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堡垒到幸福家园
山东建行书写新时代沂蒙老区“鱼水情深”
2025-09-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胡羽
秋日的沭河波光粼粼,岸畔朱村口那块巨型石雕上,“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十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85岁的王克昌老人坐在马扎上,向围坐的游客讲述着村里的变化。“朱村变了,真的变了。”老人喃喃道,眼角漾开幸福的笑纹。从支前模范村到以古韵、民俗、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农旅复合型示范性美丽乡村,朱村交出一份厚重的老区振兴答卷。
润泽红色热土,助力乡村振兴
临沂市临沭县朱村是抗日战争时期有名的红色堡垒村、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模范村。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建行推出一系列特色金融产品,为老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拥有1400多年历史。如今,临沭柳编已形成集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外贸出口型产业体系,但在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不少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当地柳编行业领头人、欧拉藤饰公司总经理张志全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专门赴欧洲学习设计,却遇到资金难题。建行临沭支行了解情况后,深入调研企业的出口记录、产品设计和市场反馈,结合企业经营特色与信用状况,为其推荐了“出口贷”产品,短短几天便为企业注入300万元资金。“这笔资金不仅可用于新增种植柳树面积,为柳编产品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保障,而且能让我招聘更多的设计、营销人才,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张志全说。
柳编是朱村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村里的妇女都编得一手好篓筐。张志全将公司的车间设在朱村。为扩大生产,他向建行临沭支行申请了500万元的“出口退税贷”,将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组织起来,从事柳编加工,让他们有了稳定收入。
建行调研发现,不少柳编出口企业也具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头衔。对此,建行临沂分行主动推介“科技补偿贷”产品,让企业在享受低息贷款的同时,还能获得至高40%的财政贴息。临沭青源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邱永民说:“建行短短几天就发放了300万元的‘科技补偿贷’,还不需要任何抵押,太及时了!”
打造地方特色产业“金融引擎”
聚焦沂蒙老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建行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金融引擎”。
在沂蒙革命老区蒙阴县,“蒙阴蜜桃”品牌越擦越亮。建行与山东省农担公司合作,为蒙阴果品产业集群放款3000多万元。
“多亏了建行雪中送炭。”山东沂蒙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高蒙说,公司刚成立时,自己跑银行但四处碰壁,“是建行帮了大忙,发放了首笔30万元贷款,公司建起完整的生产线。”后续,建行又为他投放多笔贷款,累计350万元。如今,这家企业已形成蒙阴蜜桃种植、检测、冷链配送、FD冻干加工等一整套绿色生态体系。
在“中国金银花之乡”临沂市平邑县,金银花的种植、采摘及加工,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平邑县流峪镇的王玉全回乡创业,但资金问题常常困扰他。“最难的不是创业的苦累,而是每次创新都带来资金难题。”王玉全说。了解情况后,建行平邑支行迅速开展调查,推荐了“裕农快贷”和“商户云贷”,并随即展开评定和授信。“有了建行资金支持,我们一定能为平邑金银花产业发展贡献力量。”王玉全说。
为加快金银花产业转型升级,平邑县在建行的协助下建设了平邑金银花绿色生产百里长廊。如今,平邑金银花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平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来自金银花产业。
助力临沂商贸物流
迈向“数字+”新征程
“南义乌,北临沂。”从舟车不通的革命老区到万商云集的物流之都,临沂商贸物流业近年来加速崛起。2024年,临沂物流总额跨上万亿台阶。在建行支持下,当地商贸物流正从传统形态向“数字+”转型。
如今,“数字物流”成产业融合主战场。服务于商城的建行临西支行,紧跟临沂市政府“双万亿”目标,分3笔发放2.24亿元绿色贷款,支持首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建设,为物流西移样板区和多式联运示范区打造注入动能。
山东顺和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是临沂物流市场的“领头羊”企业。建行以“网络特约商户”为通道对接该集团枢纽运营系统,实现线上统一收款、按指令分账、按指令退款、自动对账、大数据分析等功能,解决了困扰物流链条上下客户的难题。
推动“电商兴市”,是临沂加快专业市场“线上线下”融合迭代的有力举措。“5年前,我接了一个大单,但是需要垫付部分费用,运费又不能按时收回。是建行的‘抵押快贷’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天鑫运输公司负责人王骏良说。
