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亟须范式革新

2025-08-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郭 星

  ●范式革新是从政府管理为中心向服务企业为中心的治理哲学转型,本质是突破传统治理框架的路径依赖,重构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制度规则为生态底线、多元协同为治理常态、绿色发展为价值共识的新型生态体系
  随着数字技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重塑,市场主体诉求从政策优惠转向系统赋能,国际竞争的核心也从产品竞争转向制度规则竞争。我国营商环境面临着从单一要素优化到生态系统重构的深层变革。营商环境优化成为新时期深化政务改革的目标追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一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制度创新为基础、多元协同为特征、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系统变革,将打破传统营商环境建设中“碎片化改革”“政策性扶持”的局限,形成政府、社会、企业、技术、制度、文化等要素共融共生的发展范式。
一流营商环境的核心特征
  一流营商环境以数字技术赋能、制度改革创新、开放融合协同为支撑点,核心目标是构建起“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社会有序”的营商环境新格局。
  第一,系统性特征,表现为从“单点突破”到“协同治理”新生态。一流营商环境的系统性,即以价值、制度、服务、市场各要素为基础,形成相互合作、协同治理的有机生态结构。价值导向上,需要将“以人民为中心”从理念转化为营商环境系统中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实践活动;服务理念上,要强调政府从“管理者”向“协调者”转型,通过智能化数字平台建设,实现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对接;制度创新上,要打破“条块分割”,通过标准化、流程再造实现生态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作新机制;市场开拓上,要打破行业垄断与地域壁垒,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第二,数字赋能实现营商环境从“物理聚集”到“云端共生”。传统营商环境中,信息不对称、流程繁琐、审批效率低下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市场主体活力。一流营商环境下政务服务数字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与云共享共用。
  第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从“政府主导”到“生态协同”的新治理格局。其本质是通过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公众等主体的权责划分与协作,打破政府单一治理模式,形成“政—企—社”共荣共生的治理新格局。多主体参与的核心是让每个主体在营商环境中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政府从亲自“划桨”转向“掌舵”为主,企业从“被动遵从”转向“主动参与”,社会组织从“边缘化”转向“协同核心”。
  第四,绿色低碳发展,是营商环境从“规模扩张”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一流营商环境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融入发展内核,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绿色标准审核平台建设以及市场化驱动,帮助企业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单一经济价值追求向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协同增长的转型。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面临的挑战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一场涉及价值文化、技术、制度的系统化过程,其中面临多维度的挑战——
  营商环境各构成要素的有机结构尚需完善。制度创新性不足,政策执行易出现偏差。在政策制定层面,部分地方对新经济、新业态的制度性保护不到位、监管规则滞后;执行层面,存在基层单位对政策理解不到位,重制定、轻落实的情况。
  区域数字化转型不均衡。不同地区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能力、资金保障上差距显著。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务服务数字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与资金投入,难以实现“一网通办”;而发达地区虽已搭建数字化平台,也还存在系统兼容性差、数据孤岛现象,跨部门数据共享困难。
  中小微企业扶持精准度低。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出台多项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发展扶持政策,但部分政策存在“一刀切”现象,未能充分考虑中小微企业的行业差异与实际需求,导致扶持效果不理想。
  绿色转型与企业成本矛盾突出。推进绿色化是一流营商环境的内在目标追求,但对企业而言,绿色技术改造、环保设备投入成本高昂。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难以承担环保升级费用,甚至面临因环保不达标停产的风险;同时,绿色产业标准体系不完善,企业在绿色认证、绿色产品推广等方面缺乏明确指引。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实践路径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经济治理逻辑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从实践探索看,范式革新是必然的路径选择。范式革新是从政府管理为中心向服务企业为中心的治理哲学转型,本质是突破传统治理框架的路径依赖,重构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制度规则为生态底线、多元协同为治理常态、绿色发展为价值共识的新型生态体系。这种革新并非局部优化,而是从价值逻辑到治理工具的全方位重构。
  首先,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数据资源平台建设,构建全流程数字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数字要素支持。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数字化建设协同机制,通过技术支持与资金扶持实现协同发展。建立跨区域数据共享机制与数据共享平台,消除数据壁垒。如“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政务协同发展,提升了区域数字化协同水平。
  其次,推动制度创新,为一流营商环境保驾护航。如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可以利用中小微企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实时监测企业订单、融资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识别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扶持措施,实现“一企一策”的精准化帮扶,避免扶持政策“一刀切”现象。
  再次,让多元协同治理成为常态。要打破政府主导、市场服从的传统理念,解决好各主体间利益分配、信息壁垒、权责划分等问题。通过政企互动,让企业参与到政务管理中,如北京市中关村丰台园为促进政企高效沟通,成立了企业联合会,通过“企业家顾问委员会”等平台组织、重点企业“服务管家”等工作机制,既实现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又引导企业参与到管理中。可以引入社会组织参与营商环境建设,提升营商环境的独立性、科学性。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邀请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营商环境评估,以市场化视角倒逼服务优化。积极引导科研机构、高校参与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形成智库支撑,如深圳前海联合高校成立“营商环境研究院”,为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第四,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建立企业绿色发展共担机制,降低转型成本。设立绿色转型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绿色环保技术改造、环保设备购置;制定统一的绿色产业标准体系和绿色产品认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研发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PPP等,化解传统企业绿色发展转型融资难题,推动企业产业升级。通过企业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推动一流营商环境可持续性内涵发展。
          (作者系临沂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郭 星

