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藏红不露的小山村

2025-08-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乔元明
  抗日战争时期,在海阳县北部、昌水河畔,林寺山和马石山西侧,有个叫姜格庄的村庄,是胶东军区驻地、胶东公安局的发源地,许世友司令员率领军民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
  全面抗战爆发后,许世友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1938年春,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副旅长,随朱德出师太行山。同年12月,随刘伯承、邓小平进军冀南,参与指挥香城固伏击战伏击日军。1940年9月,许世友调任清河地区的山东纵队第三旅,接替牺牲的马耀南任旅长。
  为加强胶东的反投降战役,1941年2月17日,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决定许世友率领清河独立团挺进胶东。3月14日在艾崮山区黄城阳成立胶东反投降指挥部,统一指挥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和五支队打击投降派。在5个月的反投降战役中,许世友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奇袭牙山、占领桃村、攻占观水、摧毁崖子、收复郭城、会战榆山、围攻发城,一路攻城斩将,打垮了赵保原、蔡晋康、苗占魁、郑维屏等10多个大小投降派司令,胶东抗日斗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看到许世友反投降胜利的捷报后,赞扬这位爱将:“许世友打红了胶东半片天!了不起,了不起!”
  为巩固牙山昆嵛山抗日根据地,从1941年5月起,胶东区党、政、军、群机关陆续搬到海阳姜格庄及周边村庄驻扎。在一次庆祝战斗胜利的祝捷大会上,许世友经五旅旅长吴克华牵线搭桥认识了田明兰并相爱。胶东反投降结束后,许世友率清河独立团返回山东纵队第三旅,并于1942年2月任山东纵队参谋长。
  1942年8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实行主力军地方化指示,山东纵队正式改为山东军区。此前为统一胶东地区各部指挥,7月1日在海阳朱吴村成立胶东军区,胶东区委书记林浩兼政委、王彬任副司令员、贾若瑜任参谋长、彭嘉庆任政治部主任。10月,许世友被任命为胶东军区司令员、陆升勋为副司令员。许世友从滨海抗日根据地出发,昼宿夜行、巧妙周旋、突破层层封锁,翻越沂蒙山区,跨过胶济铁路,历经艰难险阻,于11月上旬冬季反“扫荡”前进入胶东军区根据地莱招边界。11月15日,许世友一行到达莱东县龙门山抗日根据地。第二天察看龙门山地形时,看到山势巍峨险峻,谷深林密,不禁心绪难平,当即赋诗一首:
青山秀水景如仙,
不亏老许来一番。
全国人民不解放,
置身仙境也忧患。
  这首语言朴实而意境深远的七言绝句,抒发了许世友热爱祖国、赞美胶东的赤子之情。至今在龙门山中,还矗立着许世友将军的这座诗碑。
  据时任胶东军区参谋长贾若瑜回忆,许世友司令员11月17日第二次来到胶东,并驻扎在司令部所在地姜格庄村。当晚听取了胶东军区营以上干部会议冬季反“扫荡”的动员和部署,划分了各团的活动范围。胶东军区及胶东区党政群机关从驻地姜格庄、战场泊村出发,在第十七团一营、军区特务营和骑兵连的掩护下,隐蔽地突破敌军的封锁线,向东跳出包围圈,移至外线。许世友率指挥机关直插牟海的冯家村等敌军据点,并绕道到棘子埠村待机而动。胶东军区十六团、十七团、抗大教导二团分别依托招虎山、鹊垛山、牙山,化整为零,以营、连为单位配合主力部队反“扫荡”,并待机突围。主力部队适时跳到外线,与地方武装结合,向敌人主动发起进攻,相继举行大破袭,炸桥破路,伏击敌人。涌现出“马石山十勇士”等可歌可泣的英雄。
  1943年春天,许世友与田明兰经过一年的相恋,在姜格庄村范家祠堂举行了婚礼。部分部队干部战士参加婚礼,清茶一杯,喜糖一包,许世友现场表演了他拿手的少林拳。婚房设在房东范守元家。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两人生死与共,相敬如宾。
  1940年以前,胶东区级公安机关的职能先后由部队军法处、党委政治保卫局、党委社会部承担。1940年12月,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制定颁布《胶东公安局组织条例》,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第一个公安局组织条例,为胶东公安工作的开展明确了组织原则和法律保障。1941年5月,胶东区公安局在海阳姜格庄正式成立,是山东根据地最早的区级公安局之一。1942年胶东区公安局仅有2名局长、3名科长,机关干部10人左右;还有1个直属警卫连,120人左右;所属最多时有潍县、安丘、胶县以东的59个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公安干部战士2100人左右。1942年6月,胶东区党委在姜格庄召开第三次锄奸联席会议,宣布胶东区党委社会部与胶东区公安局合并,对外统称为公安局。胶东公安从姜格庄诞生,随着抗日战争、进军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从胶东解放区抽调了2600多名公安战士支援全国。他们响应党的号召,从胶东大地出发,渡渤海、跨长江,越戈壁、下南疆,义无反顾地踏上新的征程、续写了新中国解放、建设的新篇章。
  如今的姜格庄更名为北姜格庄村,已发展到500余户、1400余人,英雄山河换新颜,乡村振兴谱新篇。烟台市公安局、市教育局结对帮扶,采取“党建+合作社+特色产业”的方式,在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建设果蔬种植基地和红色文化特色村,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 乔元明
  抗日战争时期,在海阳县北部、昌水河畔,林寺山和马石山西侧,有个叫姜格庄的村庄,是胶东军区驻地、胶东公安局的发源地,许世友司令员率领军民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
  全面抗战爆发后,许世友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1938年春,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副旅长,随朱德出师太行山。同年12月,随刘伯承、邓小平进军冀南,参与指挥香城固伏击战伏击日军。1940年9月,许世友调任清河地区的山东纵队第三旅,接替牺牲的马耀南任旅长。
  为加强胶东的反投降战役,1941年2月17日,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决定许世友率领清河独立团挺进胶东。3月14日在艾崮山区黄城阳成立胶东反投降指挥部,统一指挥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和五支队打击投降派。在5个月的反投降战役中,许世友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奇袭牙山、占领桃村、攻占观水、摧毁崖子、收复郭城、会战榆山、围攻发城,一路攻城斩将,打垮了赵保原、蔡晋康、苗占魁、郑维屏等10多个大小投降派司令,胶东抗日斗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看到许世友反投降胜利的捷报后,赞扬这位爱将:“许世友打红了胶东半片天!了不起,了不起!”
