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涌向深蓝
山东财金集团助力深耕“蓝色粮仓”
2025-09-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耕海1号”
|
![]() |
大型海参养殖设施“金仓一号”
|
![]() |
大型围栏式养殖设施“蓝钻二号”
|
![]() |
海马干制品
|
![]() |
大型围栏式养殖设施“蓝钻一号”
|
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20年上半年,山东省启动实施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试点。
山东省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财金集团”)作为省级财政资金股权投资业务的唯一管理机构,依托自身信用、平台和专业优势,稳妥高效推进财政股权投资业务,以创新为驱动、以产业为导向,着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在推动海上牧场高质量发展、水产种业振兴、陆海协同养殖模式升级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建设海洋强省和打造“蓝色粮仓”注入强劲动能。
海洋渔业类省级财政资金股权投资自2020年启动以来,坚持聚焦产业、精准投放,累计投资项目52个,投资总额8.08亿元。其中,5个项目成功实现退出,47个项目在投,在投金额7.13亿元,呈现整体运行稳健、综合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
其一,区域布局科学集中。项目主要布局于自然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雄厚的胶东半岛地区。其中,烟台市22个项目,投资3.22亿元;威海市7个项目,投资1.04亿元;日照市5个项目,投资1.2亿元;东营市7个项目,投资8006.6万元;滨州市6个项目,投资8692.3万元。其二,支持主体重点突出。充分体现对市场活力的激发和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投资民营企业项目金额5.83亿元,占比72.15%;投资国有企业项目金额2.25亿元,占比27.85%。其三,产业层次持续提升。重点支持海上牧场建设升级,投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个,投资金额2.05亿元,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7个,投资金额1.14亿元,推动产业向规模化、生态化、高端化发展。
经过近5年的持续投资,海洋渔业类省级财政资金股权投资项目逐步形成以胶东半岛为核心,以名优海产品育苗为依托,拓展绿色环保生态养殖、科技研发和海洋文旅产业,带动周边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格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财政资金精准发力
蓝色经济提质增效
通过专业化运作财政资金股权投资,企业大幅扩大养殖规模,在原有海上牧场的基础上优化生态养殖模式,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增产增收。
乳山龙汇海产养殖有限公司、山东大振药业有限公司、威海润福堂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及烟台参海牧场海珍品有限公司等养殖类企业,更新优选海参及名优鱼类苗种,扩大养殖面积约15万亩。东营恒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威海丰胜海参有限公司、烟台兴运海尚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山东富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南隍城海洋开发有限公司以及龙口市温流水育苗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更加科学的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提升“蓝色蛋白”的产量与质量,尤其是底播海参产量增加约60万公斤。长岛县长山海珍品有限责任公司、长岛县成晟水产有限公司等水产加工类企业借助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建设现代化加工车间,配备先进生产设备和品控工艺,不仅大幅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稳定产品质量,还持续优化产品品类,提高产品附加值,赢得客户赞誉,提升市场份额。
多元赋能强链补链
渔业企业实力跃升
实施财政资金股权投资以来,被投资企业强化实施优质水产品供应链和品牌推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烟台东宇海珍品有限公司借助财政股权投资项目的影响力,实施品牌推广、供应链建设和实体店扩容,实体店从2021年的135家增至目前200余家,构建广泛而稳固的优质水产品销售网络,提升市场份额,扩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业内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
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通过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的助力,海洋渔业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促进与众多知名涉海涉渔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与合作,为持续实施水产良种工程、赋能渔业新质生产力、打造“蓝色粮仓”创新高地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山东海洋明波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财政股权资金支持,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科研攻关,开展优选增殖品种、实施良种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成功攻克亲本培育、生殖调控、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红瓜子斑、红玫瑰斑、金虎杂交斑及黄带拟鲹等名贵海水鱼类的规模化繁育。其中,金虎杂交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水产新品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第六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科技奖励。
威海银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使用财政股权资金,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鲁东大学、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联合成立山东省海马良种繁育及利用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当选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海马产业分会首任会长单位,研发攻克膨腹海马人工繁育技术,实现在北方开展海马工厂化养殖的突破,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东省水产种业领军企业”等。
优化资源配置
