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协同发力项目进展过半
渤海湾崛起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后勤基地”
2025-07-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李广寅
通讯员 朱枫珍 报道
本报东营讯 碧波万顷的渤海湾上,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近日,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HG14海上光伏项目施工进度持续提速,目前已完成1562套光伏平台的吊装施工,整体进度达53.23%,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7.8亿千瓦时。
“这一速度的背后,是多方协作的结果,其中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和保障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HG14项目部海工专责张波介绍,项目50%的海域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范围内,其中1476个光伏平台的组装、运输任务全部由开发区广利港大部件码头承担,“这里场地开阔、距项目海域仅18海里,是理想的‘后勤基地’。”
同时,张波算了一笔账,选择该码头运输,每个平台能节省物流成本0.82万元,1476个平台累计降本超1200万元,更关键的是时效优势——从组装完成到装船完成仅需2小时,为后续调试赢得了宝贵时间。
项目关键施工环节是光伏平台的制作、安装,而在开发区广利港大部件码头,15.7万平方米的专用堆场见证了项目的高效推进。东营市广利港东凯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生伟感叹说:“我们采用‘模块化’作业模式,实现光伏平台组件进场、组装、检测、装船无缝衔接。”这种高效的运作模式使得平均每天可发运6个平台,单日最高吞吐量达到640吨,比常规作业效率提升50%。
据悉,开发区广利港大部件码头项目主要包含2个1万吨级泊位及15.7万平方米后方堆场,配备2座40T门机、2台900T履带式起重机、1台500T履带式起重机,年设计吞吐量为65万吨,主要服务于风电大型装备出海,同时兼顾光伏设备、钢材、石油石化装备等大部件的运输需求。
针对风电装备等大件货种特性,码头创新构建全流程作业体系,实现作业精准统筹,形成涵盖运输线路规划、堆场智能调度及船舶协同作业的完整服务链。得益于此,码头腹地风电企业的产品从出厂至码头前沿仅需10分钟即可完成集港,运输成本显著降低,交付时效得到有力保障。
随着该光伏项目顺利推进,开发区新能源产业正加速形成规模效应,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推动新能源产业“多点开花”。国内首套单机容量最大储能系统投入运行,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东营百兆瓦级储能项目成功并网;地热清洁供暖工程成功纳入全省试点,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效益的高效转化;开发区正在打造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完整、配套最齐全的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建设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依托广利港和广利临港产业园的优质配套资源,重点布局海上风电主机及大部件生产、核心部件和关键材料生产、海上风电装备测试认证三大基地。截至目前,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已签约落地中国海装、金雷重装、双瑞叶片等产业链项目37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项目7个。
通讯员 朱枫珍 报道
本报东营讯 碧波万顷的渤海湾上,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近日,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HG14海上光伏项目施工进度持续提速,目前已完成1562套光伏平台的吊装施工,整体进度达53.23%,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7.8亿千瓦时。
“这一速度的背后,是多方协作的结果,其中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和保障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HG14项目部海工专责张波介绍,项目50%的海域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范围内,其中1476个光伏平台的组装、运输任务全部由开发区广利港大部件码头承担,“这里场地开阔、距项目海域仅18海里,是理想的‘后勤基地’。”
同时,张波算了一笔账,选择该码头运输,每个平台能节省物流成本0.82万元,1476个平台累计降本超1200万元,更关键的是时效优势——从组装完成到装船完成仅需2小时,为后续调试赢得了宝贵时间。
项目关键施工环节是光伏平台的制作、安装,而在开发区广利港大部件码头,15.7万平方米的专用堆场见证了项目的高效推进。东营市广利港东凯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生伟感叹说:“我们采用‘模块化’作业模式,实现光伏平台组件进场、组装、检测、装船无缝衔接。”这种高效的运作模式使得平均每天可发运6个平台,单日最高吞吐量达到640吨,比常规作业效率提升50%。
据悉,开发区广利港大部件码头项目主要包含2个1万吨级泊位及15.7万平方米后方堆场,配备2座40T门机、2台900T履带式起重机、1台500T履带式起重机,年设计吞吐量为65万吨,主要服务于风电大型装备出海,同时兼顾光伏设备、钢材、石油石化装备等大部件的运输需求。
针对风电装备等大件货种特性,码头创新构建全流程作业体系,实现作业精准统筹,形成涵盖运输线路规划、堆场智能调度及船舶协同作业的完整服务链。得益于此,码头腹地风电企业的产品从出厂至码头前沿仅需10分钟即可完成集港,运输成本显著降低,交付时效得到有力保障。
随着该光伏项目顺利推进,开发区新能源产业正加速形成规模效应,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推动新能源产业“多点开花”。国内首套单机容量最大储能系统投入运行,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东营百兆瓦级储能项目成功并网;地热清洁供暖工程成功纳入全省试点,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效益的高效转化;开发区正在打造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完整、配套最齐全的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建设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依托广利港和广利临港产业园的优质配套资源,重点布局海上风电主机及大部件生产、核心部件和关键材料生产、海上风电装备测试认证三大基地。截至目前,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已签约落地中国海装、金雷重装、双瑞叶片等产业链项目37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项目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