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让文物在“出差”中获得更多共鸣

2025-09-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长信宫灯到天津“出差”
  山东博物馆的“祖辛方鼎”
  □ 本报记者 蔡可心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全国多地博物馆再次迎来参观热潮。不仅观众络绎不绝,众多珍贵文物也纷纷“出差”,跨城助力展览。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亚丑钺就奔赴北京,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两个月,因反响热烈而延长展期;接棒它“出差”的,是山东另一件重量级文物——祖辛方鼎。
  类似的情景,正在全国多家博物馆上演: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在天津展出时,观众为“一睹芳容”而大排长队;四川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文物频频外出展览,成为“出差搭子”;上海古埃及大展中,近八百件埃及文物更是实现了跨国“旅居”。
  数字化的今天,尽管虚拟网络很大程度上消弭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阻隔,但实体文物展览所带来的文化体验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面对一件穿越千年的实物真迹,观众所感受到的直击心灵的震撼,是任何数字复制品都无法给予的。文物“出差”,将这种珍贵体验带给了更多观众,让他们得以面对面感受文物的独特魅力,进而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随着大众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来博物馆,已经不局限于打卡、猎奇,而是转向追求知识汲取与情感共鸣。文物“出差”热潮回应了当下日益升级的文化消费需求,可谓恰逢其时。
  文物跨地域流动展出,不仅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解读视角。如同一个个“漂流瓶”,当一件文物离开原收藏地,进入另外一个文化语境中,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往往会被重新激活与诠释。四川博物院珍藏的《宋孝宗赵昚手诏卷》前往浙江嘉兴博物馆展出,不仅串联起嘉兴籍皇帝宋孝宗与嘉兴籍收藏家项元汴的历史故事,也为观众打开一扇窗,去触碰文物背后的时代脉络。这些千里跋涉的文物,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迁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更深层次看,文物“出差”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有效流动,促进馆际交流。例如,江苏省推出的“文物大展环省行”活动,汇聚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机构的“镇馆之宝”开启巡展。每至一城,便邀请当地博物馆的珍贵文物“联袂登场”,不仅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国宝文物,也为地方馆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这种馆际交流打破了顶级文物多集中于大型博物馆的局面,推动了文化资源的下沉与共享。
  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清代广钟专题展上,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文博机构纷纷出借珍品,让广州市民得以近距离感受宫廷艺术的精妙绝伦。国家博物馆则将馆藏德化白瓷展送至新疆哈密,为边疆群众带来一场纯净典雅的文化盛宴。这种跨越千里的文物交流,让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的观众都有机会接触到优质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文化鸿沟。
  此外,文物借展不仅带来短期人气,更长远促进了博物馆整体的展陈水平。一些地方小馆,因为受限于文物资源、展陈条件等限制,一度相对冷清。为迎接外来珍贵文物,地方馆往往需要提升自身的展陈条件,包括温湿度控制、安防系统和展柜设备等。同时,通过与大型博物馆的策展合作,地方馆也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策展理念、传播策略与公众服务经验。
  事实上,文物“出差”受到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它契合了一种集体需求:历史不应被封存于玻璃柜中,而应在不断的解读、传播中,融入新的内涵,焕发新的活力。
  当然,文物“出差”要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文物运输的安全风险、借展成本分担、展览主题同质化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问题解决路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文物“出差”带来的放大效应已经显现。当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当一座小城因一件文物的到来而沸腾,文化的生命力就已经得到了最生动的彰显。
  □ 本报记者 蔡可心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全国多地博物馆再次迎来参观热潮。不仅观众络绎不绝,众多珍贵文物也纷纷“出差”,跨城助力展览。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亚丑钺就奔赴北京,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两个月,因反响热烈而延长展期;接棒它“出差”的,是山东另一件重量级文物——祖辛方鼎。
  类似的情景,正在全国多家博物馆上演: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在天津展出时,观众为“一睹芳容”而大排长队;四川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文物频频外出展览,成为“出差搭子”;上海古埃及大展中,近八百件埃及文物更是实现了跨国“旅居”。
  数字化的今天,尽管虚拟网络很大程度上消弭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阻隔,但实体文物展览所带来的文化体验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面对一件穿越千年的实物真迹,观众所感受到的直击心灵的震撼,是任何数字复制品都无法给予的。文物“出差”,将这种珍贵体验带给了更多观众,让他们得以面对面感受文物的独特魅力,进而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随着大众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来博物馆,已经不局限于打卡、猎奇,而是转向追求知识汲取与情感共鸣。文物“出差”热潮回应了当下日益升级的文化消费需求,可谓恰逢其时。
  文物跨地域流动展出,不仅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解读视角。如同一个个“漂流瓶”,当一件文物离开原收藏地,进入另外一个文化语境中,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往往会被重新激活与诠释。四川博物院珍藏的《宋孝宗赵昚手诏卷》前往浙江嘉兴博物馆展出,不仅串联起嘉兴籍皇帝宋孝宗与嘉兴籍收藏家项元汴的历史故事,也为观众打开一扇窗,去触碰文物背后的时代脉络。这些千里跋涉的文物,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迁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更深层次看,文物“出差”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有效流动,促进馆际交流。例如,江苏省推出的“文物大展环省行”活动,汇聚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机构的“镇馆之宝”开启巡展。每至一城,便邀请当地博物馆的珍贵文物“联袂登场”,不仅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国宝文物,也为地方馆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这种馆际交流打破了顶级文物多集中于大型博物馆的局面,推动了文化资源的下沉与共享。
  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清代广钟专题展上,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文博机构纷纷出借珍品,让广州市民得以近距离感受宫廷艺术的精妙绝伦。国家博物馆则将馆藏德化白瓷展送至新疆哈密,为边疆群众带来一场纯净典雅的文化盛宴。这种跨越千里的文物交流,让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的观众都有机会接触到优质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文化鸿沟。
  此外,文物借展不仅带来短期人气,更长远促进了博物馆整体的展陈水平。一些地方小馆,因为受限于文物资源、展陈条件等限制,一度相对冷清。为迎接外来珍贵文物,地方馆往往需要提升自身的展陈条件,包括温湿度控制、安防系统和展柜设备等。同时,通过与大型博物馆的策展合作,地方馆也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策展理念、传播策略与公众服务经验。
  事实上,文物“出差”受到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它契合了一种集体需求:历史不应被封存于玻璃柜中,而应在不断的解读、传播中,融入新的内涵,焕发新的活力。
  当然,文物“出差”要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文物运输的安全风险、借展成本分担、展览主题同质化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问题解决路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文物“出差”带来的放大效应已经显现。当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当一座小城因一件文物的到来而沸腾,文化的生命力就已经得到了最生动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