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近九成新增贷款投向企业
2025-07-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董婉婉 报道
本报北京7月14日电 上半年我国金融统计数据今天出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广义货币(M2)余额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
“从上半年的金融数据看,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当前,信贷仍是社会融资主要渠道。上半年,我国信贷总量保持平稳增长,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其中,投向企业的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大头。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6个百分点。
“中长期贷款增加7.17万亿元,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的主要构成,表明金融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介绍,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增加9239亿元,体现了金融机构持续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
发布会上的信息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债券净融资8.8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比重为38.6%。
“上半年债券融资继续向重点领域倾斜,民营企业债券发行3500多亿元,绿色、科技等相关债券发行超过1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曹媛媛介绍。
今年以来,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助力企业和居民“轻装上阵”。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3%,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60个基点。6月,公司信用类债券平均发行利率2.08%,较去年同期下降32个基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谈及下阶段,央行副行长邹澜表示,央行将进一步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好各项已出台的货币政策措施执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综合新华社7月14日电)
本报北京7月14日电 上半年我国金融统计数据今天出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广义货币(M2)余额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
“从上半年的金融数据看,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当前,信贷仍是社会融资主要渠道。上半年,我国信贷总量保持平稳增长,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其中,投向企业的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大头。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6个百分点。
“中长期贷款增加7.17万亿元,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的主要构成,表明金融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介绍,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增加9239亿元,体现了金融机构持续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
发布会上的信息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债券净融资8.8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比重为38.6%。
“上半年债券融资继续向重点领域倾斜,民营企业债券发行3500多亿元,绿色、科技等相关债券发行超过1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曹媛媛介绍。
今年以来,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助力企业和居民“轻装上阵”。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3%,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60个基点。6月,公司信用类债券平均发行利率2.08%,较去年同期下降32个基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谈及下阶段,央行副行长邹澜表示,央行将进一步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好各项已出台的货币政策措施执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综合新华社7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