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题

三年援藏路一生高原情

从泰山之巅到珠峰之脊,雪域高原更见山东担当

——山东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三年援建成果侧记

2025-07-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日喀则市青岛小学校园里,学生们在充满科技感的教室里快乐学习、茁壮成长
  高原巡诊让6000多名群众受益
  南木林县潍坊小学孔子学堂内书声琅琅
  5288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联动片区
  阿亚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从泰山之巅到珠峰之脊,雪域高原上的山东印记如繁星闪烁。它们是拔地而起的校舍、横跨峡谷的桥梁、设备先进的医院、机器轰鸣的工厂,更是躬身奉献的医生、诲人不倦的老师、深耕田野的专家、引领发展的企业带头人……跨越4000公里的空间距离和4000米的海拔高度,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带着齐鲁大地的深情厚谊与使命担当,在世界屋脊扎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鲁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山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2022年7月进藏,2025年7月完成援藏任务。3年来,省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组党委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依靠大后方、深耕日喀则,完成省财政投资11.4亿元,实施项目161个,援藏“十四五”规划基本完成。在国家“十四五”中期考核评价中,山东获“优秀”等次。
  三年援藏路,一生高原情。山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带着山东人的热忱与智慧,用脚步丈量雪域,使当地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珠峰脚下,他们以实干践行初心,架起鲁藏人民心连心的桥梁,书写出跨越万水千山、感人至深的“山海情”。
  山东速度——
危难时刻显担当 冲锋在前展作为

  在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定日,一排排崭新的民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无声地诉说着鲁藏人民的深厚情谊。
  1月7日9时5分,定日突发6.8级地震,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牵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消息传来,山东援藏队伍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
  位于附近县区的中铁十四局日喀则项目部成立了由20人组成的抢险突击队,携带300余件军大衣,以及200多箱矿泉水、泡面、面包等物资,火速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当晚,首批应急救援物资抵达定日县,第一时间为受灾群众送去了温暖。
  曲洛乡是地震受灾最严重的3个乡之一,所辖村庄各类物资告急。由于道路受损、导航不畅,逐渐熟悉道路的中铁十四局抢险车队成了当地难得的运输力量。“当地气温零下14度,海拔超4000米,因海拔骤升近2000米,很多建设者也出现了身体不适。但面对灾难,山东人永远都会是挺身而出的那一个,定将全力以赴深入震区第一线!”抢险队长薛守英回忆,抢险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一天内搬运各类物资3100多件(箱),总重量超43000斤。终于,1月8日,抢险救援队为受灾最严重的措昂村、措娃村、木队村、左措村送去了热腾腾的午餐,各类物资辐射村民超500户,协助援助2600多人。
  面对自然灾害,山东援藏干部人才迅速行动,全面投入抗震救灾工作。落实省捐助1000万元资金,组织价值50万元食品、棉被等物资送达一线,协调省总工会、爱心企业2000万元捐款捐物及时运抵一线,募集板房160套帮助受灾群众住进临时居所……同时,组织山东住建专家深入灾区一线,制定房屋加固措施,为灾后重建提供支持。
  如今,曾经坍圮的家园之上,新民房已经拔地而起。曾处于震中心的森嘎村,126户民房地梁浇筑已完成,预计8月中旬即可竣工验收。
  困难压不垮山东汉子的腰杆。入藏伊始遭遇新冠疫情,援藏干部人才走出安全区、深入第一线,按照“动态清零”的要求加班加点摸情况、促隔离、抓救治。援藏医疗队作为专家,参与决策咨询、流调分析、防控处置、医疗救治。省直中心组深入聂拉木一线抗疫,奋战一个月帮助实现社会面清零。山东援藏在抗疫抗震中同时间赛跑,创造省外专家第一批到位、物资第一个抵达、第一个“包县抗疫”、第一个成建制接管方舱、第一个开展一线采样五个“第一”。
  3年来,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先后经历高原新冠疫情防控和定日6.8级地震抗震救灾两场重大斗争,在群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99名援藏干部人才团结一心,不顾安危,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缺氧不缺精神”的山东担当。其中,1名援藏人才2次获国家表彰,11名援藏干部人才获省级表彰。
山东温度——
情系民生福祉 绘就幸福画卷

  走进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一座现代化校园映入眼帘,这里便是由青岛援藏投资建设的青岛小学。
