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特刊4—5

昨天的新闻 今天的历史

2025-07-03 作者: 李振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振

  翻开一份报纸阅览时,你是否会意识到,目之所及将在未来成为历史?
  新闻事件天天发生,新闻报道难计其数,大多如浪花转瞬即逝。而那些揭示时代本质、推动社会变革、发出人民呼声的,最终会经过时间的淘洗,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这,正是大众日报所追求和记录的。
  油墨浸透纸张,报纸有了重量;岁月摩挲报页,新闻成为史章。历经86载,连续出版30000期,大众日报把昨天的新闻写进了今天的历史。
定格历史的头版
  在沂水县云头峪村的大众日报创刊地纪念馆,再次凝视诞生于1939年1月1日的大众日报创刊号,依然让人胸怀激荡。
  头版版心刊登发刊词郑重宣告:“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
  头版,不只是报纸物理意义上的“第一页”,更是触摸报纸灵魂的窗口。86年来,大众日报用30000期珍贵的头版书写时代,诠释“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的办报宗旨。
  头版是重大事件的见证者,构筑人们共同的历史记忆。1945年8月11日,大众日报推出单张整版套红的号外,右侧一道大字标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人们面对着这张红色的报纸尽情欢呼:“抗战胜利了,中国人民胜利了!”
  头版是重大议题的启动键,推动山东革命的发展进程。1942年5月,中共山东分局颁布《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大众日报头版以社论《纪念五一,切实进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为号角,持续报道这场关系根据地生死存亡的群众运动。
  头版是群众呼声的麦克风,为改革的壮阔春潮鼓与呼。改革开放前,山东与全国多数地方一样,杀猪实行“一把刀”政策,农民养猪,但不能杀猪,农民卖猪难,吃肉也难。1978年11月20日,大众日报头版头条介绍菏泽实行杀猪“两把刀”的经验,引发巨大反响,有农民到市场上卖猪时,用高粱秆夹着大众日报插在肉摊上,面对检查人员就说:“请看大众日报!”
  头版会泛黄,但呐喊永不褪色。连续出版30000期,宣传党的主张,发出人民的声音,这是大众日报用头版铸就的阵地。
离现场近些,再近些
  一张报纸何以定格历史?因为他们离新闻现场更近。
  鲁南战役中,大众日报派出十几名记者组成前线记者团随军采访,边采访边写作边发稿。在沙土集战役中,记者宋大可深入前沿阵地采访,离敌人仅80米远,宣传股长劝他暂回团指挥所,被他拒绝:“我要将亲眼见到的我们的战士英勇突击情形好好报道出去。”半夜激战中,宋大可不幸中弹牺牲。
  从诞生之日起,“我在现场”,就成为大众报人的职业信念;“历史有我”,就成为大众日报的自觉追求。
  因为近,他们能够真实记录重大的事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大众日报记者于冠西赴京报道会议,不仅完成了24件稿件的采写,还当面向毛主席递交了刊有解放长山列岛图片的大众日报画刊。
  因为近,他们能够准确察觉历史的规律。记者丁九长期蹲点沂南县依汶镇朱家里庄村,了解到这里自根据地开辟以来参军的战士中,有52人负伤,9人光荣牺牲,于是把朱家里庄村支持八路军的事迹,提炼出25个小故事,写成通讯《沂蒙人民和八路军》,最早提出了“沂蒙人民”这一概念。
  新时代,大众日报实行基层联系点制度,在全省选取有代表性的村镇、社区、企业、科研院所等作为基层联系点,记者编辑与当地干部群众结对子,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走基层 强四力”更趋常态化、机制化。
不断创造新的历史
  2025年6月19日,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在青岛开幕,吸引全球目光。在山东,很多人通过手机“亲临”盛会——大众新闻客户端上,消息、评论、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新闻产品持续滚动,为用户带来实时更新的“新闻大餐”。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智,大众日报始终立于媒介进化潮头。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2024年2月,“大众”新媒体大平台正式上线,加快形成“一报一平台多端N号”的全媒体立体传播体系。一年多来,大众新闻客户端传播力稳居全国省级媒体平台前列。
  技术迭代的是载体,不灭的是薪火。回望来路,创新基因早已深深烙印。
  自成立之初,大众日报就是名副其实的战时“多媒体”。乘改革开放东风,在全国报界率先实行了自收自支。作为全国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0年大众报业集团成立,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综合实力跻身全国报业前列。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面向未来,大众报人赓续光荣历史,加速“二次创业”。
  □ 本报记者 李振

