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石碾给咱八路军磨过军粮
2025-08-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扫码查看专题报道
|
□ 本报记者 姜 斌
实 习 生 于淑涵
本报通讯员 周 伟
杨家横村村头有一盘石碾,纵横交错的刻痕,油亮泛黑的台面,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轧过粮、磨过面甚至碾过土火药,这盘石碾见证了“三战三捷杨家横”的传奇,也见证着杨家横村三代人的红色记忆。
“四月十三头一仗,把鬼子包围在‘光光顶子’上,机枪手榴弹一起响,打得鬼子叫亲娘。”这是为庆祝杨家横战斗胜利编写的歌词。
今年64岁的杨家横村村民亓英富,指着村口那盘石碾说,“当年,俺爷爷奶奶他们,就是用这石碾磨面摊煎饼,给咱八路军提供后勤。”
据亓英富讲述:“八路军与杨家横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村民非常爱戴八路军,给部队伐树备柴、摊煎饼,家里有点小米、花生什么的舍不得吃,也要送给子弟兵们。”亓英富说,听老一辈讲,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二团团长吴瑞林带来的部队好几千人,住进村之后,可忙坏了村民们。当时的民兵队长亓文奎,组织民兵站岗放哨,并安排各户分摊任务,给子弟兵们摊煎饼做饭。村民亓文芝的妻子(姓名已无从查证)是当时村里的妇女团长,她带领妇女们用村里的七盘石碾,连轴转着为部队磨面,并组织妇女为八路军做军鞋。
亓英富的爷爷叫亓文举,当时在村里开着杂货铺。亓英富说,听老人讲,当时杨家横村是莱芜城通往博山的交通要道,又是信息枢纽之地。亓文举平时会挑着货郎挑子作掩护,四处走动,打探消息,替八路军搜集情报。
1940年5月17日,是亓文举一家最悲惨的一天。亓英富说,据她奶奶回忆,这天有一名博山口音的敌人密探扮成窑货挑夫在他们家的杂货铺逗留,并贼眉鼠眼地四处查看和打听消息,这引起了亓文举的怀疑。近前探问时,闻到此人满身的酒气,便更加警惕起来。同在这天,村里老百姓接到战前动员外出躲避。谁承想一会工夫村内火光冲天,有人将房子点着了。为探明究竟,亓文举又回到村内查看。岂料返回藏身处时,被那个密探暗地里跟踪。当亓文举找到藏在山沟里的亲人时,密探先后投过来三颗手雷,亓文举与不满周岁的女儿一起被炸死,亓文举妻子的一只脚被炸去一半,只有藏在被子底下趴在沟里九岁的儿子亓玉满逃过一劫。
“爷爷牺牲时29岁。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和我说起爷爷的事,对那段往事刻骨铭心。”亓英富的讲述也得到了村民亓文堂的证实。
在山东健康益寿光年莱芜颐养中心,记者见到了今年96岁的杨家横村村民亓文堂,老人有些耳背,但精神依然矍铄,讲起当年亲历杨家横战斗的情景,情绪十分激动。
“当时,八路军部队断断续续地在这里驻扎了两三年。”亓文堂回忆,战斗打响以后,杨家横自卫团在团长尚怀成等人的带领下,组成临时支前小组,挑着干粮和开水送到部队战士面前,给战士们补充给养。亓文堂当时还是孩子,也和小伙伴们在大人的安排下,搬搬抬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白天大人帮着八路军打仗,晚上就埋葬牺牲的战士,再就是帮忙转移伤病员进行救治。”亓文堂老人说,虽然当时自己只有十来岁,但是对二战杨家横时记忆很清楚。当时花生还没有收获,战斗激烈时,给养供应不上,战士们在获得村民同意后,就扒地里的花生充饥,战斗胜利后部队对各家地里的损耗都进行了统计并给予了补偿。战斗结束以后,亓文堂还随着打扫战场的民兵亲眼看过被八路军打死的三匹战马和俘获的日本兵。
当时,八路军三战杨家横打败鬼子的消息,传遍了鲁中抗日根据地,直到现在杨家横村依然传颂着八路军战士智勇双全打鬼子的故事。“我们从小是听着咱杨家横战斗的故事长起来的,对那些老英雄耳熟能详,我们也还要将先烈们的故事继续讲下去,就像咱村头的石碾一样,让他们永远屹立在那,让年轻一辈,让孩子们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亓英富说。
