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长出“金疙瘩”

2025-08-08 作者: 曹儒峰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宋明志 报道
  本报肥城讯 8月4日,晨曦微露,肥城市石横镇泉胜村的田野已被“轰隆隆”的收割机唤醒。翠绿的玉米秸秆应声倒下,饱满的玉米穗欢快地滚入收集箱——鲜食玉米丰收了。
  “尝尝!老孙今年的‘宝贝疙瘩’!”村党支部书记孙元荣随手掰下一穗,指甲轻轻一掐,乳白的浆汁立刻冒了出来。嫩绿的玉米穗迅速装车,驶向不远处的加工车间。记者紧跟其后,体验这份从地头“鲜”到舌尖的旅程。
  “6小时,这是保鲜的生命线!”孙元荣指着车间墙上的时钟,语气笃定。刚运回的玉米排着队“跳”进清洗池,“剥”去外衣,随后在蒸煮机升腾的白色雾气中翻滚,空气里弥漫开诱人的甜香。
  “咱村自种550亩,外联基地450亩,亩产能达2500穗。”孙元荣掰着指头算起丰收账,“现在一穗卖1.7元,比种普通玉米,一亩地增收2000多元。”
  谁能想到,3年前,这片地还是普通庄稼田。2022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带着种子找上门时,孙元荣心里直打鼓。“教授们蹲在地头手把手教,从疏苗到防虫、采收,全程护航。”他清晰记得第一茬玉米品鉴会的盛况:长桌旁围满了种粮大户,争相品尝甜、糯、奶香的新口味。
  试种成功点燃了希望。2023年8月,村里投资建设的年产1000万穗鲜食玉米加工线投产,产业从“卖原料”跃向“卖品牌”。“看这设备,去年又投一百多万元升级!一天能‘消化’25吨鲜玉米。”孙元荣指着自动化生产线,声音洪亮。
  这片校地合作的“试验田”,现已茁壮成长为一个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鲜食玉米产业生态链。“今年试种了富硒玉米,下一步,鲜食玉米酒、玉米煎饼都在计划里,年底要凑齐7个品牌!”孙元荣望向金灿灿的田野,信心满满。
  □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宋明志 报道
  本报肥城讯 8月4日,晨曦微露,肥城市石横镇泉胜村的田野已被“轰隆隆”的收割机唤醒。翠绿的玉米秸秆应声倒下,饱满的玉米穗欢快地滚入收集箱——鲜食玉米丰收了。
  “尝尝!老孙今年的‘宝贝疙瘩’!”村党支部书记孙元荣随手掰下一穗,指甲轻轻一掐,乳白的浆汁立刻冒了出来。嫩绿的玉米穗迅速装车,驶向不远处的加工车间。记者紧跟其后,体验这份从地头“鲜”到舌尖的旅程。
  “6小时,这是保鲜的生命线!”孙元荣指着车间墙上的时钟,语气笃定。刚运回的玉米排着队“跳”进清洗池,“剥”去外衣,随后在蒸煮机升腾的白色雾气中翻滚,空气里弥漫开诱人的甜香。
  “咱村自种550亩,外联基地450亩,亩产能达2500穗。”孙元荣掰着指头算起丰收账,“现在一穗卖1.7元,比种普通玉米,一亩地增收2000多元。”
  谁能想到,3年前,这片地还是普通庄稼田。2022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带着种子找上门时,孙元荣心里直打鼓。“教授们蹲在地头手把手教,从疏苗到防虫、采收,全程护航。”他清晰记得第一茬玉米品鉴会的盛况:长桌旁围满了种粮大户,争相品尝甜、糯、奶香的新口味。
  试种成功点燃了希望。2023年8月,村里投资建设的年产1000万穗鲜食玉米加工线投产,产业从“卖原料”跃向“卖品牌”。“看这设备,去年又投一百多万元升级!一天能‘消化’25吨鲜玉米。”孙元荣指着自动化生产线,声音洪亮。
  这片校地合作的“试验田”,现已茁壮成长为一个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鲜食玉米产业生态链。“今年试种了富硒玉米,下一步,鲜食玉米酒、玉米煎饼都在计划里,年底要凑齐7个品牌!”孙元荣望向金灿灿的田野,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