  校园内,AI实验室、智慧教室、科学教室等先进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在充满科技感的教室里快乐学习、茁壮成长。“我们投入了1100万元,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打造这所学校,就是要让它成为日喀则市的一张‘教育名片’。”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日喀则市青岛小学党支部书记周杰介绍。
  走进南木林县潍坊小学,教学楼、教工宿舍、学生宿舍等主体建筑错落有致,校园环境优美宜人。这所学校是潍坊援藏20多年来单体项目投资最多、建筑体量最大的民生项目。该校的建成大大缓解了县城小学的办学压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医疗领域,同样呈现出一番新气象。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是一家集保健、医疗、预防、科研为一体的市级妇幼保健机构。第十批省直援藏医疗队6名专家扎根这里3年,带徒42人,推动医院实现了从基础薄弱到“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的历史跨越。与2022年相比较,2024年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门诊量增长12.44%,手术台次增长696.77%,出院人次增长154.61%,孕产妇及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医疗服务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走向更基层,在昂仁县,淄博援藏3年累计投入资金2900余万元,大力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我们实施高原巡诊活动,4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33人,对牧区11个乡77个村实现每年全部跑到,受益群众6000余人。”淄博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昂仁县中心医院副院长、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齐贡明介绍。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山东援藏干部人才把教育、医疗等民生工作作为援藏永恒主题,资金优先保障,力量重点倾斜,努力解决当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教育援藏组团式突破——投资3.2亿元新改扩17个教育项目,投入2500万元建设日喀则第一所高职学院,齐鲁高中被破格认定为“西藏示范高中学校”;开展“鲁藏教师结对”,培养30名学科带头人,带动本地教师从零获奖到获区精品课1个、市精品课5个。在“齐鲁教育”组团式帮扶下,当地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高考重本率首次达72%,跃居自治区领先位置;今年,由援藏教师担任班主任的考生成为2025年自治区文科状元。
  医疗援藏体系化升级——助力市妇幼保健院建设成为全市“生命方舟”,建成市级新筛、产前筛查中心,完成门诊综合楼建设验收,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组织12名专业人员赴鲁进修,产科、超声科被评为市级重点专科,年住院人数翻了一番,更多孕产妇愿意到市妇幼保健院就医。对口支援5市投资近1.5亿元改扩建桑珠孜区中心医院、白朗县卫生服务中心、聂拉木人民医院、南木林中心医院,助力昂仁中心医院创成二甲医院。持续开展“共圆健康梦”项目,开展西藏光明行和先心病、脑瘫孩童救助等活动,筛查1.1万名眼疾患者,为323名白内障患者复明,完成60名先心病患者治疗。
  生态援藏创新性探索——投资953万元完成河道生态安全监测项目,在西藏率先实现重点河流断面水量水质实时监测,打造生态援藏典范工程。持续建设南木林“民族团结共建林”,新植苗木近万株,成功试种240亩榛子林。如今,林网与水渠勾勒出高原湿地、草地、树林交织的生态画卷,为周边村民带来了更多收益,也为高原生态建设贡献了山东智慧。
山东力度——
夯实产业根基 激活高原发展动能

  沿着蜿蜒的318国道前行,雪山与青稞田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卷,充满藏地风情的文旅产业联动片区映入眼帘,这就是“5288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联动片区”。
  作为烟台对口援藏的重点项目,“5288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联动片区”经过3年精心打造,已初具规模。“5288项目从聂拉木县乃龙乡入口处的哈达广场开始,一直延伸到318国道终点打卡点,沿途不仅有观赏珠峰的绝佳位置,还设有温泉酒店、非遗表演等项目。”烟台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领队,聂拉木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王磊介绍。目前项目一期的游客中心、温泉民宿主体工程已完工,二期的藏家乐与果蔬采摘园正在有序推进。
  坐落于白朗县的阿亚村旧貌换新颜,正以全链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过去只能种土豆、萝卜,现在连西瓜都能在高原结果。”阿亚村党支部书记多吉兴奋地说。济南援藏在这里新建温室大棚12座,开发夏季林卡1处,再通过直播带货助力,走出一条“农业采摘+文旅休闲”致富路,实现集体年增收60余万元。
