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周末人物

面孔

2025-08-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余华:
写作构成了我的人生

  最近,《余华写作课》出版。从早期创作遇到的障碍,到后期写作技巧的提升,余华以自己的写作体验,展现了一条长达四十余年的写作进阶之路,也是一条人生之路。正如他所言:“写作的问题和人生的问题很难区分开来。”
  1977年恢复高考后,余华接连两次落榜,于是听从父母的安排成为一名牙医。这对他来说是一份非常无趣的职业。为了通过技能特长进入文化馆工作,余华决定写小说,白天在单位上班拔牙,晚上回家写作。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对苦难的观察视角,冷漠叙事成了他作品的底色。
  除了提供一份职业,写作还让他收获了一段被当代文坛传为佳话的友谊。在他看来,定义挚友的关键一点就是价值观一致。即便自己和莫言、史铁生两人的写作风格截然不同,但三个人对于文学的看法往往一致。写作或许是孤独的,但友谊让他不再孤独。
  四十余年笔耕不辍,稿纸上的字句既是生命的年轮,亦是活着的明证。余华说:“写作让我拥有了两条人生道路,一条是现实的,一条是虚构的。”当虚构与现实最终合流,写作本身便成了最真实的活着。
沙武田:
让更多人走进真实的敦煌

  今年,是沙武田踏上敦煌这片土地的第二十九个年头。1996年,这位刚毕业的年轻人自西安启程,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最终抵达敦煌。
  第246窟,是沙武田在敦煌邂逅的第一窟。那时候,即便是最简单的图案,也令他茫然不解。于是,决心弄懂敦煌的沙武田留了下来。他看洞窟、认壁画、翻文献、摹画稿,也爬过二三十米高的蜈蚣梯。为了不浪费看窟时间,他常常从清晨窟区开放待到日落洞窟关闭,有时只能啃几口干粮充饥。沙武田沉浸其中,对于那时的他来说,离开敦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直到2014年,沙武田选择走出敦煌,来到陕西师范大学任教,开拓更广阔的学术道路。他说:“在敦煌看敦煌,容易陷进去。敦煌很多东西的源头在长安,从长安回望敦煌,再向全国、全世界延伸,才能找到更多研究视角。”二十九年来,沙武田如虔诚的朝圣者,往返于西安与敦煌之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敦煌,他带领学生和各类学者深入洞窟教学研讨,执笔编写《藏经洞史话》等通俗类读物,还担任《河西走廊》《中国》等纪录片的学术顾问和学术统筹工作,让千年文明跃然荧屏。沙武田常说自己是敦煌的“孩子”,那里所有的洞窟,他都走过无数遍。二十九载光阴,他守护的不仅是被风沙侵蚀的敦煌,更是中华文明千年不灭的星火。
魏科:
气候危机时代已至

  目前,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环境问题,也是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国际议题之一。今年夏天,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与高温侵袭,极端天气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侵扰日常生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表示,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气候变暖。在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之前,变暖趋势不仅将持续,更将不断加速。即便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之后,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稳定仍需上百年的时间,其后还需要上百年才能稳定温度,而温度上升还会带来更长时间的海平面变化。这意味着,我们当下的抉择不仅关乎当代安危,更将重塑子孙后代的生存根基。
  极端气候下,农业生产、城市运行、民众生活等方面受到的冲击已经不断凸显,其影响范围甚至波及新能源、海上航运、城市规划等行业。魏科警示,气候危机就像“温水煮青蛙”,如果缺乏紧迫感,未来可能彻底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气候危机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促使我们寻求更加全面可持续的解决路径。对此,魏科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比如,更新农业基础设施、向绿色能源转型等。
          (□记者 蔡可心 整理)
余华:
写作构成了我的人生

  最近,《余华写作课》出版。从早期创作遇到的障碍,到后期写作技巧的提升,余华以自己的写作体验,展现了一条长达四十余年的写作进阶之路,也是一条人生之路。正如他所言:“写作的问题和人生的问题很难区分开来。”
  1977年恢复高考后,余华接连两次落榜,于是听从父母的安排成为一名牙医。这对他来说是一份非常无趣的职业。为了通过技能特长进入文化馆工作,余华决定写小说,白天在单位上班拔牙,晚上回家写作。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对苦难的观察视角,冷漠叙事成了他作品的底色。
  除了提供一份职业,写作还让他收获了一段被当代文坛传为佳话的友谊。在他看来,定义挚友的关键一点就是价值观一致。即便自己和莫言、史铁生两人的写作风格截然不同,但三个人对于文学的看法往往一致。写作或许是孤独的,但友谊让他不再孤独。
  四十余年笔耕不辍,稿纸上的字句既是生命的年轮,亦是活着的明证。余华说:“写作让我拥有了两条人生道路,一条是现实的,一条是虚构的。”当虚构与现实最终合流,写作本身便成了最真实的活着。
沙武田:
让更多人走进真实的敦煌

  今年,是沙武田踏上敦煌这片土地的第二十九个年头。1996年,这位刚毕业的年轻人自西安启程,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最终抵达敦煌。
  第246窟,是沙武田在敦煌邂逅的第一窟。那时候,即便是最简单的图案,也令他茫然不解。于是,决心弄懂敦煌的沙武田留了下来。他看洞窟、认壁画、翻文献、摹画稿,也爬过二三十米高的蜈蚣梯。为了不浪费看窟时间,他常常从清晨窟区开放待到日落洞窟关闭,有时只能啃几口干粮充饥。沙武田沉浸其中,对于那时的他来说,离开敦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直到2014年,沙武田选择走出敦煌,来到陕西师范大学任教,开拓更广阔的学术道路。他说:“在敦煌看敦煌,容易陷进去。敦煌很多东西的源头在长安,从长安回望敦煌,再向全国、全世界延伸,才能找到更多研究视角。”二十九年来,沙武田如虔诚的朝圣者,往返于西安与敦煌之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敦煌,他带领学生和各类学者深入洞窟教学研讨,执笔编写《藏经洞史话》等通俗类读物,还担任《河西走廊》《中国》等纪录片的学术顾问和学术统筹工作,让千年文明跃然荧屏。沙武田常说自己是敦煌的“孩子”,那里所有的洞窟,他都走过无数遍。二十九载光阴,他守护的不仅是被风沙侵蚀的敦煌,更是中华文明千年不灭的星火。
魏科:
气候危机时代已至

  目前,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环境问题,也是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国际议题之一。今年夏天,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与高温侵袭,极端天气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侵扰日常生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表示,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气候变暖。在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之前,变暖趋势不仅将持续,更将不断加速。即便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之后,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稳定仍需上百年的时间,其后还需要上百年才能稳定温度,而温度上升还会带来更长时间的海平面变化。这意味着,我们当下的抉择不仅关乎当代安危,更将重塑子孙后代的生存根基。
  极端气候下,农业生产、城市运行、民众生活等方面受到的冲击已经不断凸显,其影响范围甚至波及新能源、海上航运、城市规划等行业。魏科警示,气候危机就像“温水煮青蛙”,如果缺乏紧迫感,未来可能彻底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气候危机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促使我们寻求更加全面可持续的解决路径。对此,魏科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比如,更新农业基础设施、向绿色能源转型等。
          (□记者 蔡可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