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西沙埠遗址:未成年人墓葬区现身汉魏古城
2025-07-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九龙
位于青岛莱西的西沙埠遗址,近年来考古成果层出不穷,成为解读胶莱平原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环。2025年3月至6月,为配合青岛莱西莱店线110千伏线路改造项目的实施和建设,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又一次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开展面积69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42座、井2个、沟2条。本次的主要收获是新发现了一段城墙,基本明确了建造年代和营建方式,此外还发现了一处集中规划、形制多样的未成年人墓葬区,进一步丰富了西沙埠遗址的文化内涵。
瓮棺葬、夯土墙 传递重要文化信息
西沙埠遗址位于莱西沽河街道西沙埠村以西,向东800米处就是大沽河。历史上,它被称为“长广故城”。清《山东通志》和《登州府志》有“长青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东南有北魏长广故城址”的记载,西沙埠遗址位于长青山西南,与文献所说的北魏长广故城位置相符。《莱阳县志》记载:“献文帝皇兴四年,分青州置光州,徙长广郡治胶东城,移长广县,治长青山阳。”由此可知,长广是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468年)设置的一座县城。
新近开展的考古工作清理出42座墓葬,从葬具尺寸判断,均为未成年人墓葬。这些墓葬分布较为集中,形制以瓮棺葬为主,另有少量砖棺葬和瓦棺葬,推测是专门规划的未成年人墓葬区,其年代属于两汉时期。
瓮棺葬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为葬具,主要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多数埋在居住区的房屋附近或室内地面之下。通常是将日常所用的较大陶器扣合在一起,底部钻上小孔,意为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瓮棺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与石棺葬、木棺葬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观念。
西沙埠遗址瓮棺葬的葬具以陶盆、陶釜为主,也有陶罐、陶瓮,组合形式丰富,以一盆一釜为主,两盆一釜次之,也有双盆、双釜、双盆双釜、一盆一瓮等。“器物风格与潍坊后埠下墓地、烟台四合村遗址、日照莒县辛庄子墓地瓮棺墓葬具形制相近,对研究两汉时期环渤海地区的瓮棺葬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次发掘还新发现了一段城墙。城墙地面部分已不存,从平面情况看,残存夯土呈由东北至西南方向。夯土土质紧密且硬,夯窝、夯层明显,夯窝圜底,直径约5厘米,夯土内包含较多的陶片、板瓦等。解剖沟显示,城墙基槽宽度约15米、最深处1.5米。
夯土城墙基址底部发现了白陶片,可能是陶壶之类容器的腹片,属于魏晋时期器物。从出土层位看,白陶的年代接近于夯土城墙的建造年代,这给推定城墙年代提供了一把“钥匙”。考古工作者认为,这处夯土城墙基址可能是北魏长广故城的东城墙北部,至于城址结构、面积、城内建筑等情况如何,还需要进一步勘探发掘才能确定。
此外,本次考古还发掘出水井2个、沟2条,均位于城墙延伸线以东,年代为汉代。其中,发现有井圈、直口灰陶罐、半两钱、陶片、兽骨及菱形纹砖等遗物。
古城有功能分区 或因水患遭废弃
早在1999年,西沙埠遗址内就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为配合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20多年来,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数次调查和勘探,并在2020年发现了城墙、窑址、水井和砖瓦等建筑构件。
当时,在对古城南城墙进行的试掘中发现,城墙的厚度在20米左右,马车可以在城墙上行走。当地百姓称该区域为“古城里”,从村民口述情况来看,“古城里”原先地表起伏,后期平整土地时削高垫低,将遗址全部平整为现在的农田。
那次,在一片树林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处窑址。从窑室内出土的大量花纹砖标本、板瓦、筒瓦来看,窑址应是烧制建筑构件的砖瓦窑,年代属西汉晚期。由于窑址位于古城遗址西墙以西约30米,猜测窑址和古城有紧密关联。
根据多次考古调查可知,北魏长广故城只是该城的年代下限,其真正的古城文化应该是战国至汉代时期。从更广阔维度看,该遗址包含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魏晋时期的文化层,延续时间长、范围广,并且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是莱西重要的大遗址。
这座城临河而建,周边被大沽河、长广河及潴河环绕,山水相连,宜居宜业。从战国时期开始,当地已是繁华热闹的居住中心,到了西汉,发展成为一座规模不小的城邑。据文献记载,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长广县治被迁往胶东城(今平度境内)。
沿用多年的古城为何会突然被废弃?从考古情况来看,西沙埠遗址的北城墙和东城墙存在不同程度被水冲刷的迹象,考古工作者在城内的东北区域,发现了大面积纯净的河道淤沙。由此推测,河流改道或者河水泛滥、河道变宽等突发水患,导致古城被侵蚀并不得不废弃。
2013年,西沙埠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大致为长方形布局,现保护范围南北1100米,东西1000米。遗址北部为居民区,中部偏南的位置有大型殿堂设置,南部为屯兵关防要地,是研究汉魏时期郡治城市布局和建筑特征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前,考古工作者还对西沙埠遗址周边的长青遗址、大架山古墓群、下马庄古墓群等文化遗迹进行了发掘调查。其中,大架山古墓群年代与西沙埠遗址相吻合,应为古城配套的墓葬区,已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当地通过对遗址实施保护性规划利用,计划将西沙埠遗址打造成为集遗址保护与展示、古城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文化旅游与城市主题文化公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更好地发挥其文化遗产价值。
