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产业筑基人才聚力
基层善治的“长清实践”
2025-07-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张 琪
7月21日清晨,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内的石桌旁围坐着一圈村民。村党总支书记肖舒荣听村民畅所欲言:“门口路灯坏了,晚上不安全”、“村东头那条路该修了”……自“小板凳说事”开展以来,这类讨论成了常态。发展乡村游、民宿,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马套村正是长清区以基层善治托举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乡村要善治,产业基础是前提。长清区将产业振兴作为凝聚人心、提升治理能力的坚实底座。
走进马山镇双泉庄村,1000余平方米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里药香扑鼻。“我们种栝楼、丹参,还套种金银花、木瓜,年收益300多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王庆柱介绍,在省军区帮扶下,村里建起组培苗实验室,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这不仅带动了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组织化模式更强化了党支部的核心引领,将分散的农户凝聚在集体经济的链条上,为有效治理奠定了组织和经济基础。
产业繁荣加强了联动治理。张夏街道吴庄村的金杰,曾是烘焙店老板,回村后将闲置农宅改造成“一方小院”,开发围炉煮茶、亲子烘焙等农文旅项目,年销售额破百万元。与此同时,她协助联村党委制定“庭院经济”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带动全区建成18处类似小院,帮助25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这种“小院集群”模式,促进了片区内村庄的协同发展和治理联动。
产业兴,则人心聚、治理稳。据介绍,长清区组织536个村开展党组织联建共建,通过共建“共富工坊”、开办“第一书记助农大集”,帮助100余种特色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和组织载体。
与此同时,长清区将人才回引与培育作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活力的核心抓手。文昌街道西关村党支部书记魏明利曾是建筑公司负责人。回村后,他不仅带头打造“西关大锅菜”品牌,同时多方筹措资金,推动党组织领办豆制品厂,预计带动集体、村民年增收近50万元。更关键的是,他通过“挂榜招贤”回引电商人才孙昊、经营能手陈士玲等28人,并择优选拔5名平均年龄32岁的优秀人才担任生产小组长。“年轻人有想法、有活力,把他们放到治理岗位上,村子才有新气象。”魏明利说。
为引凤还巢、赋能乡村振兴,长清区出台《动员激励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任职的十项措施》,摸排3369名在外能人,由街镇书记“挂榜招贤”、村书记登门拜访,组建11个“产业发展顾问团”。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带来了新的治理理念和方法。
基层善治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文昌社区探索“专业社工+楼长志愿队伍+居民自治”的立体治理模式,精心筛选69名楼长,推行精细化“五个一”机制:每周“敲门行动”携带终端采集民情,精准掌握需求;每月“楼道焕新”行动,与居民共治环境,变“脏乱差”为“文化长廊”。“过去物业费收缴率不足30%,现在提升至90%,信访量下降75%。更可喜的是,居民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治理主体’。”社区党委书记李新清感慨。
协商议事的阵地也从会议室搬到了“家门口”:万德街道义灵关村的“清姐茶摊”成为妇女议事的“连心桥”,归德街道的“百姓议事角”用一壶清茶化解邻里纠纷;长清湖第一社区创新“1013”快速响应机制(10分钟响应、1天回复进展、3天反馈结果)和分级分类议事流程,让居民从“旁观者”真正成为“决策者”。
治理的创新更在温情中闪光。今年4月,文昌社区首届邻里节上,“志愿爱心商户一条街”成为亮点。商户们走出店铺、深度参与,不仅赞助物资还开设公益摊位。“从单纯的‘服务对象’变成有力的‘社区共建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本身就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生动体现。”李新清说。
而“万颗鸡蛋送真情”项目则展现了另一种治理智慧:企业代驾司机成立“爱心配送队”,每天为大学城辖区内123名环卫工人送两枚熟鸡蛋,已持续一年;环卫工人在享受关爱的同时,将工作中发现的路面破损、安全隐患等问题及时反馈社区,变身为“治理信息员”和“前哨兵”。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拓展了治理参与的边界,更织密了安全防护网络。
