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大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2025-09-09 作者: 王原 来源: 大众日报
  ■编者按 2025年“齐鲁最美教师”名单日前揭晓,他们将“立德树人”的誓言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攻关、每一份坚守,他们以师者仁心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他们用专业力量诠释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成为新时代齐鲁教师的典范。本报今起陆续推出2025年“齐鲁最美教师”的先进事迹。
  □ 本报记者 王原 本报通讯员 孔凡梅

  在山东高校,有这样一群教育者,他们既是三尺讲台上的“教书能手”,也是科研战场上的“攻坚先锋”,更是学生心中的“引航灯塔”。他们在不同的赛道,以各自的坚守与创新,用知识浇灌成长,用责任照亮未来,指引学子在逐梦路上奋勇前行。
  中国海洋大学的史宏达教授,是学生口中的“达哥”,更是海洋能源领域的“破题人”。他主讲的“港口规划与布置”课,堂堂爆满,有学生说“去晚了连好位置都抢不到”,他将“碳达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元素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听课时“发自内心想为国家富强作贡献”。科研上,他带领团队建成我国北方首座海洋能示范基地,解决海岛供电难题。“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这句承诺,他用十多年的海上坚守一一兑现。
  深夜为学生修改论文,学生家中急难时慷慨解囊……山东体育学院的田雪文教授,被学生亲切称为“田妈妈”,她总说“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做学问”。田雪文构建的“思政+体育”育人模式获央媒报道,她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王宪瑞服务北京冬奥会,助力体育健儿夺金;学生张森在《Nature》旗下的期刊发文,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录取为博士。在科研上,田雪文研发的高端体育装备填补国内外空白,开展的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惠及23万人,用科技与爱心守护健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山东科技大学刘伟韬教授的座右铭。从教31年,他把煤矿安全知识搬进课堂,主讲的《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成为国家级一流课程,让学生“在校内就能看到智能化矿井的实际生产”。他常年奔波于50多个矿井,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攻克矿山水害“卡脖子”难题。学生宋文成父亲病重时,他带头捐款、亲赴医院,还资助其博士学费,“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他不变的教育准则。
  “做好老师,要先做好人梯。”山东师范大学李宗刚教授说。为整理其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朱德发教授的手稿,他装订30多本资料,耗时4个月写出1万多字的传略,力求“每一个数字都要有出处”,做好学术传承的“守灯人”。作为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学位点负责人,李宗刚将文学、社会学、史学、教育学的交汇区域作为其学术研究的突破口,在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排名中,李宗刚进入Top1%行列。2011年,李宗刚开启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生涯,他带领学报团队完成学报晋级C刊的重任,并主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文粹书系”。
  “要让学生明白,攻关‘卡脖子’技术,就是守护我们国家的科技安全。”齐鲁工业大学郝霄鹏教授,以“芯”为笔绘制育人蓝图。他将宽禁带半导体科研融入教学,提出“四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为华为、华能的技术骨干,有的执教于知名高校。科研上,他用235篇高水平论文、49项专利践行着这份使命,攻克氮化镓单晶缺陷控制技术,成果被《Nature Materials》专题评述。
  山东大学葛少华教授,用“毫米级”的严苛守护每一个微笑。她主编国内首部口腔医学思政教材,开创“口腔+X”交叉育人模式,带学生在仿真实训室反复打磨临床技能,指导的本科生在全国口腔技能大赛中屡夺金奖。科研中,她研发的“双面神”屏障膜比进口产品成本低60%,让更多患者治得起牙周病。“我们修复的不只是牙齿,更是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她用25年的医者仁心,教会学生“用技术治愈疾病,用仁心温暖生命”。
  ■编者按 2025年“齐鲁最美教师”名单日前揭晓,他们将“立德树人”的誓言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攻关、每一份坚守,他们以师者仁心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他们用专业力量诠释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成为新时代齐鲁教师的典范。本报今起陆续推出2025年“齐鲁最美教师”的先进事迹。
  □ 本报记者 王原 本报通讯员 孔凡梅

  在山东高校,有这样一群教育者,他们既是三尺讲台上的“教书能手”,也是科研战场上的“攻坚先锋”,更是学生心中的“引航灯塔”。他们在不同的赛道,以各自的坚守与创新,用知识浇灌成长,用责任照亮未来,指引学子在逐梦路上奋勇前行。
  中国海洋大学的史宏达教授,是学生口中的“达哥”,更是海洋能源领域的“破题人”。他主讲的“港口规划与布置”课,堂堂爆满,有学生说“去晚了连好位置都抢不到”,他将“碳达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元素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听课时“发自内心想为国家富强作贡献”。科研上,他带领团队建成我国北方首座海洋能示范基地,解决海岛供电难题。“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这句承诺,他用十多年的海上坚守一一兑现。
  深夜为学生修改论文,学生家中急难时慷慨解囊……山东体育学院的田雪文教授,被学生亲切称为“田妈妈”,她总说“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做学问”。田雪文构建的“思政+体育”育人模式获央媒报道,她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王宪瑞服务北京冬奥会,助力体育健儿夺金;学生张森在《Nature》旗下的期刊发文,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录取为博士。在科研上,田雪文研发的高端体育装备填补国内外空白,开展的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惠及23万人,用科技与爱心守护健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山东科技大学刘伟韬教授的座右铭。从教31年,他把煤矿安全知识搬进课堂,主讲的《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成为国家级一流课程,让学生“在校内就能看到智能化矿井的实际生产”。他常年奔波于50多个矿井,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攻克矿山水害“卡脖子”难题。学生宋文成父亲病重时,他带头捐款、亲赴医院,还资助其博士学费,“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他不变的教育准则。
  “做好老师,要先做好人梯。”山东师范大学李宗刚教授说。为整理其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朱德发教授的手稿,他装订30多本资料,耗时4个月写出1万多字的传略,力求“每一个数字都要有出处”,做好学术传承的“守灯人”。作为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学位点负责人,李宗刚将文学、社会学、史学、教育学的交汇区域作为其学术研究的突破口,在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排名中,李宗刚进入Top1%行列。2011年,李宗刚开启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生涯,他带领学报团队完成学报晋级C刊的重任,并主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文粹书系”。
  “要让学生明白,攻关‘卡脖子’技术,就是守护我们国家的科技安全。”齐鲁工业大学郝霄鹏教授,以“芯”为笔绘制育人蓝图。他将宽禁带半导体科研融入教学,提出“四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为华为、华能的技术骨干,有的执教于知名高校。科研上,他用235篇高水平论文、49项专利践行着这份使命,攻克氮化镓单晶缺陷控制技术,成果被《Nature Materials》专题评述。
  山东大学葛少华教授,用“毫米级”的严苛守护每一个微笑。她主编国内首部口腔医学思政教材,开创“口腔+X”交叉育人模式,带学生在仿真实训室反复打磨临床技能,指导的本科生在全国口腔技能大赛中屡夺金奖。科研中,她研发的“双面神”屏障膜比进口产品成本低60%,让更多患者治得起牙周病。“我们修复的不只是牙齿,更是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她用25年的医者仁心,教会学生“用技术治愈疾病,用仁心温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