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街道
党建引领强治理 基层“末梢”变“前哨”
2025-07-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现在咱们楼道里的杂物清理得可及时了,一般隔天就能收拾得干干净净!”近日,来自文化东路街道文恒社区的居民围坐一堂,言语间满是对社区变化的赞许与认可。
社区作为连接千家万户的枢纽,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何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精准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当前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文化东路街道狠抓这一痛点,通过强化社区功能型党支部建设、推进物业制度改革以及完善党员报到机制等举措,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如今,一幅“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群众幸福”的基层治理画卷,正在文化东路街道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聚合力
功能型党支部激发社区活力
突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系统性组织建设打开工作局面。街道首先从组织体系重构入手,积极探索功能型党支部建设,对小区常住党员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引导小区党员亮明身份,发挥先锋模范和引领作用。
为进一步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网格、楼院、单元和居民家中,社区整合辖区资源,成立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志愿服务等特色党小组,构建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全面覆盖。
在完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党组织着力提升党员队伍战斗力。通过每月固定的学习日和主题党日活动,结合社区中心工作,对党员进行精准化、系统化培训,有效提升了党员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吸纳辖区内机关事业单位、新兴领域党组织等加入社区“大党委”,依托党建联席会,梳理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以项目化管理模式激活辖区资源,强化社区共同体意识。
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从组织建设到队伍建设,再到资源整合,形成了完整的治理链条,使社区逐步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升级。
物业改革破难题
“信义+酬金制”助推服务
提质升级
物业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品质。针对传统物业“包干制”管理粗放、服务滞后等问题,文化东路街道积极探索物业管理模式创新,将“包干制”转变为“信义+酬金制”。
在“信义+酬金制”模式下,物业服务企业的收入不再与物业费收支结余挂钩,而是按照约定收取固定酬金,将物业费用与服务质量挂钩,这促使物业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而非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倒逼物业企业提升服务水平。
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物业服务生态,“信义+酬金制”模式通过建立业主信用积分体系,对参与社区事务、遵守公约的居民给予奖励,激发居民自治热情,建立社区、业主、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协商议事机制。
目前,该模式正在文化东路67号院开展试点工作,街道还特别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为改革试点提供专业指导支持。
党员报到机制再优化
精准服务暖民心
近年来,该街道创新党员报到机制,对此机制进行了深入改革,通过“线上登记+线下认领”方式,引导在职党员根据专业特长对接社区需求,让党员报到真正见实效。
“党员到社区报到时,会同步到网格党支部报到,同时到这一楼院的业委会报到,以便于参与自己楼院治理活动。”文恒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颖介绍,目前,已有160名省、市直机关在职党员被纳入各楼院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保障服务实效,街道还建立了完善的岗位匹配和激励机制。一方面,为报到党员量身定制服务岗位,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安排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党员服务积分制度,对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积分结果作为党员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了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组织成立了“银龄顾问团”“叮咚 我来了”等分类包联的“红色管家团”,联动物业企业、辖区单位增设便民助餐点、修整楼院小广场,小区治理质效明显提升,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打造“1355”协商议事机制
探索居民自治新模式
随着城市基层治理复杂度提升,仅靠居委会一方力量难以胜任。工作顺畅开展,有赖于街道探索打造的“1355”协商议事机制,让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开创楼院党支部能定事、单元党员敢管事、单元居民会议事的协商议事新局面。
“1355”协商议事,是以党建引领、实施分类引导、统筹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1”是党建引领,社区党委联系党支部、党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将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社会治理紧密衔接。“3”是三事分流,将居民诉求和矛盾按照“大事、小事、私事”分类处理,老旧小区改造、路面硬化等大事由政府兜底解决;楼院微治理、引进物业等小事由居民自治解决;噪音、邻里矛盾等私事由社区引导解决。第一个“5”是通过听邻里说事、请邻里议事、帮邻里办事、助邻里评事、向邻里晒事的“五事协商”,为居民参与治理搭建平台。第二个“5”是将网格党支部、业委会党支部、物业党支部、在职党员、专业人员五方人员纳入“商量圈”,营造资源共享、配合协调、优势互补的协商议事氛围。
“我们的职责是服务、引领、发展,这是始终不能忘的。”街道分管负责同志表示,通过居民自己提出问题、撰写方案、组织表决、参与实施、监督反馈等流程,不断提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从站着看、跟着干到主动作贡献,大事小事事事参与、群策群力共治共享。
