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为给八路军买枪,父亲卖了家里所有土地

2025-08-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口述人李兆廉(左)与父亲(中)合影。
  扫码进入专题 上传您的故事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光阴流转,血与火的历史铸就了民族的脊梁。那些散落在万家灯火中的抗战记忆——是爷爷抽屉里泛黄的勋章,是奶奶哼过的支前小调,是家乡老墙上弹孔的无声诉说……它们,不该被岁月尘封!
  8月18日至9月3日,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联合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发起“点亮英雄·我家的抗战故事”互动征集活动,诚邀您共同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您分享的故事,将成为民族记忆中一块珍贵的拼图。我们选取部分故事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口述人:李兆廉 整理人:李超
  
  冀鲁边根据地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英雄儿女在此抛头颅、洒热血,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的父辈当年也曾浴血烽火。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想讲讲他们的故事。
  我的父亲是商河县人,曾是国民党的一个小军官,参加过早期鲁北地区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随着战事失利,部队溃散,父亲就跑回了家。
  当时的鲁北地区一片混乱,地方势力“有枪便是草头王”,纷纷割据一方。田敬堂在当地势力比较大,他和父亲村里的人沾亲带故,和父亲也比较熟悉,想拉拢父亲和他“共谋大业”。父亲拒绝了他,反而选择追随当时刚刚立足鲁北、实力较为弱小的共产党。
  我问父亲:你怎么知道共产党将来能成事?父亲说,那时候根本想不到这,只是觉得共产党正派,始终为了老百姓着想。
  当时八路军缺少武器弹药,子弹更是珍贵,一亩地八块大洋,一颗子弹就要三块大洋。为了给八路军筹措武器,父亲卖掉了家里所有的土地,并通过自己的关系,给八路军弄到了一支短枪、两支长枪,三十八颗短枪子弹、二百六十九颗长枪子弹。
  因为父亲是独生子,而且上有老下有小,上级没让他跟着去前线打仗,而是让他利用自己人头熟的特点送信、搞情报,至今家里还珍藏着父亲当年从事地下工作时藏东西用的竹筒茶叶盒。
  我的二舅是商河郑路镇人,出生在鲁北盐商家族郑家,家大业大。然而,他接受革命思想熏陶,毅然投身革命。
  他的爷爷中过秀才,从小就教他书画篆刻,参加革命前,他的艺术造诣在当地就已经小有名气。参加革命后,他利用这个特长,立过不少功。在冀鲁边根据地时,有一次他模仿日寇的印章,伪造了一个假的日军文书,把据点的伪军骗到根据地,打了场漂亮的伏击战。
  我问二舅:打仗苦不苦?他说,鲁北地区地势平坦,难以隐蔽,适合日寇的机械化装备,而他们很吃亏,得靠着挖交通壕,才能隐蔽转移。
  有一次日寇追击,他们被迫转移,一路打一路退,一直撤到利津的芦苇荡,日寇怕有埋伏,才没敢进入。
  我问他:这么多年,你遇到过危险吗?他说,有一次打仗,到了地方想喝水,拿起水壶发现没水了,这才看到,水壶被子弹打了一个洞,就差一点,人就中枪了。
  我很好奇,当初家里也不缺钱,他为啥想着去闹革命?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信仰!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光阴流转,血与火的历史铸就了民族的脊梁。那些散落在万家灯火中的抗战记忆——是爷爷抽屉里泛黄的勋章,是奶奶哼过的支前小调,是家乡老墙上弹孔的无声诉说……它们,不该被岁月尘封!
  8月18日至9月3日,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联合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发起“点亮英雄·我家的抗战故事”互动征集活动,诚邀您共同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您分享的故事,将成为民族记忆中一块珍贵的拼图。我们选取部分故事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口述人:李兆廉 整理人:李超
  
  冀鲁边根据地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英雄儿女在此抛头颅、洒热血,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的父辈当年也曾浴血烽火。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想讲讲他们的故事。
  我的父亲是商河县人,曾是国民党的一个小军官,参加过早期鲁北地区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随着战事失利,部队溃散,父亲就跑回了家。
  当时的鲁北地区一片混乱,地方势力“有枪便是草头王”,纷纷割据一方。田敬堂在当地势力比较大,他和父亲村里的人沾亲带故,和父亲也比较熟悉,想拉拢父亲和他“共谋大业”。父亲拒绝了他,反而选择追随当时刚刚立足鲁北、实力较为弱小的共产党。
  我问父亲:你怎么知道共产党将来能成事?父亲说,那时候根本想不到这,只是觉得共产党正派,始终为了老百姓着想。
  当时八路军缺少武器弹药,子弹更是珍贵,一亩地八块大洋,一颗子弹就要三块大洋。为了给八路军筹措武器,父亲卖掉了家里所有的土地,并通过自己的关系,给八路军弄到了一支短枪、两支长枪,三十八颗短枪子弹、二百六十九颗长枪子弹。
  因为父亲是独生子,而且上有老下有小,上级没让他跟着去前线打仗,而是让他利用自己人头熟的特点送信、搞情报,至今家里还珍藏着父亲当年从事地下工作时藏东西用的竹筒茶叶盒。
  我的二舅是商河郑路镇人,出生在鲁北盐商家族郑家,家大业大。然而,他接受革命思想熏陶,毅然投身革命。
  他的爷爷中过秀才,从小就教他书画篆刻,参加革命前,他的艺术造诣在当地就已经小有名气。参加革命后,他利用这个特长,立过不少功。在冀鲁边根据地时,有一次他模仿日寇的印章,伪造了一个假的日军文书,把据点的伪军骗到根据地,打了场漂亮的伏击战。
  我问二舅:打仗苦不苦?他说,鲁北地区地势平坦,难以隐蔽,适合日寇的机械化装备,而他们很吃亏,得靠着挖交通壕,才能隐蔽转移。
  有一次日寇追击,他们被迫转移,一路打一路退,一直撤到利津的芦苇荡,日寇怕有埋伏,才没敢进入。
  我问他:这么多年,你遇到过危险吗?他说,有一次打仗,到了地方想喝水,拿起水壶发现没水了,这才看到,水壶被子弹打了一个洞,就差一点,人就中枪了。
  我很好奇,当初家里也不缺钱,他为啥想着去闹革命?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