  穿行在村子里,道路通畅平整,庭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草芬芳。通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推动人畜分离、厕所改造、道路硬化、庭院美化,实施供水、供暖新能源改造,村庄面貌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焕然一新。济南援藏还与济南三涧溪村支部联建导入乡村治理先进经验,新建文化广场、乡村振兴展示馆(村史馆),提升村幼儿园、村级活动场所功能,实现幼有所教、弱有所扶、老有所养。如今,阿亚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阿亚村所在的白朗县,也早已在山东援藏的帮助下,从之前只种植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蜕变为西藏最大菜篮子。
  山东援藏干部人才精准把握山东援藏30年形成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优势,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思路创新、措施升级,推进雪域高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在农业领域,着眼补齐受援地农业科技短板,推动白朗果蔬产业、南木林土豆产业等由“外部输血1.0版本”向“自主造血2.0版本”跃升。在援藏17省份中率先布局高原种业研发工作,“鲁藏番茄1号”“鲁藏西瓜1号”新品种已进入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阶段。“高产稳产广适多抗青稞选育及推广”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山东发挥超大市场优势,大力推动藏品入鲁。举办4次“云上臻品·珠峰好礼”展销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打造“珠峰米朵”地域性品牌,推动特色产品入驻“邮乐购”线上平台、德百集团线下销售渠道,让高原特色产品走出西藏,走向全国。
山东厚度——
深化交流交融 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6月3日清晨,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23名师生在其他师生的目送下,满怀期待地踏上前往山东的研学之旅。
  在济南,学生们探访趵突泉等泉城七十二名泉,聆听李清照、辛弃疾的诗词故事;在青岛,他们参观中国海军博物馆,登上长江舰、鞍山舰等功勋舰艇,了解人民海军发展史。“这次研学不仅是一次视野的拓展,更是一份责任的开始。”学生代表益西曲珍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将把在山东学到的知识带回西藏,让更多同学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家乡多作贡献。”
  远在西藏的课堂上,孔子学堂陪伴孩子成长。在这里,孩子们诵读经典诗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孔子学堂既是传承文化的平台,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平台。建孔子学堂,就是要在学生心中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南木林县潍坊小学校长强巴深有感触地说。
  文化暖心润心更聚心。山东实施“孔子学堂文化润藏”工程,现已建成65家学堂试点,让农牧区孩子从小感受“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内涵。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山东援藏把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多层次多领域开展互动,“富口袋”和“富脑袋”并举,推动“心与心交融”。
  山东援藏组织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沂蒙精神等上高原,累计举办报告会35场,让红色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鲁藏一家亲文化交流报告》《我的珠穆朗玛》等成果相继落地,《沂蒙红色文化故事》图书及影视剧捐赠行动持续推进,让文化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广大群众。
  如今,“鲁藏之约”系列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全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体系更为完善。3年来,山东援藏对接做好省代表团、援藏市县等66批472人次进藏考察服务工作,建立起常态化互动机制。突出青少年群体,举办“鲁藏同心杯”足球赛、“山海同心杯”演讲、“鲁藏青少年手拉手”研学活动,引导青少年做新时代民族团结传承者。组织礼遇最美、姐妹情深等品牌活动,开展山东英模进校园、脑病儿童公益救助等公益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
  每一位援藏干部都是民族团结的使者,每一个援藏项目都是“鲁藏一家亲”的见证。3年来,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援藏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援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年援藏历练是第十批99名援藏干部人才一生的宝贵财富。回到新的岗位后,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尽快调整身心,全力投入工作,把援藏中锤炼的意志、品格、作风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担当,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新的力量。”山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耕表示。