带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发挥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渔业产业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加强生态养殖与精深加工衔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产业链协同稳定性。引导海洋渔业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融合养殖用海与其他海域活动,鼓励企业探索生态养殖与休闲渔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财政股权资金支持建设国内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平台集生态养殖、休闲渔业、科技研发、海洋文旅、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以科技创新提升渔业养殖效率,实现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渔业与餐饮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现代化海上牧场链式发展,构建出充满活力、循环发展的区域经济生态,为海域资源立体开发和海洋渔业产业链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威海银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助财政股权资金支持,迅速崛起为北方最大的海马养殖基地,成功打造苗种供应、饵料销售、技术服务、成品回收全生产周期的“公司+养殖户”成熟模式,养殖规模已占全国总量的70%,稳居行业榜首。在扩大养殖规模、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推动产品深加工和市场销售,取得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和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深加工产成品在粤港澳大湾区上市并实现口碑销量双丰收。
推动现代化转型
实现就业与地方经济双提升
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推动海洋渔业企业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化转型进程,支持海上牧场建设与深远海养殖等新兴产业发展,新增海上牧场管理、深海养殖技术员等就业岗位,带动约1.2万人次沿海渔民就业。通过为海洋渔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运营能力,从而稳定就业岗位。
渔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如装备制造、冷链物流、休闲文旅协同发展,拓宽就业渠道,为各层次技能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实施渔业多元化策略,包括产业链整合、休闲渔业发展及渔民转产转业引导,有效拓宽渔民增收途径。
这些措施促使海洋渔业从单一捕捞或养殖向休闲渔业、电商等多元化转型,为渔民创造更多收入途径,每年可拉动地方GDP约25亿元。
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
助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海洋类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支持的1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和7个省级海洋牧场,通过建设人工鱼礁模拟天然礁体结构,为鱼类、贝类、藻类等海洋生物提供栖息与繁殖场所,有效恢复因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退化的海底环境。
礁体表面附着的藻类等生物形成初级生产力,重构底层食物链,推动海底生态系统正向演替。鱼礁形成的立体空间吸引鱼类聚集,区域生物量增加30%—50%,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改善水域环境,促进悬浮物沉降,水体透明度提升15%—25%,有效缓解富营养化问题。海上牧场项目年可固碳量约5.94万吨,海域蓝色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省级财政资金股权投资项目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精准滴灌产业关键环节,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企业壮大、生态修复和渔民增收,为构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蓝色粮仓”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有效路径。山东财金集团将继续优化资金投向,强化绩效管理,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和“蓝色粮仓”建设注入更强动能。
山东省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财金集团”)作为省级财政资金股权投资业务的唯一管理机构,依托自身信用、平台和专业优势,稳妥高效推进财政股权投资业务,以创新为驱动、以产业为导向,着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在推动海上牧场高质量发展、水产种业振兴、陆海协同养殖模式升级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建设海洋强省和打造“蓝色粮仓”注入强劲动能。
海洋渔业类省级财政资金股权投资自2020年启动以来,坚持聚焦产业、精准投放,累计投资项目52个,投资总额8.08亿元。其中,5个项目成功实现退出,47个项目在投,在投金额7.13亿元,呈现整体运行稳健、综合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
其一,区域布局科学集中。项目主要布局于自然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雄厚的胶东半岛地区。其中,烟台市22个项目,投资3.22亿元;威海市7个项目,投资1.04亿元;日照市5个项目,投资1.2亿元;东营市7个项目,投资8006.6万元;滨州市6个项目,投资8692.3万元。其二,支持主体重点突出。充分体现对市场活力的激发和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投资民营企业项目金额5.83亿元,占比72.15%;投资国有企业项目金额2.25亿元,占比27.85%。其三,产业层次持续提升。重点支持海上牧场建设升级,投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个,投资金额2.05亿元,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7个,投资金额1.14亿元,推动产业向规模化、生态化、高端化发展。
经过近5年的持续投资,海洋渔业类省级财政资金股权投资项目逐步形成以胶东半岛为核心,以名优海产品育苗为依托,拓展绿色环保生态养殖、科技研发和海洋文旅产业,带动周边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格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财政资金精准发力
蓝色经济提质增效
通过专业化运作财政资金股权投资,企业大幅扩大养殖规模,在原有海上牧场的基础上优化生态养殖模式,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增产增收。
乳山龙汇海产养殖有限公司、山东大振药业有限公司、威海润福堂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及烟台参海牧场海珍品有限公司等养殖类企业,更新优选海参及名优鱼类苗种,扩大养殖面积约15万亩。东营恒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威海丰胜海参有限公司、烟台兴运海尚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山东富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南隍城海洋开发有限公司以及龙口市温流水育苗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更加科学的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提升“蓝色蛋白”的产量与质量,尤其是底播海参产量增加约60万公斤。长岛县长山海珍品有限责任公司、长岛县成晟水产有限公司等水产加工类企业借助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建设现代化加工车间,配备先进生产设备和品控工艺,不仅大幅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稳定产品质量,还持续优化产品品类,提高产品附加值,赢得客户赞誉,提升市场份额。