  ●范式革新是从政府管理为中心向服务企业为中心的治理哲学转型,本质是突破传统治理框架的路径依赖,重构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制度规则为生态底线、多元协同为治理常态、绿色发展为价值共识的新型生态体系
  随着数字技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重塑,市场主体诉求从政策优惠转向系统赋能,国际竞争的核心也从产品竞争转向制度规则竞争。我国营商环境面临着从单一要素优化到生态系统重构的深层变革。营商环境优化成为新时期深化政务改革的目标追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一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制度创新为基础、多元协同为特征、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系统变革,将打破传统营商环境建设中“碎片化改革”“政策性扶持”的局限,形成政府、社会、企业、技术、制度、文化等要素共融共生的发展范式。
一流营商环境的核心特征
  一流营商环境以数字技术赋能、制度改革创新、开放融合协同为支撑点,核心目标是构建起“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社会有序”的营商环境新格局。
  第一,系统性特征,表现为从“单点突破”到“协同治理”新生态。一流营商环境的系统性,即以价值、制度、服务、市场各要素为基础,形成相互合作、协同治理的有机生态结构。价值导向上,需要将“以人民为中心”从理念转化为营商环境系统中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实践活动;服务理念上,要强调政府从“管理者”向“协调者”转型,通过智能化数字平台建设,实现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对接;制度创新上,要打破“条块分割”,通过标准化、流程再造实现生态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作新机制;市场开拓上,要打破行业垄断与地域壁垒,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第二,数字赋能实现营商环境从“物理聚集”到“云端共生”。传统营商环境中,信息不对称、流程繁琐、审批效率低下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市场主体活力。一流营商环境下政务服务数字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与云共享共用。
  第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从“政府主导”到“生态协同”的新治理格局。其本质是通过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公众等主体的权责划分与协作,打破政府单一治理模式,形成“政—企—社”共荣共生的治理新格局。多主体参与的核心是让每个主体在营商环境中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政府从亲自“划桨”转向“掌舵”为主,企业从“被动遵从”转向“主动参与”,社会组织从“边缘化”转向“协同核心”。
  第四,绿色低碳发展,是营商环境从“规模扩张”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一流营商环境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融入发展内核,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绿色标准审核平台建设以及市场化驱动,帮助企业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单一经济价值追求向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协同增长的转型。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面临的挑战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一场涉及价值文化、技术、制度的系统化过程,其中面临多维度的挑战——
  营商环境各构成要素的有机结构尚需完善。制度创新性不足,政策执行易出现偏差。在政策制定层面,部分地方对新经济、新业态的制度性保护不到位、监管规则滞后;执行层面,存在基层单位对政策理解不到位,重制定、轻落实的情况。
  区域数字化转型不均衡。不同地区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能力、资金保障上差距显著。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务服务数字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与资金投入,难以实现“一网通办”;而发达地区虽已搭建数字化平台,也还存在系统兼容性差、数据孤岛现象,跨部门数据共享困难。
  中小微企业扶持精准度低。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出台多项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发展扶持政策,但部分政策存在“一刀切”现象,未能充分考虑中小微企业的行业差异与实际需求,导致扶持效果不理想。
  绿色转型与企业成本矛盾突出。推进绿色化是一流营商环境的内在目标追求,但对企业而言,绿色技术改造、环保设备投入成本高昂。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难以承担环保升级费用,甚至面临因环保不达标停产的风险;同时,绿色产业标准体系不完善,企业在绿色认证、绿色产品推广等方面缺乏明确指引。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实践路径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经济治理逻辑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从实践探索看,范式革新是必然的路径选择。范式革新是从政府管理为中心向服务企业为中心的治理哲学转型,本质是突破传统治理框架的路径依赖,重构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制度规则为生态底线、多元协同为治理常态、绿色发展为价值共识的新型生态体系。这种革新并非局部优化,而是从价值逻辑到治理工具的全方位重构。
  首先,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数据资源平台建设,构建全流程数字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数字要素支持。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数字化建设协同机制,通过技术支持与资金扶持实现协同发展。建立跨区域数据共享机制与数据共享平台,消除数据壁垒。如“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政务协同发展,提升了区域数字化协同水平。
  其次,推动制度创新,为一流营商环境保驾护航。如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可以利用中小微企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实时监测企业订单、融资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识别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扶持措施,实现“一企一策”的精准化帮扶,避免扶持政策“一刀切”现象。
  再次,让多元协同治理成为常态。要打破政府主导、市场服从的传统理念,解决好各主体间利益分配、信息壁垒、权责划分等问题。通过政企互动,让企业参与到政务管理中,如北京市中关村丰台园为促进政企高效沟通,成立了企业联合会,通过“企业家顾问委员会”等平台组织、重点企业“服务管家”等工作机制,既实现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又引导企业参与到管理中。可以引入社会组织参与营商环境建设,提升营商环境的独立性、科学性。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邀请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营商环境评估,以市场化视角倒逼服务优化。积极引导科研机构、高校参与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形成智库支撑,如深圳前海联合高校成立“营商环境研究院”,为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第四,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建立企业绿色发展共担机制,降低转型成本。设立绿色转型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绿色环保技术改造、环保设备购置;制定统一的绿色产业标准体系和绿色产品认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研发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PPP等,化解传统企业绿色发展转型融资难题,推动企业产业升级。通过企业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推动一流营商环境可持续性内涵发展。
          (作者系临沂大学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