  新时代新征程,山东与西藏将继续携手同行,共同谱写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齐鲁大地与青藏高原上竞相绽放,绚烂夺目。
  从泰山之巅到珠峰之脊,雪域高原上的山东印记如繁星闪烁。它们是拔地而起的校舍、横跨峡谷的桥梁、设备先进的医院、机器轰鸣的工厂,更是躬身奉献的医生、诲人不倦的老师、深耕田野的专家、引领发展的企业带头人……跨越4000公里的空间距离和4000米的海拔高度,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带着齐鲁大地的深情厚谊与使命担当,在世界屋脊扎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鲁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山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2022年7月进藏,2025年7月完成援藏任务。3年来,省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组党委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依靠大后方、深耕日喀则,完成省财政投资11.4亿元,实施项目161个,援藏“十四五”规划基本完成。在国家“十四五”中期考核评价中,山东获“优秀”等次。
  三年援藏路,一生高原情。山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带着山东人的热忱与智慧,用脚步丈量雪域,使当地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珠峰脚下,他们以实干践行初心,架起鲁藏人民心连心的桥梁,书写出跨越万水千山、感人至深的“山海情”。
  山东速度——
危难时刻显担当 冲锋在前展作为

  在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定日,一排排崭新的民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无声地诉说着鲁藏人民的深厚情谊。
  1月7日9时5分,定日突发6.8级地震,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牵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消息传来,山东援藏队伍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
  位于附近县区的中铁十四局日喀则项目部成立了由20人组成的抢险突击队,携带300余件军大衣,以及200多箱矿泉水、泡面、面包等物资,火速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当晚,首批应急救援物资抵达定日县,第一时间为受灾群众送去了温暖。
  曲洛乡是地震受灾最严重的3个乡之一,所辖村庄各类物资告急。由于道路受损、导航不畅,逐渐熟悉道路的中铁十四局抢险车队成了当地难得的运输力量。“当地气温零下14度,海拔超4000米,因海拔骤升近2000米,很多建设者也出现了身体不适。但面对灾难,山东人永远都会是挺身而出的那一个,定将全力以赴深入震区第一线!”抢险队长薛守英回忆,抢险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一天内搬运各类物资3100多件(箱),总重量超43000斤。终于,1月8日,抢险救援队为受灾最严重的措昂村、措娃村、木队村、左措村送去了热腾腾的午餐,各类物资辐射村民超500户,协助援助2600多人。
  面对自然灾害,山东援藏干部人才迅速行动,全面投入抗震救灾工作。落实省捐助1000万元资金,组织价值50万元食品、棉被等物资送达一线,协调省总工会、爱心企业2000万元捐款捐物及时运抵一线,募集板房160套帮助受灾群众住进临时居所……同时,组织山东住建专家深入灾区一线,制定房屋加固措施,为灾后重建提供支持。
  如今,曾经坍圮的家园之上,新民房已经拔地而起。曾处于震中心的森嘎村,126户民房地梁浇筑已完成,预计8月中旬即可竣工验收。
  困难压不垮山东汉子的腰杆。入藏伊始遭遇新冠疫情,援藏干部人才走出安全区、深入第一线,按照“动态清零”的要求加班加点摸情况、促隔离、抓救治。援藏医疗队作为专家,参与决策咨询、流调分析、防控处置、医疗救治。省直中心组深入聂拉木一线抗疫,奋战一个月帮助实现社会面清零。山东援藏在抗疫抗震中同时间赛跑,创造省外专家第一批到位、物资第一个抵达、第一个“包县抗疫”、第一个成建制接管方舱、第一个开展一线采样五个“第一”。
  3年来,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先后经历高原新冠疫情防控和定日6.8级地震抗震救灾两场重大斗争,在群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99名援藏干部人才团结一心,不顾安危,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缺氧不缺精神”的山东担当。其中,1名援藏人才2次获国家表彰,11名援藏干部人才获省级表彰。
山东温度——
情系民生福祉 绘就幸福画卷

  走进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一座现代化校园映入眼帘,这里便是由青岛援藏投资建设的青岛小学。
  校园内,AI实验室、智慧教室、科学教室等先进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在充满科技感的教室里快乐学习、茁壮成长。“我们投入了1100万元,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打造这所学校,就是要让它成为日喀则市的一张‘教育名片’。”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日喀则市青岛小学党支部书记周杰介绍。
