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滨州职业学院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业调整“加减法”里见真章
2025-07-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李 荣
高考结束后,志愿填报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心头大事。近日,记者走进滨州职业学院,了解近年来该学院的专业调整“加减法”。
学院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不断优化专业布局,致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专业动态调整
增设新兴专业
滨州职业学院坚持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学生不足专业,裁撤滞后过剩专业,增设新兴专业。开展产业需求调研,学院招生专业总数稳定在40个左右,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学院以产业、就业、组群为导向,对专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优化。新增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金属精密成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物流工程技术、供应链运营8个专业,撤销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工商企业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空中乘务、数字媒体技术、工程造价、港口与航运管理9个行业萎缩较快、对口就业率低的专业,以科学的专业设置服务产业发展,增强专业发展适应性。
跨界综合培养
打造专业集群
聚合打造专业集群,重点打造医药卫生、财经、土建、制造、交通、生化药品、电子信息、教育8大专业群。学院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对高端铝产业的产业链、岗位链和典型岗位进行梳理,确立了面向高端铝智能制造产业链的人才链,依据人才链提供对应的教育链。
以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设置为例,传统制造业、物流业向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发展,两业融合发展需要“能够胜任智慧物流岗位,同时具备数字化能力以及熟悉物流操作管理和生产制造流程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撑。
滨州作为全国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高端铝)产业供应链物流示范基地、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产业供应链物流运营基地以及全国智能纺织产业供应链物流示范基地,物流工程技术人才缺口大。
针对企业数字化升级后对既懂物流又懂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学校派专任教师赴龙头企业调研,聚焦“智能化”转型,技术交叉融合、服务区域发展,覆盖高端铝业精密加工、智能装备、自动控制、产线运维全链条技术需求,使“精操作、懂工艺、会设计、善协作、能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高端铝加工产业岗位群需求。
市场需求为导向
高质量充分就业
多年来,滨州职业学院精准对接省市制造服务业发展需求,优化人才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效率和供给生态。
滨州职业学院增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构建并实施基于校企共同体的“校企双元育人、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岗位能力导向、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毕业生工作方向面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机器人等行业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工智能数据服务、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人工智能集成与部署等,主要有数据分析工程师、人工智能训练工程师、计算机视觉工程师、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AI应用集成工程师等。
学院开设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定向培养本地化技术人才,服务于企业污染监测、数据分析和设备运维。通过滨州职业学院与化工企业(如京博控股)合作,学生参与企业实地监测项目,毕业后直接进入京博环保部门。
通过专业建设,推动“本地研发+本地服务”,与本地企业共建实验室进行技术研发,培养能扎根滨州的基层技术人员服务下沉,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本报通讯员 李 荣
高考结束后,志愿填报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心头大事。近日,记者走进滨州职业学院,了解近年来该学院的专业调整“加减法”。
学院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不断优化专业布局,致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专业动态调整
增设新兴专业
滨州职业学院坚持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学生不足专业,裁撤滞后过剩专业,增设新兴专业。开展产业需求调研,学院招生专业总数稳定在40个左右,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学院以产业、就业、组群为导向,对专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优化。新增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金属精密成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物流工程技术、供应链运营8个专业,撤销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工商企业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空中乘务、数字媒体技术、工程造价、港口与航运管理9个行业萎缩较快、对口就业率低的专业,以科学的专业设置服务产业发展,增强专业发展适应性。
跨界综合培养
打造专业集群
聚合打造专业集群,重点打造医药卫生、财经、土建、制造、交通、生化药品、电子信息、教育8大专业群。学院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对高端铝产业的产业链、岗位链和典型岗位进行梳理,确立了面向高端铝智能制造产业链的人才链,依据人才链提供对应的教育链。
以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设置为例,传统制造业、物流业向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发展,两业融合发展需要“能够胜任智慧物流岗位,同时具备数字化能力以及熟悉物流操作管理和生产制造流程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撑。
滨州作为全国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高端铝)产业供应链物流示范基地、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产业供应链物流运营基地以及全国智能纺织产业供应链物流示范基地,物流工程技术人才缺口大。
针对企业数字化升级后对既懂物流又懂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学校派专任教师赴龙头企业调研,聚焦“智能化”转型,技术交叉融合、服务区域发展,覆盖高端铝业精密加工、智能装备、自动控制、产线运维全链条技术需求,使“精操作、懂工艺、会设计、善协作、能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高端铝加工产业岗位群需求。
市场需求为导向
高质量充分就业
多年来,滨州职业学院精准对接省市制造服务业发展需求,优化人才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效率和供给生态。
滨州职业学院增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构建并实施基于校企共同体的“校企双元育人、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岗位能力导向、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毕业生工作方向面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机器人等行业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工智能数据服务、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人工智能集成与部署等,主要有数据分析工程师、人工智能训练工程师、计算机视觉工程师、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AI应用集成工程师等。
学院开设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定向培养本地化技术人才,服务于企业污染监测、数据分析和设备运维。通过滨州职业学院与化工企业(如京博控股)合作,学生参与企业实地监测项目,毕业后直接进入京博环保部门。
通过专业建设,推动“本地研发+本地服务”,与本地企业共建实验室进行技术研发,培养能扎根滨州的基层技术人员服务下沉,降低企业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