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帮企业解难题
引来 “外援” 翻译 打开 “小语种” 市场
2025-09-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贺莹莹
本报通讯员 马俊良 于久辉
8月27日,庆云县,走进普斯特(山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产线一派繁忙。流水线上,工人们手脚麻利,排线、组装、测试……正在赶制出口俄罗斯的120台(套)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车间外,集装箱车停靠在厂区路边,电动叉车往返搬运,装车发货。“当天就能运到青岛站,搭乘中欧班列,预计20天内客户就能收到货。”企业负责人张延涛介绍,从国内到国外,产品远销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过去想都不敢想,得益于政府帮扶,愣是把这件难事做成了。
事情源于一次政府部门走访调研。有企业反映,受限于县城小、外贸人才缺乏,俄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人才更是难寻,与国外部分客户打交道很不方便。
通过外贸企业出口是一个途径。但在张延涛看来,企业发展初期,合作外贸企业受限多、抽成高,压缩了企业利润。产品到底该如何打开国际市场,企业有些作难。
“为啥不联系下学校,寻找相关人才?”交流中,这个提议让人眼前一亮。于是由相关部门出面,帮助企业对接庆云县教体局、庆云一中、庆云云天中学等单位和学校。经过多次交流,在庆云云天中学教授俄语的戚延龙愿意“接单”。
戚延龙从庆云云天中学毕业后,曾到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留学,主修经济学,回国后在母校任教,他不仅俄语口语出色,还掌握一些经贸知识。“为县域企业在国际客户接待、材料翻译等方面提供服务,既能发挥我的特长,又能帮助企业解决难题。这两全其美的事情,我愿意做。”戚延龙说。
有了“外援”助力,普斯特(山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进军俄罗斯市场。“送钱送物,不如送人才。”张延涛感慨。过去国外客户来厂考察,交流是难题,企业聘用外语人才成本高,能留住的少。如今,靠着“外援”助力,企业不仅有了多种语言产品介绍,还建立了多语种营销网站,国际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庆云县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韦涛介绍,今年,面对外部复杂的经济形势,庆云县深入开展“访民企、解难题”走访调研活动,深入生产一线,掌握企业生产运行情况,了解企业困难诉求。创新建立纾困助企协调机制,增强跨部门联动协同,解决企业各种问题。截至目前,已走访企业61家,梳理问题建议35个,解决落实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