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事

超过6万巴勒斯坦人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死亡,儿童和妇女几占半数

国际社会普遍呼吁的“两国方案”究竟是个什么方案

2025-08-11 作者: 王文珏 来源: 大众日报
  接管
  ●8月8日凌晨,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在社交媒体发布声明称,以色列安全内阁已批准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关于击败哈马斯的提议。以色列国防军将准备接管加沙地带北部的加沙城
  谴责
  ●8月9日,23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联合发声,谴责以色列企图全面军事控制加沙地带的计划“公然违反国际法”
  抗议
  ●数以万计以色列民众9日晚在位于特拉维夫的以国防军总部前举行大规模游行集会,抗议以军接管加沙地带北部加沙城计划
  推进
  ●面对以色列国内及国际社会广泛谴责,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0日在对外国媒体的记者会上,仍表示将推进接管加沙城计划
  生命
  ●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已有超过6万巴勒斯坦人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死亡,儿童和妇女几占半数,此外还有近15万人受伤
  □ 国际时事观察员 王文珏

  巴林、埃及、印度尼西亚、约旦等23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伊斯兰合作组织,8月9日发表联合声明,共同谴责和反对以色列企图对加沙地带实施全面军事控制。声明指出,以色列的计划“危险且不可接受”,“公然违反国际法,并企图以武力巩固非法占领、制造既成事实”。
  数以万计以色列民众8月9日晚在位于特拉维夫的以国防军总部前举行大规模游行集会,抗议以军接管加沙地带北部加沙城计划,要求迅速结束在加沙地带的战争。集会人群打出“反对种族灭绝”“结束可怕的战争”“反对加沙的饥饿政策”“反对全面占领加沙”等标语。
  面对以色列国内及国际社会广泛谴责,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0日在对外国媒体的记者会上仍表示将推进接管加沙城计划。
  内塔尼亚胡在耶路撒冷举行的记者会上说,目前,以军已控制加沙地带约70%至75%地区,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加沙城和位于马瓦西一带的中部难民营内保有两个主要据点。以色列安全内阁已下令以军“拆除”两个剩余哈马斯据点。内塔尼亚胡称,这是“快速结束战争的最佳方式”。
  根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消息,截至7月29日,已有超过6万巴勒斯坦人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死亡,儿童和妇女几占半数,此外还有近15万人受伤。
  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加沙不断恶化的人道灾难令人扼腕叹息。
  从2023年10月至今,新一轮巴以冲突已经延宕21个月,饱受战火摧残的加沙几成人间炼狱:90%的人流离失所,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加沙地带三分之一的居民连续几天都吃不上饭,为领取救援物资可能要付出生命代价。“加沙已变成死亡陷阱,而战争正变得没有任何限制。”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一位官员如此评价加沙当前的状况。
  加沙像一道不断流血的伤口,无法结痂,无法愈合。无论是哈马斯还是以色列,执迷武力只能让这片土地更加深陷血色。它总要有一个解决途径——目前,国际社会包括西方国家都开始呼吁以色列回到“两国方案”。
  中国是最早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之一,并一直呼吁以“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历史遗留问题。中方多次强调,巴以局势之所以屡陷动荡,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之所以延宕70多年,归根结底是由于“两国方案”没有得到落实,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保障。
  那么两国方案是一个什么样的方案,是由何而来呢?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同意在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后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首次在法律层面确立“两国并存”的原则。由于当时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巴勒斯坦国未能如期建立,然而其意义是深远的——这一决议奠定了“两国方案”的法理基础。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在战争中占领的领土(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和东耶路撒冷),同时呼吁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其基本精神与第181号“两国方案”一脉相承。
  中方认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也就是现在国际社会常说的“两国方案”。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安理会通过第338号决议,核心精神就是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问题。1988年11月巴解组织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后,联合国大会在当年12月通过决议,在联合国正式使用“巴勒斯坦”名称。
  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是“两国方案“的一个里程碑。根据该协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相互承认,并承诺在1999年5月之前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让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得以诞生,并为未来的核心问题谈判设定了框架。
  2000年之后,巴以和平进程逐渐陷入停滞。2014年巴以和谈失败后,再未举行新一轮谈判。
  目前,以色列通过武力获取的领土已远超有关界线。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久首都”。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沿线和内部修建很多设施,构建了事实上的边界。以色列还在约旦河西岸不断修建定居点,这导致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国土被侵占并被分割成不连续的小块。
  今年7月30日,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在联合国闭幕,会议通过的《纽约宣言》强调,“两国方案”是实现地区持久和平的唯一现实途径,欧盟、阿盟也作为宣言的签署方都表示了支持。
  从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结局来看,简单的武力占领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对以色列来说,哈马斯的军事存在即使可以消灭,但其代表的意识形态、社会组织上的身份并不能通过军事手段予以彻底消除。而以色列强推占领加沙方案的结果,只能是给伤痕累累的巴以带来另一场浩劫。
  “加沙”,意为“凶猛、强壮”,源自闪米特语。而如今的加沙,早已被死亡、别离和无尽的衰败笼罩。“绝对安全”往往换来的是绝对不安全,剧烈的地域挤压带来的也许是更激烈的局部爆发,对巴以来说,认真而具体地落实“两国方案”,才是解决冲突的治本之途。
  接管
  ●8月8日凌晨,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在社交媒体发布声明称,以色列安全内阁已批准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关于击败哈马斯的提议。以色列国防军将准备接管加沙地带北部的加沙城
  谴责
  ●8月9日,23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联合发声,谴责以色列企图全面军事控制加沙地带的计划“公然违反国际法”
  抗议
  ●数以万计以色列民众9日晚在位于特拉维夫的以国防军总部前举行大规模游行集会,抗议以军接管加沙地带北部加沙城计划
  推进
  ●面对以色列国内及国际社会广泛谴责,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0日在对外国媒体的记者会上,仍表示将推进接管加沙城计划
  生命
  ●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已有超过6万巴勒斯坦人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死亡,儿童和妇女几占半数,此外还有近15万人受伤
  □ 国际时事观察员 王文珏

