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讲台是我的根,舍不得离开”

2025-09-10 作者: 王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 原
  本报通讯员 孔凡梅

  他们或深耕职教赛场,或扎根雪域高原,或坚守乡村课堂……用匠心浇灌桃李,用真情点亮梦想。2025年“齐鲁最美教师”,以不同的教育坚守诠释着相同的育人初心,成为山东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生动缩影。
  “要让学生既懂技术,更爱‘三农’!”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授解红梅深耕职教21载,创新“双案例、双课堂、双保障”课程思政模式。在课堂上,她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点燃学生爱国情;在课堂外,她带学生走进牧场感受行业温度,“看到学生返乡创业带动村民致富,比拿任何奖项都开心”。她牵头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帮助2010级学生建起自己的养猪场、助力2006级学生成长为温氏集团养殖板块负责人,用实干让“强农报国”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
  肥城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张福伟的手上,数不清的烫疤是他的“勋章”,“熔化的是焊条,铸就的是匠心!”2005年,他凭苦练夺得“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亚军。成为教师后,他每天早上7点到校、晚上7点离校,陪学生打磨技术到深夜,“技能改变命运,我要帮学生圆成才梦”。他对接世界标准改造焊接实训车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38项,带动9名学生获国家级大赛奖项,以赛促教,让更多青年凭技能出彩。
  “东喜的天是冷的,但济南援藏干部的心是暖的!”这是西藏白朗县东喜乡小学师生对济南十一中教师万云的评价。两度援藏,六载春秋,他克服高原缺氧,走遍12个偏远牧区的11所小学和18个教学点,牵头编写5套适合当地学生的校本教材,培训当地教师1200余人次,“既然来了这里,就要把鲁派教育的‘真东西’留下来。”2022年,50岁的他再赴雪域,打造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创新“青蓝工程”培养藏区教师,首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2%。他开设“齐鲁讲堂”拓宽学生视野,用“鲁藏同心”的坚守,让教育的光芒照亮雪域高原。
  嘉祥县第一中学教师田新柱深耕杏坛30年,提出“磁性语文”教学主张,“语文课堂要像磁石,把学生牢牢吸引。”他的课上,演讲、辩论、课本剧轮番上演,学生评价:“田老师的课,让我们既能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又能轻松提升能力。”即便强直性脊柱炎复发,他也硬撑到高三学生考完再手术,“讲台是我的根,舍不得离开”。他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2名省特级教师、3名齐鲁名师,他还赴香港、云南等地分享经验,用“要栽大木柱长天”的情怀,让语文成为滋养生命的源泉。
  “农村孩子更需要用知识改变命运!”惠民县辛店镇中学教师陈元云,27年前放弃县城岗位回乡任教。她自费买奖品激励留守儿童,“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要做他们的‘陈妈妈’”。她为班里28名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创新“唤醒、激励、陪伴”班风建设法,研发的“初中数学整体化教学”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她主动申请到云南兰坪支教,针对当地教学薄弱环节,创新推出“情景化语文课堂”,把当地民俗融入课文讲解,还牵线促成两校结对,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022年,她从4938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入选“马云乡村教师计划”,用坚守让乡村教育充满希望。
  □ 本报记者 王 原
  本报通讯员 孔凡梅

  他们或深耕职教赛场,或扎根雪域高原,或坚守乡村课堂……用匠心浇灌桃李,用真情点亮梦想。2025年“齐鲁最美教师”,以不同的教育坚守诠释着相同的育人初心,成为山东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生动缩影。
  “要让学生既懂技术,更爱‘三农’!”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授解红梅深耕职教21载,创新“双案例、双课堂、双保障”课程思政模式。在课堂上,她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点燃学生爱国情;在课堂外,她带学生走进牧场感受行业温度,“看到学生返乡创业带动村民致富,比拿任何奖项都开心”。她牵头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帮助2010级学生建起自己的养猪场、助力2006级学生成长为温氏集团养殖板块负责人,用实干让“强农报国”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
  肥城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张福伟的手上,数不清的烫疤是他的“勋章”,“熔化的是焊条,铸就的是匠心!”2005年,他凭苦练夺得“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亚军。成为教师后,他每天早上7点到校、晚上7点离校,陪学生打磨技术到深夜,“技能改变命运,我要帮学生圆成才梦”。他对接世界标准改造焊接实训车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38项,带动9名学生获国家级大赛奖项,以赛促教,让更多青年凭技能出彩。
  “东喜的天是冷的,但济南援藏干部的心是暖的!”这是西藏白朗县东喜乡小学师生对济南十一中教师万云的评价。两度援藏,六载春秋,他克服高原缺氧,走遍12个偏远牧区的11所小学和18个教学点,牵头编写5套适合当地学生的校本教材,培训当地教师1200余人次,“既然来了这里,就要把鲁派教育的‘真东西’留下来。”2022年,50岁的他再赴雪域,打造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创新“青蓝工程”培养藏区教师,首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2%。他开设“齐鲁讲堂”拓宽学生视野,用“鲁藏同心”的坚守,让教育的光芒照亮雪域高原。
  嘉祥县第一中学教师田新柱深耕杏坛30年,提出“磁性语文”教学主张,“语文课堂要像磁石,把学生牢牢吸引。”他的课上,演讲、辩论、课本剧轮番上演,学生评价:“田老师的课,让我们既能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又能轻松提升能力。”即便强直性脊柱炎复发,他也硬撑到高三学生考完再手术,“讲台是我的根,舍不得离开”。他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2名省特级教师、3名齐鲁名师,他还赴香港、云南等地分享经验,用“要栽大木柱长天”的情怀,让语文成为滋养生命的源泉。
  “农村孩子更需要用知识改变命运!”惠民县辛店镇中学教师陈元云,27年前放弃县城岗位回乡任教。她自费买奖品激励留守儿童,“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要做他们的‘陈妈妈’”。她为班里28名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创新“唤醒、激励、陪伴”班风建设法,研发的“初中数学整体化教学”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她主动申请到云南兰坪支教,针对当地教学薄弱环节,创新推出“情景化语文课堂”,把当地民俗融入课文讲解,还牵线促成两校结对,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022年,她从4938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入选“马云乡村教师计划”,用坚守让乡村教育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