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专注细分领域的“破壁之路”
2025-08-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咽喉头颈中心首席专家徐伟在为患者作检查
|
□郭玉环 葛均辉
在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院”),耳鼻咽喉科从一个小科室起步,用了20年的时间向“新”而行、向“上”攀登,完成了一场震撼业界的蜕变,在学科建设与临床科研等方面加速破题,持续解锁学科强劲发展密码,筑起医学高峰,成为破解疑难杂症、护佑生命健康的先锋力量。
破局之道
专科专病模式,铸就学科“金字塔”
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面对群众日益多元的医疗需求,耳鼻咽喉科没有选择固守传统格局,而是锐意改革,在国内率先擎起“四级学科建设”的大旗,以一场静水流深的自我革新,探索出高质量发展的“通关密码”——专科专病模式,并走出了一条“专科专病”的破局之路。
“走专科专病发展路径,将学科建设推向纵深,既是医院在改革探索中的坚定选择,也是医院耳鼻咽喉学科的奋进蓝图。”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咽喉头颈中心首席专家徐伟介绍,医院以“专科专病”引领综合学科全面发展,旨在打造有高山又有高峰的医学新高地。
于是,从最初将耳鼻咽喉3个专业划好跑道,到在国内率先实现四级学科建设,医院以综合目标管理为抓手,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推动耳鼻咽喉学科发展专业化、精细化,先后细分出了耳外科、耳内科、头颈外科、结构性鼻病科、眩晕疾病科、听觉植入科、咽喉科、嗓音疾病科、小儿耳鼻喉科等21个专业学科,在一些新兴领域、交叉学科也已崭露头角。
而这种前所未有的精细化分工,倒逼每一位医疗人员苦练内功,向“精研深耕”发力。人力资源“内耗”在减少,专精人才优势在发挥,学科发展动能在汇聚,特色学科优势在提升,四级学科体系如同一台精密引擎,驱动着整个学科向“更精、更高、更专”的境界不断攀升。
“如今,专注于细分领域,如同在熟悉的土壤上精耕细作,每一寸土地都深谙其性,每一株作物都熟悉其长。”医院一位资深专家说。
伴随“专科专病”发展模式的深入推行,耳鼻喉科逐渐做大做强,成为医院的支柱学科,拳头专业和行业“领跑者”,实现了被普遍认可的业界高度。科室相继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多个亚专业学科也获评“山东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
技术登峰
攻坚“不可能”,改写患者命运
2024年3月,医院眩晕病防治中心接诊了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顽固性梅尼埃病患者桑贾尔。患者35岁,因反复眩晕、恶心呕吐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在国内外多次治疗无果后,来到省二院找到眩晕病防治中心主任张道宫。经精准的检查评估,张道宫为其选择了内淋巴囊减压手术进行保守性手术治疗。术后检查的结果显示,桑贾尔的听力明显提升,达到了手术的预期目标。
致力于看别人不会看、不能看、看不了、看不好的病。由省二院的眩晕疾病科发展而来的山东省眩晕病防治中心,集药物、复位、手术及前庭康复等多种治疗手段于一体。在国际上首次应用半规管阻塞联合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晚期梅尼埃病,为一次性解决顽固性眩晕、耳聋、耳鸣三大症状提出“中国方案”。
一直以来,眩晕疾病科致力于终结“天旋地转”的痛。无论是耳石症的精确定位复位,还是梅尼埃病的阶梯化治疗,抑或是复杂前庭神经炎的综合干预,中心都达到了国内顶尖水准,吸引了众多饱受眩晕折磨的患者。除此之外,科室团队还在出标准、出指南、出规范,全面助力眩晕病诊疗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安全化。
一直在超越,始终在突破。在临床一线,技术的突破直接关乎生命。对标国际一流水平,耳鼻咽喉科在聋病防治、眩晕疾病、耳神经与侧颅底外科、耳显微外科与人工耳蜗植入、头颈肿瘤综合治疗、鼻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研究、甲状腺与嗓音疾病诊治等传统优势领域持续淬炼“基本功”,并持续向新的特色技术、高难度复杂手术“进军”,与群众健康需求更好地对接,一次次突破“不能治”的禁区。
作为耳鼻咽喉领域攻坚克难的尖兵,医院头颈外科不仅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喉癌的二氧化碳激光微创手术治疗,还针对恶性程度高、治愈率低的下咽癌等晚期头颈鳞癌,开展了以根治性切除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将下咽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30%提升至50%,吸引了国内多省份患者前来救治。科室还建立起一套严格、精准的患者随诊制度,随诊率达到100%,全方位、全周期保障患者健康。