多元赋能强链补链
渔业企业实力跃升
实施财政资金股权投资以来,被投资企业强化实施优质水产品供应链和品牌推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烟台东宇海珍品有限公司借助财政股权投资项目的影响力,实施品牌推广、供应链建设和实体店扩容,实体店从2021年的135家增至目前200余家,构建广泛而稳固的优质水产品销售网络,提升市场份额,扩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业内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
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通过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的助力,海洋渔业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促进与众多知名涉海涉渔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与合作,为持续实施水产良种工程、赋能渔业新质生产力、打造“蓝色粮仓”创新高地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山东海洋明波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财政股权资金支持,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科研攻关,开展优选增殖品种、实施良种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成功攻克亲本培育、生殖调控、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红瓜子斑、红玫瑰斑、金虎杂交斑及黄带拟鲹等名贵海水鱼类的规模化繁育。其中,金虎杂交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水产新品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第六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科技奖励。
威海银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使用财政股权资金,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鲁东大学、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联合成立山东省海马良种繁育及利用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当选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海马产业分会首任会长单位,研发攻克膨腹海马人工繁育技术,实现在北方开展海马工厂化养殖的突破,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东省水产种业领军企业”等。
优化资源配置
带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发挥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渔业产业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加强生态养殖与精深加工衔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产业链协同稳定性。引导海洋渔业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融合养殖用海与其他海域活动,鼓励企业探索生态养殖与休闲渔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财政股权资金支持建设国内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平台集生态养殖、休闲渔业、科技研发、海洋文旅、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以科技创新提升渔业养殖效率,实现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渔业与餐饮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现代化海上牧场链式发展,构建出充满活力、循环发展的区域经济生态,为海域资源立体开发和海洋渔业产业链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威海银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助财政股权资金支持,迅速崛起为北方最大的海马养殖基地,成功打造苗种供应、饵料销售、技术服务、成品回收全生产周期的“公司+养殖户”成熟模式,养殖规模已占全国总量的70%,稳居行业榜首。在扩大养殖规模、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推动产品深加工和市场销售,取得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和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深加工产成品在粤港澳大湾区上市并实现口碑销量双丰收。
推动现代化转型
实现就业与地方经济双提升
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推动海洋渔业企业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化转型进程,支持海上牧场建设与深远海养殖等新兴产业发展,新增海上牧场管理、深海养殖技术员等就业岗位,带动约1.2万人次沿海渔民就业。通过为海洋渔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运营能力,从而稳定就业岗位。
渔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如装备制造、冷链物流、休闲文旅协同发展,拓宽就业渠道,为各层次技能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实施渔业多元化策略,包括产业链整合、休闲渔业发展及渔民转产转业引导,有效拓宽渔民增收途径。
这些措施促使海洋渔业从单一捕捞或养殖向休闲渔业、电商等多元化转型,为渔民创造更多收入途径,每年可拉动地方GDP约25亿元。
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
助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海洋类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支持的1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和7个省级海洋牧场,通过建设人工鱼礁模拟天然礁体结构,为鱼类、贝类、藻类等海洋生物提供栖息与繁殖场所,有效恢复因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退化的海底环境。
礁体表面附着的藻类等生物形成初级生产力,重构底层食物链,推动海底生态系统正向演替。鱼礁形成的立体空间吸引鱼类聚集,区域生物量增加30%—50%,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改善水域环境,促进悬浮物沉降,水体透明度提升15%—25%,有效缓解富营养化问题。海上牧场项目年可固碳量约5.94万吨,海域蓝色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省级财政资金股权投资项目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精准滴灌产业关键环节,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企业壮大、生态修复和渔民增收,为构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蓝色粮仓”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有效路径。山东财金集团将继续优化资金投向,强化绩效管理,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和“蓝色粮仓”建设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