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碗里装下了所有黄豆粒
2025-08-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刘一颖 王兆锋
(注:据村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鄄城县旧城镇旧城村第一任村长为邢淮濯,任职具体年份失考。在旧城村多方打听,寻得邢淮濯的长子邢永华。邢永华今年70岁。根据邢永华口述,我们形成初稿。因他双眼已看不见,我们一边读稿,一边由其订正,力求细节无误。)
父亲能在今天还被大家提起,是因为他是冀鲁豫边区第一位民选村长。
关于豆选,他在世时,寥寥说过几句。他和好几个人坐成一排,背对村民,每人身后放一个碗;年纪超过18岁的村民,一人发了一颗黄豆粒儿,想让谁当村长,就把黄豆粒儿放到谁背后的碗里。
以前,我听村里老人说,父亲的碗装下了所有的黄豆粒儿,就是现在说的“全票”。但父亲在家没说过。
父亲1910年出生,当村长的时候33岁。他早早入了党,是民兵,有点能力,能组织动员大家。
我们旧城村紧挨黄河,过黄河就到了河南濮阳。当了村长后,他更积极地参与拉锯战中,经常“跑”黄河,送信件、物资。他常和我们说,当时条件不好,大家很能吃苦。冬天黄河没结冰,情况紧急,他们就撸起裤腿,蹚水过河。有一次,他过河直接冻晕了,幸好被救了过来。
后来,父亲成为中共四区(箕山)区委书记。我出生时,他是鄄城县副县长。他文化水平不高,按照安排,去菏泽地委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回来后,他一直说学习非常重要,他自己学习,也让我好好学习、好好劳动。
一放假,我就被父亲赶到地里干活。他说,每一个豆粒儿都不能浪费,要节约粮食。家里过得很简朴,我一直穿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直到进部队,才穿上了新衣服。
1958年,父亲去左营公社当书记。那时候,组织开展生产工作,父亲来自农村,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情,就主动提出申请,去基层。他和大家一起搞生产,坚持实事求是,得到大家的认可。后来,我去左营,他们一听我是邢淮濯的儿子,直竖大拇指,说“恁爹是好人”。
自然灾害时,父亲想方设法弄来粮食,全部分给了村民,包括村里一个小偷。分粮食时,父亲特地叮嘱说,没人想当小偷,是因为太饿了,得给他一份,不能漏下任何一个人。
在基层时,父亲常常熬夜工作,连续吐血两次,被同志们用担架抬到县医院救治。后来,济南的医院检查出他的肺有空洞,肺病很严重。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1964年,他被安排在鄄城县人民医院当副书记,一年后,就退休了。
退休后,他就到我们家所在的肖宁街生产队参与生产劳动。每周,他都去参加退休人员党小组的组织活动,学习新的政策,风雨无阻。
1969年,父亲因病逝世,不到60岁。
父亲虽然脾气有些急,但他很善良,对同事朋友非常热心。他工作期间,有人找他帮忙,只要不违背规定要求,他都尽全力去帮。
这就是我父亲。我一直想写点东西纪念他,但年轻时忙于生计,现在身体又不好,一直没成。这次,你们找到我,我特别感动。真的很感谢你们还记得我父亲,乐意来听他的故事、写他的故事。父亲一定很开心,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被人记得,还有人愿意费心费力来认识他。
【□报道组特邀顾问: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
(注:据村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鄄城县旧城镇旧城村第一任村长为邢淮濯,任职具体年份失考。在旧城村多方打听,寻得邢淮濯的长子邢永华。邢永华今年70岁。根据邢永华口述,我们形成初稿。因他双眼已看不见,我们一边读稿,一边由其订正,力求细节无误。)
父亲能在今天还被大家提起,是因为他是冀鲁豫边区第一位民选村长。
关于豆选,他在世时,寥寥说过几句。他和好几个人坐成一排,背对村民,每人身后放一个碗;年纪超过18岁的村民,一人发了一颗黄豆粒儿,想让谁当村长,就把黄豆粒儿放到谁背后的碗里。
以前,我听村里老人说,父亲的碗装下了所有的黄豆粒儿,就是现在说的“全票”。但父亲在家没说过。
父亲1910年出生,当村长的时候33岁。他早早入了党,是民兵,有点能力,能组织动员大家。
我们旧城村紧挨黄河,过黄河就到了河南濮阳。当了村长后,他更积极地参与拉锯战中,经常“跑”黄河,送信件、物资。他常和我们说,当时条件不好,大家很能吃苦。冬天黄河没结冰,情况紧急,他们就撸起裤腿,蹚水过河。有一次,他过河直接冻晕了,幸好被救了过来。
后来,父亲成为中共四区(箕山)区委书记。我出生时,他是鄄城县副县长。他文化水平不高,按照安排,去菏泽地委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回来后,他一直说学习非常重要,他自己学习,也让我好好学习、好好劳动。
一放假,我就被父亲赶到地里干活。他说,每一个豆粒儿都不能浪费,要节约粮食。家里过得很简朴,我一直穿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直到进部队,才穿上了新衣服。
1958年,父亲去左营公社当书记。那时候,组织开展生产工作,父亲来自农村,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情,就主动提出申请,去基层。他和大家一起搞生产,坚持实事求是,得到大家的认可。后来,我去左营,他们一听我是邢淮濯的儿子,直竖大拇指,说“恁爹是好人”。
自然灾害时,父亲想方设法弄来粮食,全部分给了村民,包括村里一个小偷。分粮食时,父亲特地叮嘱说,没人想当小偷,是因为太饿了,得给他一份,不能漏下任何一个人。
在基层时,父亲常常熬夜工作,连续吐血两次,被同志们用担架抬到县医院救治。后来,济南的医院检查出他的肺有空洞,肺病很严重。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1964年,他被安排在鄄城县人民医院当副书记,一年后,就退休了。
退休后,他就到我们家所在的肖宁街生产队参与生产劳动。每周,他都去参加退休人员党小组的组织活动,学习新的政策,风雨无阻。
1969年,父亲因病逝世,不到60岁。
父亲虽然脾气有些急,但他很善良,对同事朋友非常热心。他工作期间,有人找他帮忙,只要不违背规定要求,他都尽全力去帮。
这就是我父亲。我一直想写点东西纪念他,但年轻时忙于生计,现在身体又不好,一直没成。这次,你们找到我,我特别感动。真的很感谢你们还记得我父亲,乐意来听他的故事、写他的故事。父亲一定很开心,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被人记得,还有人愿意费心费力来认识他。
【□报道组特邀顾问: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