  翻开一份报纸阅览时,你是否会意识到,目之所及将在未来成为历史?
  新闻事件天天发生,新闻报道难计其数,大多如浪花转瞬即逝。而那些揭示时代本质、推动社会变革、发出人民呼声的,最终会经过时间的淘洗,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这,正是大众日报所追求和记录的。
  油墨浸透纸张,报纸有了重量;岁月摩挲报页,新闻成为史章。历经86载,连续出版30000期,大众日报把昨天的新闻写进了今天的历史。
定格历史的头版
  在沂水县云头峪村的大众日报创刊地纪念馆,再次凝视诞生于1939年1月1日的大众日报创刊号,依然让人胸怀激荡。
  头版版心刊登发刊词郑重宣告:“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
  头版,不只是报纸物理意义上的“第一页”,更是触摸报纸灵魂的窗口。86年来,大众日报用30000期珍贵的头版书写时代,诠释“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的办报宗旨。
  头版是重大事件的见证者,构筑人们共同的历史记忆。1945年8月11日,大众日报推出单张整版套红的号外,右侧一道大字标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人们面对着这张红色的报纸尽情欢呼:“抗战胜利了,中国人民胜利了!”
  头版是重大议题的启动键,推动山东革命的发展进程。1942年5月,中共山东分局颁布《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大众日报头版以社论《纪念五一,切实进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为号角,持续报道这场关系根据地生死存亡的群众运动。
  头版是群众呼声的麦克风,为改革的壮阔春潮鼓与呼。改革开放前,山东与全国多数地方一样,杀猪实行“一把刀”政策,农民养猪,但不能杀猪,农民卖猪难,吃肉也难。1978年11月20日,大众日报头版头条介绍菏泽实行杀猪“两把刀”的经验,引发巨大反响,有农民到市场上卖猪时,用高粱秆夹着大众日报插在肉摊上,面对检查人员就说:“请看大众日报!”
  头版会泛黄,但呐喊永不褪色。连续出版30000期,宣传党的主张,发出人民的声音,这是大众日报用头版铸就的阵地。
离现场近些,再近些
  一张报纸何以定格历史?因为他们离新闻现场更近。
  鲁南战役中,大众日报派出十几名记者组成前线记者团随军采访,边采访边写作边发稿。在沙土集战役中,记者宋大可深入前沿阵地采访,离敌人仅80米远,宣传股长劝他暂回团指挥所,被他拒绝:“我要将亲眼见到的我们的战士英勇突击情形好好报道出去。”半夜激战中,宋大可不幸中弹牺牲。
  从诞生之日起,“我在现场”,就成为大众报人的职业信念;“历史有我”,就成为大众日报的自觉追求。
  因为近,他们能够真实记录重大的事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大众日报记者于冠西赴京报道会议,不仅完成了24件稿件的采写,还当面向毛主席递交了刊有解放长山列岛图片的大众日报画刊。
  因为近,他们能够准确察觉历史的规律。记者丁九长期蹲点沂南县依汶镇朱家里庄村,了解到这里自根据地开辟以来参军的战士中,有52人负伤,9人光荣牺牲,于是把朱家里庄村支持八路军的事迹,提炼出25个小故事,写成通讯《沂蒙人民和八路军》,最早提出了“沂蒙人民”这一概念。
  新时代,大众日报实行基层联系点制度,在全省选取有代表性的村镇、社区、企业、科研院所等作为基层联系点,记者编辑与当地干部群众结对子,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走基层 强四力”更趋常态化、机制化。
不断创造新的历史
  2025年6月19日,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在青岛开幕,吸引全球目光。在山东,很多人通过手机“亲临”盛会——大众新闻客户端上,消息、评论、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新闻产品持续滚动,为用户带来实时更新的“新闻大餐”。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智,大众日报始终立于媒介进化潮头。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2024年2月,“大众”新媒体大平台正式上线,加快形成“一报一平台多端N号”的全媒体立体传播体系。一年多来,大众新闻客户端传播力稳居全国省级媒体平台前列。
  技术迭代的是载体,不灭的是薪火。回望来路,创新基因早已深深烙印。
  自成立之初,大众日报就是名副其实的战时“多媒体”。乘改革开放东风,在全国报界率先实行了自收自支。作为全国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0年大众报业集团成立,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综合实力跻身全国报业前列。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面向未来,大众报人赓续光荣历史,加速“二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