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马蹄礁灯塔:胶州湾畔的百年历史坐标

2025-07-15 作者: 鲍福玉 来源: 大众日报
  □ 大众新闻记者 鲍福玉

  暗礁之上,黑白相间的马蹄礁灯塔静立潮汐之间,百年来为无数船舶指引航向的微光,映照着青岛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作为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重要新发现,马蹄礁灯塔不仅是海上助航标志,更是青岛开埠文化和近现代海洋文化与海事科技发展的重要见证。
  马蹄礁位于青岛大港主航道与小港南航道的咽喉交汇处,是船舶进出老港区的必经之地与关键转向点。这片区域因礁盘形似马蹄而得名,其东北向西南约40米后转向西北,形成独特的圆弧形。这里位置险要,航路狭窄,暗礁如潜伏的猛兽,稍不留神就会吞噬过往船舶。正是这特殊的地形与险峻的航道,使得在此建立一座可靠的导航标志成为刚需。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由德占当局精心设计建造的马蹄礁灯桩(后升级为灯塔)拔地而起。它高11米,塔身为坚固的圆形石砌结构,醒目的黑白横带相间涂饰,成为茫茫海面上最易辨识的标识。灯塔依托方形钢筋混凝土基座,稳稳扎根于礁盘之上。这座灯塔自诞生之初,便肩负起守护胶州湾门户、保障船舶安全的重任,其黑白身影从此成为青岛港不可或缺的海上守护者之一。
  马蹄礁灯塔的诞生绝非孤立事件,它是德意志帝国远东扩张野心投射在胶州湾的一枚关键棋子。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其对外政策迅速由保守的“大陆政策”转向激进的“世界政策”,急切寻求海外扩张的支点。青岛以其水深港阔、终年不冻的天然良港禀赋,被纳入德国的视野。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次年3月,清政府在武力威逼下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胶州湾沿岸552平方公里土地“租借”给德国99年。
  德国意图将青岛打造成其在远东的自由港及航运、贸易与金融中心。其中现代港口的建设是其核心计划,而精密、可靠的航标系统则是港口高效运转与舰船安全进出港的生命线。马蹄礁灯塔,连同团岛灯塔、小青岛灯塔、朝连岛灯塔等,共同编织了一张覆盖胶州湾内外的严密导航网络,成为德国控制青岛、经略远东海上交通命脉的重要基础设施。灯塔的光芒,最初照亮的是殖民者攫取利益的航道。
  然而德国人在青岛的美梦如泡沫般短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延烧至远东。日本趁德国深陷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之机,对德宣战。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德军战败投降。1914年11月,日军取代德军侵占青岛,青岛港口及包括马蹄礁灯塔在内的所有港口航标设施尽数落入日占当局之手。
  自此,这座灯塔的管理权,便如海上浮萍,随国家命运的波涛剧烈起伏,直至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命运。
  “虽然历经百年,马蹄礁灯塔仍在发挥其导航的重要作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岛航标处副处长刘庆介绍,马蹄礁灯塔虽为无人值守灯塔,但管理人员会定期开展海上巡检,对灯塔进行维护保养,保障其导助航作用的正常发挥。如今,这座灯塔除了保留原汁原味的外观设计,还融入了很多现代科技元素,灯塔设有雷达应答器一座,配备了超声波驱鸟器,安装了北斗终端,实现灯塔的遥测遥控管理。这让古老的灯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服务于航海事业。
  “马蹄礁灯塔不仅是海上引航工具,也是青岛城市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有形载体。”文物专家、青岛市博物馆原馆长邱玉胜说,它是青岛作为近代重要通商口岸的特殊见证,其建造背景承载着列强强占青岛的屈辱历史,其管理权的频繁更迭,映射了青岛乃至中国在近现代动荡与重生的艰辛历程。它也是青岛近现代海洋文化兴起与海事科技发展的重要物证之一。灯塔建筑本身带有鲜明的西方工业实用主义风格,选址和功能又深深嵌入中国的海洋地理与航运需求之中。从依赖进口技术到实现自主创新升级,灯塔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海事科技奋斗史。最重要的是,作为海上交通避险保航的关键基础设施,它百余年来默默守护着无数船舶和生命的安全,它的贡献不可磨灭。
  马蹄礁灯塔的百年光芒,穿透了殖民的阴霾、战争的硝烟与时代的巨浪。它不仅是胶州湾上的物理坐标,也是青岛百年开埠史、海洋奋斗史与科技自强史的历史坐标。
  □ 大众新闻记者 鲍福玉