当医疗技术的深度和精度被推向极致时,其光芒自然跨越地域边界。凭借“硬核”实力与精准诊疗能力,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不仅得到了国内同行和患者的认可,也吸引了包括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多国的医师前来学习。
创新引擎
从实验室到临床,科研“落地生花”
科研创新,是驱动学科永续发展的核心动能。医院自成立之初便设立耳鼻喉研究所,坚持“临床科研双轮驱动”,将“创新精神”深植于发展基因之中。
在“科技促院”战略引领下,省二院科研体系持续升级: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350余篇,其中SCI论文22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800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获批100余项;在遗传性聋、老年性聋、眩晕机制、头颈肿瘤侵袭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更令人瞩目的是,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拔地而起——山东省听觉与平衡医学工程实验室、耳科学重点实验室、眩晕与前庭医学重点实验室等相继获批,为科研跃升提供了坚实底座。
科研的生命力在于转化,而医院耳聋研究团队正以一项里程碑式突破践行这一理念——他们牵头启动了全球首批针对OTOF基因突变所致听神经病耳聋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目前已成功完成10余例OTOF基因治疗手术。这一成果不仅为该疗法的临床普及筑牢了根基,其核心研究数据更登上《柳叶刀》《Nature Medicine》等国际顶尖医学期刊,为全球受遗传性耳聋困扰的患者点亮了康复的希望之光。从实验室的基因序列,到患者耳中的新生听觉,这条转化之路,正是医院“临床与科研深度融合、成果转化有效落地”的最佳诠释。
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从专科细分重塑学科生态,到技术攻坚打破生存极限,再到基因治疗领跑国际前沿,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攀登之路,始终烙印着“生命至上”的初心与“千万锤成一器”的极致追求。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新征程上,这座医学高峰,仍将不断向上生长。
在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院”),耳鼻咽喉科从一个小科室起步,用了20年的时间向“新”而行、向“上”攀登,完成了一场震撼业界的蜕变,在学科建设与临床科研等方面加速破题,持续解锁学科强劲发展密码,筑起医学高峰,成为破解疑难杂症、护佑生命健康的先锋力量。
破局之道
专科专病模式,铸就学科“金字塔”
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面对群众日益多元的医疗需求,耳鼻咽喉科没有选择固守传统格局,而是锐意改革,在国内率先擎起“四级学科建设”的大旗,以一场静水流深的自我革新,探索出高质量发展的“通关密码”——专科专病模式,并走出了一条“专科专病”的破局之路。
“走专科专病发展路径,将学科建设推向纵深,既是医院在改革探索中的坚定选择,也是医院耳鼻咽喉学科的奋进蓝图。”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咽喉头颈中心首席专家徐伟介绍,医院以“专科专病”引领综合学科全面发展,旨在打造有高山又有高峰的医学新高地。
于是,从最初将耳鼻咽喉3个专业划好跑道,到在国内率先实现四级学科建设,医院以综合目标管理为抓手,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推动耳鼻咽喉学科发展专业化、精细化,先后细分出了耳外科、耳内科、头颈外科、结构性鼻病科、眩晕疾病科、听觉植入科、咽喉科、嗓音疾病科、小儿耳鼻喉科等21个专业学科,在一些新兴领域、交叉学科也已崭露头角。
而这种前所未有的精细化分工,倒逼每一位医疗人员苦练内功,向“精研深耕”发力。人力资源“内耗”在减少,专精人才优势在发挥,学科发展动能在汇聚,特色学科优势在提升,四级学科体系如同一台精密引擎,驱动着整个学科向“更精、更高、更专”的境界不断攀升。
“如今,专注于细分领域,如同在熟悉的土壤上精耕细作,每一寸土地都深谙其性,每一株作物都熟悉其长。”医院一位资深专家说。
伴随“专科专病”发展模式的深入推行,耳鼻喉科逐渐做大做强,成为医院的支柱学科,拳头专业和行业“领跑者”,实现了被普遍认可的业界高度。科室相继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多个亚专业学科也获评“山东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
技术登峰
攻坚“不可能”,改写患者命运