实 习 生 于淑涵
本报通讯员 周 伟
杨家横村村头有一盘石碾,纵横交错的刻痕,油亮泛黑的台面,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轧过粮、磨过面甚至碾过土火药,这盘石碾见证了“三战三捷杨家横”的传奇,也见证着杨家横村三代人的红色记忆。
“四月十三头一仗,把鬼子包围在‘光光顶子’上,机枪手榴弹一起响,打得鬼子叫亲娘。”这是为庆祝杨家横战斗胜利编写的歌词。
今年64岁的杨家横村村民亓英富,指着村口那盘石碾说,“当年,俺爷爷奶奶他们,就是用这石碾磨面摊煎饼,给咱八路军提供后勤。”
据亓英富讲述:“八路军与杨家横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村民非常爱戴八路军,给部队伐树备柴、摊煎饼,家里有点小米、花生什么的舍不得吃,也要送给子弟兵们。”亓英富说,听老一辈讲,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二团团长吴瑞林带来的部队好几千人,住进村之后,可忙坏了村民们。当时的民兵队长亓文奎,组织民兵站岗放哨,并安排各户分摊任务,给子弟兵们摊煎饼做饭。村民亓文芝的妻子(姓名已无从查证)是当时村里的妇女团长,她带领妇女们用村里的七盘石碾,连轴转着为部队磨面,并组织妇女为八路军做军鞋。
亓英富的爷爷叫亓文举,当时在村里开着杂货铺。亓英富说,听老人讲,当时杨家横村是莱芜城通往博山的交通要道,又是信息枢纽之地。亓文举平时会挑着货郎挑子作掩护,四处走动,打探消息,替八路军搜集情报。
1940年5月17日,是亓文举一家最悲惨的一天。亓英富说,据她奶奶回忆,这天有一名博山口音的敌人密探扮成窑货挑夫在他们家的杂货铺逗留,并贼眉鼠眼地四处查看和打听消息,这引起了亓文举的怀疑。近前探问时,闻到此人满身的酒气,便更加警惕起来。同在这天,村里老百姓接到战前动员外出躲避。谁承想一会工夫村内火光冲天,有人将房子点着了。为探明究竟,亓文举又回到村内查看。岂料返回藏身处时,被那个密探暗地里跟踪。当亓文举找到藏在山沟里的亲人时,密探先后投过来三颗手雷,亓文举与不满周岁的女儿一起被炸死,亓文举妻子的一只脚被炸去一半,只有藏在被子底下趴在沟里九岁的儿子亓玉满逃过一劫。
“爷爷牺牲时29岁。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和我说起爷爷的事,对那段往事刻骨铭心。”亓英富的讲述也得到了村民亓文堂的证实。
在山东健康益寿光年莱芜颐养中心,记者见到了今年96岁的杨家横村村民亓文堂,老人有些耳背,但精神依然矍铄,讲起当年亲历杨家横战斗的情景,情绪十分激动。
“当时,八路军部队断断续续地在这里驻扎了两三年。”亓文堂回忆,战斗打响以后,杨家横自卫团在团长尚怀成等人的带领下,组成临时支前小组,挑着干粮和开水送到部队战士面前,给战士们补充给养。亓文堂当时还是孩子,也和小伙伴们在大人的安排下,搬搬抬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白天大人帮着八路军打仗,晚上就埋葬牺牲的战士,再就是帮忙转移伤病员进行救治。”亓文堂老人说,虽然当时自己只有十来岁,但是对二战杨家横时记忆很清楚。当时花生还没有收获,战斗激烈时,给养供应不上,战士们在获得村民同意后,就扒地里的花生充饥,战斗胜利后部队对各家地里的损耗都进行了统计并给予了补偿。战斗结束以后,亓文堂还随着打扫战场的民兵亲眼看过被八路军打死的三匹战马和俘获的日本兵。
当时,八路军三战杨家横打败鬼子的消息,传遍了鲁中抗日根据地,直到现在杨家横村依然传颂着八路军战士智勇双全打鬼子的故事。“我们从小是听着咱杨家横战斗的故事长起来的,对那些老英雄耳熟能详,我们也还要将先烈们的故事继续讲下去,就像咱村头的石碾一样,让他们永远屹立在那,让年轻一辈,让孩子们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亓英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