  走进南木林县潍坊小学,教学楼、教工宿舍、学生宿舍等主体建筑错落有致,校园环境优美宜人。这所学校是潍坊援藏20多年来单体项目投资最多、建筑体量最大的民生项目。该校的建成大大缓解了县城小学的办学压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医疗领域,同样呈现出一番新气象。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是一家集保健、医疗、预防、科研为一体的市级妇幼保健机构。第十批省直援藏医疗队6名专家扎根这里3年,带徒42人,推动医院实现了从基础薄弱到“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的历史跨越。与2022年相比较,2024年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门诊量增长12.44%,手术台次增长696.77%,出院人次增长154.61%,孕产妇及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医疗服务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走向更基层,在昂仁县,淄博援藏3年累计投入资金2900余万元,大力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我们实施高原巡诊活动,4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33人,对牧区11个乡77个村实现每年全部跑到,受益群众6000余人。”淄博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昂仁县中心医院副院长、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齐贡明介绍。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山东援藏干部人才把教育、医疗等民生工作作为援藏永恒主题,资金优先保障,力量重点倾斜,努力解决当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教育援藏组团式突破——投资3.2亿元新改扩17个教育项目,投入2500万元建设日喀则第一所高职学院,齐鲁高中被破格认定为“西藏示范高中学校”;开展“鲁藏教师结对”,培养30名学科带头人,带动本地教师从零获奖到获区精品课1个、市精品课5个。在“齐鲁教育”组团式帮扶下,当地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高考重本率首次达72%,跃居自治区领先位置;今年,由援藏教师担任班主任的考生成为2025年自治区文科状元。
  医疗援藏体系化升级——助力市妇幼保健院建设成为全市“生命方舟”,建成市级新筛、产前筛查中心,完成门诊综合楼建设验收,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组织12名专业人员赴鲁进修,产科、超声科被评为市级重点专科,年住院人数翻了一番,更多孕产妇愿意到市妇幼保健院就医。对口支援5市投资近1.5亿元改扩建桑珠孜区中心医院、白朗县卫生服务中心、聂拉木人民医院、南木林中心医院,助力昂仁中心医院创成二甲医院。持续开展“共圆健康梦”项目,开展西藏光明行和先心病、脑瘫孩童救助等活动,筛查1.1万名眼疾患者,为323名白内障患者复明,完成60名先心病患者治疗。
  生态援藏创新性探索——投资953万元完成河道生态安全监测项目,在西藏率先实现重点河流断面水量水质实时监测,打造生态援藏典范工程。持续建设南木林“民族团结共建林”,新植苗木近万株,成功试种240亩榛子林。如今,林网与水渠勾勒出高原湿地、草地、树林交织的生态画卷,为周边村民带来了更多收益,也为高原生态建设贡献了山东智慧。
山东力度——
夯实产业根基 激活高原发展动能

  沿着蜿蜒的318国道前行,雪山与青稞田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卷,充满藏地风情的文旅产业联动片区映入眼帘,这就是“5288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联动片区”。
  作为烟台对口援藏的重点项目,“5288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联动片区”经过3年精心打造,已初具规模。“5288项目从聂拉木县乃龙乡入口处的哈达广场开始,一直延伸到318国道终点打卡点,沿途不仅有观赏珠峰的绝佳位置,还设有温泉酒店、非遗表演等项目。”烟台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领队,聂拉木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王磊介绍。目前项目一期的游客中心、温泉民宿主体工程已完工,二期的藏家乐与果蔬采摘园正在有序推进。
  坐落于白朗县的阿亚村旧貌换新颜,正以全链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过去只能种土豆、萝卜,现在连西瓜都能在高原结果。”阿亚村党支部书记多吉兴奋地说。济南援藏在这里新建温室大棚12座,开发夏季林卡1处,再通过直播带货助力,走出一条“农业采摘+文旅休闲”致富路,实现集体年增收60余万元。
  穿行在村子里,道路通畅平整,庭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草芬芳。通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推动人畜分离、厕所改造、道路硬化、庭院美化,实施供水、供暖新能源改造,村庄面貌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焕然一新。济南援藏还与济南三涧溪村支部联建导入乡村治理先进经验,新建文化广场、乡村振兴展示馆(村史馆),提升村幼儿园、村级活动场所功能,实现幼有所教、弱有所扶、老有所养。如今,阿亚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阿亚村所在的白朗县,也早已在山东援藏的帮助下,从之前只种植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蜕变为西藏最大菜篮子。