  为巩固牙山昆嵛山抗日根据地,从1941年5月起,胶东区党、政、军、群机关陆续搬到海阳姜格庄及周边村庄驻扎。在一次庆祝战斗胜利的祝捷大会上,许世友经五旅旅长吴克华牵线搭桥认识了田明兰并相爱。胶东反投降结束后,许世友率清河独立团返回山东纵队第三旅,并于1942年2月任山东纵队参谋长。
  1942年8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实行主力军地方化指示,山东纵队正式改为山东军区。此前为统一胶东地区各部指挥,7月1日在海阳朱吴村成立胶东军区,胶东区委书记林浩兼政委、王彬任副司令员、贾若瑜任参谋长、彭嘉庆任政治部主任。10月,许世友被任命为胶东军区司令员、陆升勋为副司令员。许世友从滨海抗日根据地出发,昼宿夜行、巧妙周旋、突破层层封锁,翻越沂蒙山区,跨过胶济铁路,历经艰难险阻,于11月上旬冬季反“扫荡”前进入胶东军区根据地莱招边界。11月15日,许世友一行到达莱东县龙门山抗日根据地。第二天察看龙门山地形时,看到山势巍峨险峻,谷深林密,不禁心绪难平,当即赋诗一首:
青山秀水景如仙,
不亏老许来一番。
全国人民不解放,
置身仙境也忧患。
  这首语言朴实而意境深远的七言绝句,抒发了许世友热爱祖国、赞美胶东的赤子之情。至今在龙门山中,还矗立着许世友将军的这座诗碑。
  据时任胶东军区参谋长贾若瑜回忆,许世友司令员11月17日第二次来到胶东,并驻扎在司令部所在地姜格庄村。当晚听取了胶东军区营以上干部会议冬季反“扫荡”的动员和部署,划分了各团的活动范围。胶东军区及胶东区党政群机关从驻地姜格庄、战场泊村出发,在第十七团一营、军区特务营和骑兵连的掩护下,隐蔽地突破敌军的封锁线,向东跳出包围圈,移至外线。许世友率指挥机关直插牟海的冯家村等敌军据点,并绕道到棘子埠村待机而动。胶东军区十六团、十七团、抗大教导二团分别依托招虎山、鹊垛山、牙山,化整为零,以营、连为单位配合主力部队反“扫荡”,并待机突围。主力部队适时跳到外线,与地方武装结合,向敌人主动发起进攻,相继举行大破袭,炸桥破路,伏击敌人。涌现出“马石山十勇士”等可歌可泣的英雄。
  1943年春天,许世友与田明兰经过一年的相恋,在姜格庄村范家祠堂举行了婚礼。部分部队干部战士参加婚礼,清茶一杯,喜糖一包,许世友现场表演了他拿手的少林拳。婚房设在房东范守元家。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两人生死与共,相敬如宾。
  1940年以前,胶东区级公安机关的职能先后由部队军法处、党委政治保卫局、党委社会部承担。1940年12月,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制定颁布《胶东公安局组织条例》,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第一个公安局组织条例,为胶东公安工作的开展明确了组织原则和法律保障。1941年5月,胶东区公安局在海阳姜格庄正式成立,是山东根据地最早的区级公安局之一。1942年胶东区公安局仅有2名局长、3名科长,机关干部10人左右;还有1个直属警卫连,120人左右;所属最多时有潍县、安丘、胶县以东的59个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公安干部战士2100人左右。1942年6月,胶东区党委在姜格庄召开第三次锄奸联席会议,宣布胶东区党委社会部与胶东区公安局合并,对外统称为公安局。胶东公安从姜格庄诞生,随着抗日战争、进军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从胶东解放区抽调了2600多名公安战士支援全国。他们响应党的号召,从胶东大地出发,渡渤海、跨长江,越戈壁、下南疆,义无反顾地踏上新的征程、续写了新中国解放、建设的新篇章。
  如今的姜格庄更名为北姜格庄村,已发展到500余户、1400余人,英雄山河换新颜,乡村振兴谱新篇。烟台市公安局、市教育局结对帮扶,采取“党建+合作社+特色产业”的方式,在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建设果蔬种植基地和红色文化特色村,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