从功能型党支部建设到物业改革,再到党员报到机制优化、“1355”协商议事机制打造,文化东路街道以创新举措破解治理难题,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未来,该街道将继续聚焦居民需求,深化精细化服务,打造更有温度、更有活力的幸福家园。
社区作为连接千家万户的枢纽,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何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精准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当前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文化东路街道狠抓这一痛点,通过强化社区功能型党支部建设、推进物业制度改革以及完善党员报到机制等举措,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如今,一幅“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群众幸福”的基层治理画卷,正在文化东路街道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聚合力
功能型党支部激发社区活力
突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系统性组织建设打开工作局面。街道首先从组织体系重构入手,积极探索功能型党支部建设,对小区常住党员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引导小区党员亮明身份,发挥先锋模范和引领作用。
为进一步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网格、楼院、单元和居民家中,社区整合辖区资源,成立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志愿服务等特色党小组,构建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全面覆盖。
在完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党组织着力提升党员队伍战斗力。通过每月固定的学习日和主题党日活动,结合社区中心工作,对党员进行精准化、系统化培训,有效提升了党员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吸纳辖区内机关事业单位、新兴领域党组织等加入社区“大党委”,依托党建联席会,梳理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以项目化管理模式激活辖区资源,强化社区共同体意识。
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从组织建设到队伍建设,再到资源整合,形成了完整的治理链条,使社区逐步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升级。
物业改革破难题
“信义+酬金制”助推服务
提质升级
物业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品质。针对传统物业“包干制”管理粗放、服务滞后等问题,文化东路街道积极探索物业管理模式创新,将“包干制”转变为“信义+酬金制”。
在“信义+酬金制”模式下,物业服务企业的收入不再与物业费收支结余挂钩,而是按照约定收取固定酬金,将物业费用与服务质量挂钩,这促使物业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而非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倒逼物业企业提升服务水平。
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物业服务生态,“信义+酬金制”模式通过建立业主信用积分体系,对参与社区事务、遵守公约的居民给予奖励,激发居民自治热情,建立社区、业主、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协商议事机制。
目前,该模式正在文化东路67号院开展试点工作,街道还特别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为改革试点提供专业指导支持。
党员报到机制再优化
精准服务暖民心
近年来,该街道创新党员报到机制,对此机制进行了深入改革,通过“线上登记+线下认领”方式,引导在职党员根据专业特长对接社区需求,让党员报到真正见实效。
“党员到社区报到时,会同步到网格党支部报到,同时到这一楼院的业委会报到,以便于参与自己楼院治理活动。”文恒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颖介绍,目前,已有160名省、市直机关在职党员被纳入各楼院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保障服务实效,街道还建立了完善的岗位匹配和激励机制。一方面,为报到党员量身定制服务岗位,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安排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党员服务积分制度,对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积分结果作为党员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了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组织成立了“银龄顾问团”“叮咚 我来了”等分类包联的“红色管家团”,联动物业企业、辖区单位增设便民助餐点、修整楼院小广场,小区治理质效明显提升,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打造“1355”协商议事机制
探索居民自治新模式
随着城市基层治理复杂度提升,仅靠居委会一方力量难以胜任。工作顺畅开展,有赖于街道探索打造的“1355”协商议事机制,让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开创楼院党支部能定事、单元党员敢管事、单元居民会议事的协商议事新局面。
“1355”协商议事,是以党建引领、实施分类引导、统筹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1”是党建引领,社区党委联系党支部、党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将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社会治理紧密衔接。“3”是三事分流,将居民诉求和矛盾按照“大事、小事、私事”分类处理,老旧小区改造、路面硬化等大事由政府兜底解决;楼院微治理、引进物业等小事由居民自治解决;噪音、邻里矛盾等私事由社区引导解决。第一个“5”是通过听邻里说事、请邻里议事、帮邻里办事、助邻里评事、向邻里晒事的“五事协商”,为居民参与治理搭建平台。第二个“5”是将网格党支部、业委会党支部、物业党支部、在职党员、专业人员五方人员纳入“商量圈”,营造资源共享、配合协调、优势互补的协商议事氛围。
“我们的职责是服务、引领、发展,这是始终不能忘的。”街道分管负责同志表示,通过居民自己提出问题、撰写方案、组织表决、参与实施、监督反馈等流程,不断提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从站着看、跟着干到主动作贡献,大事小事事事参与、群策群力共治共享。
从功能型党支部建设到物业改革,再到党员报到机制优化、“1355”协商议事机制打造,文化东路街道以创新举措破解治理难题,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未来,该街道将继续聚焦居民需求,深化精细化服务,打造更有温度、更有活力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