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住进”乡村书院
2025-08-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李明 通讯员 李钧庭 报道
本报利津讯 “黄河澄泥印的制作包括揉制、压坯、雕刻、抛光以及烧制等20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流程让澄泥印变得硬度高、易于雕刻。”近日,在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乐承书院”非遗工坊内,黄河澄泥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金霞一边雕刻着印章,一边向来此研学的游客介绍。
南岭村“乐承书院”依托老街长巷非遗街区打造而成,突出“非遗+”文化服务,设置戏曲演绎、手工制作、民俗文化展演、乡土风情展示等多元化沉浸式体验区,并打造老街长巷乡村美术馆,融合休闲娱乐、研学游等多元功能,探索构建“非遗+旅游+研学+生活”的特色文化综合体模式。
今年以来,利津县动态优化调整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依托自身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统筹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城市书房等公共空间场所的规划布局,推动其功能布局品质化、群众使用便捷化、产品供给多元化,变“给我所有”为“送其所需”,将文化送到群众心坎上。
本报利津讯 “黄河澄泥印的制作包括揉制、压坯、雕刻、抛光以及烧制等20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流程让澄泥印变得硬度高、易于雕刻。”近日,在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乐承书院”非遗工坊内,黄河澄泥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金霞一边雕刻着印章,一边向来此研学的游客介绍。
南岭村“乐承书院”依托老街长巷非遗街区打造而成,突出“非遗+”文化服务,设置戏曲演绎、手工制作、民俗文化展演、乡土风情展示等多元化沉浸式体验区,并打造老街长巷乡村美术馆,融合休闲娱乐、研学游等多元功能,探索构建“非遗+旅游+研学+生活”的特色文化综合体模式。
今年以来,利津县动态优化调整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依托自身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统筹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城市书房等公共空间场所的规划布局,推动其功能布局品质化、群众使用便捷化、产品供给多元化,变“给我所有”为“送其所需”,将文化送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