2024年3月,医院眩晕病防治中心接诊了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顽固性梅尼埃病患者桑贾尔。患者35岁,因反复眩晕、恶心呕吐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在国内外多次治疗无果后,来到省二院找到眩晕病防治中心主任张道宫。经精准的检查评估,张道宫为其选择了内淋巴囊减压手术进行保守性手术治疗。术后检查的结果显示,桑贾尔的听力明显提升,达到了手术的预期目标。
致力于看别人不会看、不能看、看不了、看不好的病。由省二院的眩晕疾病科发展而来的山东省眩晕病防治中心,集药物、复位、手术及前庭康复等多种治疗手段于一体。在国际上首次应用半规管阻塞联合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晚期梅尼埃病,为一次性解决顽固性眩晕、耳聋、耳鸣三大症状提出“中国方案”。
一直以来,眩晕疾病科致力于终结“天旋地转”的痛。无论是耳石症的精确定位复位,还是梅尼埃病的阶梯化治疗,抑或是复杂前庭神经炎的综合干预,中心都达到了国内顶尖水准,吸引了众多饱受眩晕折磨的患者。除此之外,科室团队还在出标准、出指南、出规范,全面助力眩晕病诊疗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安全化。
一直在超越,始终在突破。在临床一线,技术的突破直接关乎生命。对标国际一流水平,耳鼻咽喉科在聋病防治、眩晕疾病、耳神经与侧颅底外科、耳显微外科与人工耳蜗植入、头颈肿瘤综合治疗、鼻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研究、甲状腺与嗓音疾病诊治等传统优势领域持续淬炼“基本功”,并持续向新的特色技术、高难度复杂手术“进军”,与群众健康需求更好地对接,一次次突破“不能治”的禁区。
作为耳鼻咽喉领域攻坚克难的尖兵,医院头颈外科不仅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喉癌的二氧化碳激光微创手术治疗,还针对恶性程度高、治愈率低的下咽癌等晚期头颈鳞癌,开展了以根治性切除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将下咽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30%提升至50%,吸引了国内多省份患者前来救治。科室还建立起一套严格、精准的患者随诊制度,随诊率达到100%,全方位、全周期保障患者健康。
当医疗技术的深度和精度被推向极致时,其光芒自然跨越地域边界。凭借“硬核”实力与精准诊疗能力,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不仅得到了国内同行和患者的认可,也吸引了包括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多国的医师前来学习。
创新引擎
从实验室到临床,科研“落地生花”
科研创新,是驱动学科永续发展的核心动能。医院自成立之初便设立耳鼻喉研究所,坚持“临床科研双轮驱动”,将“创新精神”深植于发展基因之中。
在“科技促院”战略引领下,省二院科研体系持续升级: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350余篇,其中SCI论文22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800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获批100余项;在遗传性聋、老年性聋、眩晕机制、头颈肿瘤侵袭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更令人瞩目的是,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拔地而起——山东省听觉与平衡医学工程实验室、耳科学重点实验室、眩晕与前庭医学重点实验室等相继获批,为科研跃升提供了坚实底座。
科研的生命力在于转化,而医院耳聋研究团队正以一项里程碑式突破践行这一理念——他们牵头启动了全球首批针对OTOF基因突变所致听神经病耳聋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目前已成功完成10余例OTOF基因治疗手术。这一成果不仅为该疗法的临床普及筑牢了根基,其核心研究数据更登上《柳叶刀》《Nature Medicine》等国际顶尖医学期刊,为全球受遗传性耳聋困扰的患者点亮了康复的希望之光。从实验室的基因序列,到患者耳中的新生听觉,这条转化之路,正是医院“临床与科研深度融合、成果转化有效落地”的最佳诠释。
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从专科细分重塑学科生态,到技术攻坚打破生存极限,再到基因治疗领跑国际前沿,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攀登之路,始终烙印着“生命至上”的初心与“千万锤成一器”的极致追求。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新征程上,这座医学高峰,仍将不断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