建行把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先烈的崇敬,转化为带动革命老区朱村老百姓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实际行动,以金融之力帮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秋日的沭河波光粼粼,岸畔朱村口那块巨型石雕上,“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十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85岁的王克昌老人坐在马扎上,向围坐的游客讲述着村里的变化。“朱村变了,真的变了。”老人喃喃道,眼角漾开幸福的笑纹。从支前模范村到以古韵、民俗、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农旅复合型示范性美丽乡村,朱村交出一份厚重的老区振兴答卷。
润泽红色热土,助力乡村振兴
临沂市临沭县朱村是抗日战争时期有名的红色堡垒村、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模范村。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建行推出一系列特色金融产品,为老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拥有1400多年历史。如今,临沭柳编已形成集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外贸出口型产业体系,但在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不少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当地柳编行业领头人、欧拉藤饰公司总经理张志全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专门赴欧洲学习设计,却遇到资金难题。建行临沭支行了解情况后,深入调研企业的出口记录、产品设计和市场反馈,结合企业经营特色与信用状况,为其推荐了“出口贷”产品,短短几天便为企业注入300万元资金。“这笔资金不仅可用于新增种植柳树面积,为柳编产品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保障,而且能让我招聘更多的设计、营销人才,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张志全说。
柳编是朱村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村里的妇女都编得一手好篓筐。张志全将公司的车间设在朱村。为扩大生产,他向建行临沭支行申请了500万元的“出口退税贷”,将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组织起来,从事柳编加工,让他们有了稳定收入。
建行调研发现,不少柳编出口企业也具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头衔。对此,建行临沂分行主动推介“科技补偿贷”产品,让企业在享受低息贷款的同时,还能获得至高40%的财政贴息。临沭青源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邱永民说:“建行短短几天就发放了300万元的‘科技补偿贷’,还不需要任何抵押,太及时了!”
打造地方特色产业“金融引擎”
聚焦沂蒙老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建行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金融引擎”。
在沂蒙革命老区蒙阴县,“蒙阴蜜桃”品牌越擦越亮。建行与山东省农担公司合作,为蒙阴果品产业集群放款3000多万元。
“多亏了建行雪中送炭。”山东沂蒙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高蒙说,公司刚成立时,自己跑银行但四处碰壁,“是建行帮了大忙,发放了首笔30万元贷款,公司建起完整的生产线。”后续,建行又为他投放多笔贷款,累计350万元。如今,这家企业已形成蒙阴蜜桃种植、检测、冷链配送、FD冻干加工等一整套绿色生态体系。
在“中国金银花之乡”临沂市平邑县,金银花的种植、采摘及加工,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平邑县流峪镇的王玉全回乡创业,但资金问题常常困扰他。“最难的不是创业的苦累,而是每次创新都带来资金难题。”王玉全说。了解情况后,建行平邑支行迅速开展调查,推荐了“裕农快贷”和“商户云贷”,并随即展开评定和授信。“有了建行资金支持,我们一定能为平邑金银花产业发展贡献力量。”王玉全说。
为加快金银花产业转型升级,平邑县在建行的协助下建设了平邑金银花绿色生产百里长廊。如今,平邑金银花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平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来自金银花产业。
助力临沂商贸物流
迈向“数字+”新征程
“南义乌,北临沂。”从舟车不通的革命老区到万商云集的物流之都,临沂商贸物流业近年来加速崛起。2024年,临沂物流总额跨上万亿台阶。在建行支持下,当地商贸物流正从传统形态向“数字+”转型。
如今,“数字物流”成产业融合主战场。服务于商城的建行临西支行,紧跟临沂市政府“双万亿”目标,分3笔发放2.24亿元绿色贷款,支持首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建设,为物流西移样板区和多式联运示范区打造注入动能。
山东顺和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是临沂物流市场的“领头羊”企业。建行以“网络特约商户”为通道对接该集团枢纽运营系统,实现线上统一收款、按指令分账、按指令退款、自动对账、大数据分析等功能,解决了困扰物流链条上下客户的难题。
推动“电商兴市”,是临沂加快专业市场“线上线下”融合迭代的有力举措。“5年前,我接了一个大单,但是需要垫付部分费用,运费又不能按时收回。是建行的‘抵押快贷’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天鑫运输公司负责人王骏良说。
建行把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先烈的崇敬,转化为带动革命老区朱村老百姓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实际行动,以金融之力帮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