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烟台治土方案帮外国农民增收

通过大数据给远在万里之外的田地“把脉”,斯里兰卡农户每亩水稻增产800多斤

2025-09-21 作者: 从春龙 来源: 大众日报
■编者按
  农为邦本,技传四方。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始终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同时以开放姿态跨越山海,将深耕多年的田间智慧、丰收经验,转化为助力全球农业发展的“中国方案”。
  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大众日报推出“山东农技出海新故事”系列报道,通过鲜活案例,讲述山东农技出海、造福世界的故事,展现山东农业科技的实力担当。
  □ 本报记者 从春龙

  烟台距离斯里兰卡有5300多公里。万里之外,一家烟台企业如何指导斯里兰卡的农户种水稻?如何帮当地企业实时调整土壤修复方案?
  近日,在国家数据局组织召开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字丝绸之路·数字经济国际对接交流活动上,山东莱玉化工有限公司作为山东唯一一家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并作跨境数据流通典型发言,其在斯里兰卡的土壤调理修复项目引发关注。
  在一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会议上,为什么要讲如何种田?
  “如今,种田不再是‘靠天吃饭’,而是‘数据种田’,一切要用数据说话。”莱玉化工董事长姜升林告诉记者,斯里兰卡水稻田里的故事,充分说明大数据在农业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
  莱玉化工主打产品为高品质硫酸镁,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产品远销欧、美、日、澳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原料供应商。在农业领域,镁肥是一种重要的土壤调理剂,可以从系统上解决土壤酸化、板结、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波隆纳鲁沃,是斯里兰卡的主要水稻产区之一。2017年,莱玉化工到波隆纳鲁沃拓展市场时获知,这里土壤酸化、重金属镉超标问题较严重,水稻亩产只有400多斤,业务人员便找到斯里兰卡水稻加工大户Araliya集团,想开展合作。
  “当时有很多化肥厂来找过Araliya集团,他们都没有接受,认为企业只是来卖化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姜升林告诉记者,想要获得当地的认可,必须从“卖产品”到“卖方案”,帮他们解决土壤问题。
  莱玉化工组织技术团队对当地土壤数据进行动态多源采集。分析发现,当地土壤酸化严重,pH值在4左右。由于土壤酸化,重金属镉被活化,很容易在水稻中富集。“靠这些数据就能增产?”看着技术人员不停地在收集分析土壤、环境、作物的几十项数据,当地公司工作人员直犯嘀咕。
  掌握了大量数据后,技术团队开始为“生病”的土壤“开药方”。三季水稻验证之后,当地企业和农户被结果折服。
  第一季,保留原有种植方式,仅对土壤进行调节,亩产从400斤提高到850斤;第二季,与国际水稻研究所专家重新制订种植方案,亩产达到了1000多斤;第三季,制订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方案,亩产达到1310斤。此时,再进行土壤分析,pH值已经达到5.5,镉的含量已几乎检测不出,达到了预期效果。
  农户森纳那亚克已有15年水稻种植经验,他坦言:“过去我家的田地酸性大,水稻总长得稀稀拉拉,一亩最多收400斤,除去成本几乎没多少利润。用上改良剂,更改了种植方案后,土壤明显变松软了,水稻根系扎得更深,一亩收了1280斤,孩子们的学费终于不用发愁了。”
  姜升林认为,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了“检测—诊断—治理—验证”的闭环数据链。“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派技术人员到现场了,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土壤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修复方案。”姜升林告诉记者。
  多年来,莱玉化工帮新西兰、澳大利亚种牧草,帮菲律宾种水稻,帮洪都拉斯和哥伦比亚种水果……姜升林说,世界各地的土壤千差万别,但都可以用数据进行精准描述,并制订相应调理方案。“公司高度重视数据,积极进行数据化转型,因地制宜制订土壤修复方案,这是制胜的法宝。”
■编者按
  农为邦本,技传四方。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始终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同时以开放姿态跨越山海,将深耕多年的田间智慧、丰收经验,转化为助力全球农业发展的“中国方案”。
  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大众日报推出“山东农技出海新故事”系列报道,通过鲜活案例,讲述山东农技出海、造福世界的故事,展现山东农业科技的实力担当。
  □ 本报记者 从春龙

  烟台距离斯里兰卡有5300多公里。万里之外,一家烟台企业如何指导斯里兰卡的农户种水稻?如何帮当地企业实时调整土壤修复方案?
  近日,在国家数据局组织召开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字丝绸之路·数字经济国际对接交流活动上,山东莱玉化工有限公司作为山东唯一一家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并作跨境数据流通典型发言,其在斯里兰卡的土壤调理修复项目引发关注。
  在一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会议上,为什么要讲如何种田?
  “如今,种田不再是‘靠天吃饭’,而是‘数据种田’,一切要用数据说话。”莱玉化工董事长姜升林告诉记者,斯里兰卡水稻田里的故事,充分说明大数据在农业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
  莱玉化工主打产品为高品质硫酸镁,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产品远销欧、美、日、澳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原料供应商。在农业领域,镁肥是一种重要的土壤调理剂,可以从系统上解决土壤酸化、板结、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波隆纳鲁沃,是斯里兰卡的主要水稻产区之一。2017年,莱玉化工到波隆纳鲁沃拓展市场时获知,这里土壤酸化、重金属镉超标问题较严重,水稻亩产只有400多斤,业务人员便找到斯里兰卡水稻加工大户Araliya集团,想开展合作。
  “当时有很多化肥厂来找过Araliya集团,他们都没有接受,认为企业只是来卖化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姜升林告诉记者,想要获得当地的认可,必须从“卖产品”到“卖方案”,帮他们解决土壤问题。
  莱玉化工组织技术团队对当地土壤数据进行动态多源采集。分析发现,当地土壤酸化严重,pH值在4左右。由于土壤酸化,重金属镉被活化,很容易在水稻中富集。“靠这些数据就能增产?”看着技术人员不停地在收集分析土壤、环境、作物的几十项数据,当地公司工作人员直犯嘀咕。
  掌握了大量数据后,技术团队开始为“生病”的土壤“开药方”。三季水稻验证之后,当地企业和农户被结果折服。
  第一季,保留原有种植方式,仅对土壤进行调节,亩产从400斤提高到850斤;第二季,与国际水稻研究所专家重新制订种植方案,亩产达到了1000多斤;第三季,制订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方案,亩产达到1310斤。此时,再进行土壤分析,pH值已经达到5.5,镉的含量已几乎检测不出,达到了预期效果。
  农户森纳那亚克已有15年水稻种植经验,他坦言:“过去我家的田地酸性大,水稻总长得稀稀拉拉,一亩最多收400斤,除去成本几乎没多少利润。用上改良剂,更改了种植方案后,土壤明显变松软了,水稻根系扎得更深,一亩收了1280斤,孩子们的学费终于不用发愁了。”
  姜升林认为,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了“检测—诊断—治理—验证”的闭环数据链。“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派技术人员到现场了,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土壤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修复方案。”姜升林告诉记者。
  多年来,莱玉化工帮新西兰、澳大利亚种牧草,帮菲律宾种水稻,帮洪都拉斯和哥伦比亚种水果……姜升林说,世界各地的土壤千差万别,但都可以用数据进行精准描述,并制订相应调理方案。“公司高度重视数据,积极进行数据化转型,因地制宜制订土壤修复方案,这是制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