  巴林、埃及、印度尼西亚、约旦等23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伊斯兰合作组织,8月9日发表联合声明,共同谴责和反对以色列企图对加沙地带实施全面军事控制。声明指出,以色列的计划“危险且不可接受”,“公然违反国际法,并企图以武力巩固非法占领、制造既成事实”。
  数以万计以色列民众8月9日晚在位于特拉维夫的以国防军总部前举行大规模游行集会,抗议以军接管加沙地带北部加沙城计划,要求迅速结束在加沙地带的战争。集会人群打出“反对种族灭绝”“结束可怕的战争”“反对加沙的饥饿政策”“反对全面占领加沙”等标语。
  面对以色列国内及国际社会广泛谴责,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0日在对外国媒体的记者会上仍表示将推进接管加沙城计划。
  内塔尼亚胡在耶路撒冷举行的记者会上说,目前,以军已控制加沙地带约70%至75%地区,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加沙城和位于马瓦西一带的中部难民营内保有两个主要据点。以色列安全内阁已下令以军“拆除”两个剩余哈马斯据点。内塔尼亚胡称,这是“快速结束战争的最佳方式”。
  根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消息,截至7月29日,已有超过6万巴勒斯坦人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死亡,儿童和妇女几占半数,此外还有近15万人受伤。
  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加沙不断恶化的人道灾难令人扼腕叹息。
  从2023年10月至今,新一轮巴以冲突已经延宕21个月,饱受战火摧残的加沙几成人间炼狱:90%的人流离失所,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加沙地带三分之一的居民连续几天都吃不上饭,为领取救援物资可能要付出生命代价。“加沙已变成死亡陷阱,而战争正变得没有任何限制。”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一位官员如此评价加沙当前的状况。
  加沙像一道不断流血的伤口,无法结痂,无法愈合。无论是哈马斯还是以色列,执迷武力只能让这片土地更加深陷血色。它总要有一个解决途径——目前,国际社会包括西方国家都开始呼吁以色列回到“两国方案”。
  中国是最早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之一,并一直呼吁以“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历史遗留问题。中方多次强调,巴以局势之所以屡陷动荡,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之所以延宕70多年,归根结底是由于“两国方案”没有得到落实,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保障。
  那么两国方案是一个什么样的方案,是由何而来呢?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同意在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后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首次在法律层面确立“两国并存”的原则。由于当时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巴勒斯坦国未能如期建立,然而其意义是深远的——这一决议奠定了“两国方案”的法理基础。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在战争中占领的领土(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和东耶路撒冷),同时呼吁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其基本精神与第181号“两国方案”一脉相承。
  中方认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也就是现在国际社会常说的“两国方案”。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安理会通过第338号决议,核心精神就是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问题。1988年11月巴解组织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后,联合国大会在当年12月通过决议,在联合国正式使用“巴勒斯坦”名称。
  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是“两国方案“的一个里程碑。根据该协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相互承认,并承诺在1999年5月之前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让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得以诞生,并为未来的核心问题谈判设定了框架。
  2000年之后,巴以和平进程逐渐陷入停滞。2014年巴以和谈失败后,再未举行新一轮谈判。
  目前,以色列通过武力获取的领土已远超有关界线。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久首都”。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沿线和内部修建很多设施,构建了事实上的边界。以色列还在约旦河西岸不断修建定居点,这导致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国土被侵占并被分割成不连续的小块。
  今年7月30日,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在联合国闭幕,会议通过的《纽约宣言》强调,“两国方案”是实现地区持久和平的唯一现实途径,欧盟、阿盟也作为宣言的签署方都表示了支持。
  从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结局来看,简单的武力占领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对以色列来说,哈马斯的军事存在即使可以消灭,但其代表的意识形态、社会组织上的身份并不能通过军事手段予以彻底消除。而以色列强推占领加沙方案的结果,只能是给伤痕累累的巴以带来另一场浩劫。
  “加沙”,意为“凶猛、强壮”,源自闪米特语。而如今的加沙,早已被死亡、别离和无尽的衰败笼罩。“绝对安全”往往换来的是绝对不安全,剧烈的地域挤压带来的也许是更激烈的局部爆发,对巴以来说,认真而具体地落实“两国方案”,才是解决冲突的治本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