本报通讯员 张 琪
7月21日清晨,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内的石桌旁围坐着一圈村民。村党总支书记肖舒荣听村民畅所欲言:“门口路灯坏了,晚上不安全”、“村东头那条路该修了”……自“小板凳说事”开展以来,这类讨论成了常态。发展乡村游、民宿,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马套村正是长清区以基层善治托举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乡村要善治,产业基础是前提。长清区将产业振兴作为凝聚人心、提升治理能力的坚实底座。
走进马山镇双泉庄村,1000余平方米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里药香扑鼻。“我们种栝楼、丹参,还套种金银花、木瓜,年收益300多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王庆柱介绍,在省军区帮扶下,村里建起组培苗实验室,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这不仅带动了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组织化模式更强化了党支部的核心引领,将分散的农户凝聚在集体经济的链条上,为有效治理奠定了组织和经济基础。
产业繁荣加强了联动治理。张夏街道吴庄村的金杰,曾是烘焙店老板,回村后将闲置农宅改造成“一方小院”,开发围炉煮茶、亲子烘焙等农文旅项目,年销售额破百万元。与此同时,她协助联村党委制定“庭院经济”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带动全区建成18处类似小院,帮助25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这种“小院集群”模式,促进了片区内村庄的协同发展和治理联动。
产业兴,则人心聚、治理稳。据介绍,长清区组织536个村开展党组织联建共建,通过共建“共富工坊”、开办“第一书记助农大集”,帮助100余种特色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和组织载体。
与此同时,长清区将人才回引与培育作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活力的核心抓手。文昌街道西关村党支部书记魏明利曾是建筑公司负责人。回村后,他不仅带头打造“西关大锅菜”品牌,同时多方筹措资金,推动党组织领办豆制品厂,预计带动集体、村民年增收近50万元。更关键的是,他通过“挂榜招贤”回引电商人才孙昊、经营能手陈士玲等28人,并择优选拔5名平均年龄32岁的优秀人才担任生产小组长。“年轻人有想法、有活力,把他们放到治理岗位上,村子才有新气象。”魏明利说。
为引凤还巢、赋能乡村振兴,长清区出台《动员激励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任职的十项措施》,摸排3369名在外能人,由街镇书记“挂榜招贤”、村书记登门拜访,组建11个“产业发展顾问团”。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带来了新的治理理念和方法。
基层善治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文昌社区探索“专业社工+楼长志愿队伍+居民自治”的立体治理模式,精心筛选69名楼长,推行精细化“五个一”机制:每周“敲门行动”携带终端采集民情,精准掌握需求;每月“楼道焕新”行动,与居民共治环境,变“脏乱差”为“文化长廊”。“过去物业费收缴率不足30%,现在提升至90%,信访量下降75%。更可喜的是,居民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治理主体’。”社区党委书记李新清感慨。
协商议事的阵地也从会议室搬到了“家门口”:万德街道义灵关村的“清姐茶摊”成为妇女议事的“连心桥”,归德街道的“百姓议事角”用一壶清茶化解邻里纠纷;长清湖第一社区创新“1013”快速响应机制(10分钟响应、1天回复进展、3天反馈结果)和分级分类议事流程,让居民从“旁观者”真正成为“决策者”。
治理的创新更在温情中闪光。今年4月,文昌社区首届邻里节上,“志愿爱心商户一条街”成为亮点。商户们走出店铺、深度参与,不仅赞助物资还开设公益摊位。“从单纯的‘服务对象’变成有力的‘社区共建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本身就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生动体现。”李新清说。
而“万颗鸡蛋送真情”项目则展现了另一种治理智慧:企业代驾司机成立“爱心配送队”,每天为大学城辖区内123名环卫工人送两枚熟鸡蛋,已持续一年;环卫工人在享受关爱的同时,将工作中发现的路面破损、安全隐患等问题及时反馈社区,变身为“治理信息员”和“前哨兵”。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拓展了治理参与的边界,更织密了安全防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