  暗礁之上,黑白相间的马蹄礁灯塔静立潮汐之间,百年来为无数船舶指引航向的微光,映照着青岛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作为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重要新发现,马蹄礁灯塔不仅是海上助航标志,更是青岛开埠文化和近现代海洋文化与海事科技发展的重要见证。
  马蹄礁位于青岛大港主航道与小港南航道的咽喉交汇处,是船舶进出老港区的必经之地与关键转向点。这片区域因礁盘形似马蹄而得名,其东北向西南约40米后转向西北,形成独特的圆弧形。这里位置险要,航路狭窄,暗礁如潜伏的猛兽,稍不留神就会吞噬过往船舶。正是这特殊的地形与险峻的航道,使得在此建立一座可靠的导航标志成为刚需。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由德占当局精心设计建造的马蹄礁灯桩(后升级为灯塔)拔地而起。它高11米,塔身为坚固的圆形石砌结构,醒目的黑白横带相间涂饰,成为茫茫海面上最易辨识的标识。灯塔依托方形钢筋混凝土基座,稳稳扎根于礁盘之上。这座灯塔自诞生之初,便肩负起守护胶州湾门户、保障船舶安全的重任,其黑白身影从此成为青岛港不可或缺的海上守护者之一。
  马蹄礁灯塔的诞生绝非孤立事件,它是德意志帝国远东扩张野心投射在胶州湾的一枚关键棋子。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其对外政策迅速由保守的“大陆政策”转向激进的“世界政策”,急切寻求海外扩张的支点。青岛以其水深港阔、终年不冻的天然良港禀赋,被纳入德国的视野。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次年3月,清政府在武力威逼下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胶州湾沿岸552平方公里土地“租借”给德国99年。
  德国意图将青岛打造成其在远东的自由港及航运、贸易与金融中心。其中现代港口的建设是其核心计划,而精密、可靠的航标系统则是港口高效运转与舰船安全进出港的生命线。马蹄礁灯塔,连同团岛灯塔、小青岛灯塔、朝连岛灯塔等,共同编织了一张覆盖胶州湾内外的严密导航网络,成为德国控制青岛、经略远东海上交通命脉的重要基础设施。灯塔的光芒,最初照亮的是殖民者攫取利益的航道。
  然而德国人在青岛的美梦如泡沫般短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延烧至远东。日本趁德国深陷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之机,对德宣战。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德军战败投降。1914年11月,日军取代德军侵占青岛,青岛港口及包括马蹄礁灯塔在内的所有港口航标设施尽数落入日占当局之手。
  自此,这座灯塔的管理权,便如海上浮萍,随国家命运的波涛剧烈起伏,直至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命运。
  “虽然历经百年,马蹄礁灯塔仍在发挥其导航的重要作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岛航标处副处长刘庆介绍,马蹄礁灯塔虽为无人值守灯塔,但管理人员会定期开展海上巡检,对灯塔进行维护保养,保障其导助航作用的正常发挥。如今,这座灯塔除了保留原汁原味的外观设计,还融入了很多现代科技元素,灯塔设有雷达应答器一座,配备了超声波驱鸟器,安装了北斗终端,实现灯塔的遥测遥控管理。这让古老的灯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服务于航海事业。
  “马蹄礁灯塔不仅是海上引航工具,也是青岛城市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有形载体。”文物专家、青岛市博物馆原馆长邱玉胜说,它是青岛作为近代重要通商口岸的特殊见证,其建造背景承载着列强强占青岛的屈辱历史,其管理权的频繁更迭,映射了青岛乃至中国在近现代动荡与重生的艰辛历程。它也是青岛近现代海洋文化兴起与海事科技发展的重要物证之一。灯塔建筑本身带有鲜明的西方工业实用主义风格,选址和功能又深深嵌入中国的海洋地理与航运需求之中。从依赖进口技术到实现自主创新升级,灯塔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海事科技奋斗史。最重要的是,作为海上交通避险保航的关键基础设施,它百余年来默默守护着无数船舶和生命的安全,它的贡献不可磨灭。
  马蹄礁灯塔的百年光芒,穿透了殖民的阴霾、战争的硝烟与时代的巨浪。它不仅是胶州湾上的物理坐标,也是青岛百年开埠史、海洋奋斗史与科技自强史的历史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