  山东援藏干部人才精准把握山东援藏30年形成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优势,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思路创新、措施升级,推进雪域高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在农业领域,着眼补齐受援地农业科技短板,推动白朗果蔬产业、南木林土豆产业等由“外部输血1.0版本”向“自主造血2.0版本”跃升。在援藏17省份中率先布局高原种业研发工作,“鲁藏番茄1号”“鲁藏西瓜1号”新品种已进入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阶段。“高产稳产广适多抗青稞选育及推广”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山东发挥超大市场优势,大力推动藏品入鲁。举办4次“云上臻品·珠峰好礼”展销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打造“珠峰米朵”地域性品牌,推动特色产品入驻“邮乐购”线上平台、德百集团线下销售渠道,让高原特色产品走出西藏,走向全国。
山东厚度——
深化交流交融 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6月3日清晨,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23名师生在其他师生的目送下,满怀期待地踏上前往山东的研学之旅。
  在济南,学生们探访趵突泉等泉城七十二名泉,聆听李清照、辛弃疾的诗词故事;在青岛,他们参观中国海军博物馆,登上长江舰、鞍山舰等功勋舰艇,了解人民海军发展史。“这次研学不仅是一次视野的拓展,更是一份责任的开始。”学生代表益西曲珍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将把在山东学到的知识带回西藏,让更多同学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家乡多作贡献。”
  远在西藏的课堂上,孔子学堂陪伴孩子成长。在这里,孩子们诵读经典诗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孔子学堂既是传承文化的平台,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平台。建孔子学堂,就是要在学生心中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南木林县潍坊小学校长强巴深有感触地说。
  文化暖心润心更聚心。山东实施“孔子学堂文化润藏”工程,现已建成65家学堂试点,让农牧区孩子从小感受“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内涵。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山东援藏把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多层次多领域开展互动,“富口袋”和“富脑袋”并举,推动“心与心交融”。
  山东援藏组织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沂蒙精神等上高原,累计举办报告会35场,让红色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鲁藏一家亲文化交流报告》《我的珠穆朗玛》等成果相继落地,《沂蒙红色文化故事》图书及影视剧捐赠行动持续推进,让文化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广大群众。
  如今,“鲁藏之约”系列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全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体系更为完善。3年来,山东援藏对接做好省代表团、援藏市县等66批472人次进藏考察服务工作,建立起常态化互动机制。突出青少年群体,举办“鲁藏同心杯”足球赛、“山海同心杯”演讲、“鲁藏青少年手拉手”研学活动,引导青少年做新时代民族团结传承者。组织礼遇最美、姐妹情深等品牌活动,开展山东英模进校园、脑病儿童公益救助等公益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
  每一位援藏干部都是民族团结的使者,每一个援藏项目都是“鲁藏一家亲”的见证。3年来,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援藏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援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年援藏历练是第十批99名援藏干部人才一生的宝贵财富。回到新的岗位后,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尽快调整身心,全力投入工作,把援藏中锤炼的意志、品格、作风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担当,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新的力量。”山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耕表示。
  新时代新征程,山东与西藏将继续携手同行,共同谱写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齐鲁大地与青藏高原上竞相绽放,绚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