位于青岛莱西的西沙埠遗址,近年来考古成果层出不穷,成为解读胶莱平原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环。2025年3月至6月,为配合青岛莱西莱店线110千伏线路改造项目的实施和建设,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又一次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开展面积69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42座、井2个、沟2条。本次的主要收获是新发现了一段城墙,基本明确了建造年代和营建方式,此外还发现了一处集中规划、形制多样的未成年人墓葬区,进一步丰富了西沙埠遗址的文化内涵。
瓮棺葬、夯土墙 传递重要文化信息
西沙埠遗址位于莱西沽河街道西沙埠村以西,向东800米处就是大沽河。历史上,它被称为“长广故城”。清《山东通志》和《登州府志》有“长青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东南有北魏长广故城址”的记载,西沙埠遗址位于长青山西南,与文献所说的北魏长广故城位置相符。《莱阳县志》记载:“献文帝皇兴四年,分青州置光州,徙长广郡治胶东城,移长广县,治长青山阳。”由此可知,长广是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468年)设置的一座县城。
新近开展的考古工作清理出42座墓葬,从葬具尺寸判断,均为未成年人墓葬。这些墓葬分布较为集中,形制以瓮棺葬为主,另有少量砖棺葬和瓦棺葬,推测是专门规划的未成年人墓葬区,其年代属于两汉时期。
瓮棺葬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为葬具,主要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多数埋在居住区的房屋附近或室内地面之下。通常是将日常所用的较大陶器扣合在一起,底部钻上小孔,意为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瓮棺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与石棺葬、木棺葬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观念。
西沙埠遗址瓮棺葬的葬具以陶盆、陶釜为主,也有陶罐、陶瓮,组合形式丰富,以一盆一釜为主,两盆一釜次之,也有双盆、双釜、双盆双釜、一盆一瓮等。“器物风格与潍坊后埠下墓地、烟台四合村遗址、日照莒县辛庄子墓地瓮棺墓葬具形制相近,对研究两汉时期环渤海地区的瓮棺葬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次发掘还新发现了一段城墙。城墙地面部分已不存,从平面情况看,残存夯土呈由东北至西南方向。夯土土质紧密且硬,夯窝、夯层明显,夯窝圜底,直径约5厘米,夯土内包含较多的陶片、板瓦等。解剖沟显示,城墙基槽宽度约15米、最深处1.5米。
夯土城墙基址底部发现了白陶片,可能是陶壶之类容器的腹片,属于魏晋时期器物。从出土层位看,白陶的年代接近于夯土城墙的建造年代,这给推定城墙年代提供了一把“钥匙”。考古工作者认为,这处夯土城墙基址可能是北魏长广故城的东城墙北部,至于城址结构、面积、城内建筑等情况如何,还需要进一步勘探发掘才能确定。
此外,本次考古还发掘出水井2个、沟2条,均位于城墙延伸线以东,年代为汉代。其中,发现有井圈、直口灰陶罐、半两钱、陶片、兽骨及菱形纹砖等遗物。
古城有功能分区 或因水患遭废弃
早在1999年,西沙埠遗址内就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为配合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20多年来,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数次调查和勘探,并在2020年发现了城墙、窑址、水井和砖瓦等建筑构件。
当时,在对古城南城墙进行的试掘中发现,城墙的厚度在20米左右,马车可以在城墙上行走。当地百姓称该区域为“古城里”,从村民口述情况来看,“古城里”原先地表起伏,后期平整土地时削高垫低,将遗址全部平整为现在的农田。
那次,在一片树林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处窑址。从窑室内出土的大量花纹砖标本、板瓦、筒瓦来看,窑址应是烧制建筑构件的砖瓦窑,年代属西汉晚期。由于窑址位于古城遗址西墙以西约30米,猜测窑址和古城有紧密关联。
根据多次考古调查可知,北魏长广故城只是该城的年代下限,其真正的古城文化应该是战国至汉代时期。从更广阔维度看,该遗址包含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魏晋时期的文化层,延续时间长、范围广,并且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是莱西重要的大遗址。
这座城临河而建,周边被大沽河、长广河及潴河环绕,山水相连,宜居宜业。从战国时期开始,当地已是繁华热闹的居住中心,到了西汉,发展成为一座规模不小的城邑。据文献记载,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长广县治被迁往胶东城(今平度境内)。
沿用多年的古城为何会突然被废弃?从考古情况来看,西沙埠遗址的北城墙和东城墙存在不同程度被水冲刷的迹象,考古工作者在城内的东北区域,发现了大面积纯净的河道淤沙。由此推测,河流改道或者河水泛滥、河道变宽等突发水患,导致古城被侵蚀并不得不废弃。
2013年,西沙埠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大致为长方形布局,现保护范围南北1100米,东西1000米。遗址北部为居民区,中部偏南的位置有大型殿堂设置,南部为屯兵关防要地,是研究汉魏时期郡治城市布局和建筑特征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前,考古工作者还对西沙埠遗址周边的长青遗址、大架山古墓群、下马庄古墓群等文化遗迹进行了发掘调查。其中,大架山古墓群年代与西沙埠遗址相吻合,应为古城配套的墓葬区,已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当地通过对遗址实施保护性规划利用,计划将西沙埠遗址打造成为集遗址保护与展示、古城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文化旅游与城市主题文化公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更好地发挥其文化遗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