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90%以上
“分类投递,感觉为长岛环境出了一份力”
2025-07-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邢金钰
本报通讯员 聂英杰
“厨余垃圾投递成功,本次获得积分15分。”清晨7点,长岛城东社区居民胡雨晴熟练地使用“爱分类智能回收”小程序扫码、投递垃圾。“这些积分可以兑换抽纸等生活用品,你看,我现在有57695分,一包抽纸需要400积分,算下来能兑换144包呢。”胡雨晴是目前长岛垃圾分类积分排行榜的第一名,“长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办积分兑换活动,之前还能兑换小家电,我们全家人都乐于垃圾分类。”
为什么长岛的居民乐于垃圾分类呢?
“分类投递,感觉为长岛环境出了一份力。而且以前垃圾分类是任务,现在变成了‘攒积分’的乐趣。积分已经成为与朋友聊天的‘谈资’了,大家对积分都有点‘胜负欲’。”胡雨晴笑着说,“而且智能垃圾分类箱旁边有积分兑换机,投递完垃圾就能顺手兑换日用品。”
在长岛城区,每个社区都配备了智能垃圾分类箱。相较于传统垃圾箱异味刺鼻、雨季污水溢流的痛点,这些蓝色、银灰色的智能箱体密封性好、智能化程度高。“使用了智能垃圾分类箱之后,社区环境比过去提升了不少,再也没有臭气熏天、虫蝇围绕的‘垃圾堆’了。”胡雨晴表示,为了方便垃圾分类,她自己家里也放置了厨余垃圾专用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
为了攒积分,胡雨晴还会将快递盒放在后备厢,积攒一段时间后再整理投入智能垃圾分类箱内。“可回收垃圾箱里有智能监测,可以实时反馈投入垃圾的重量,再转化成积分存到账户,一次最多能赚200多分呢。”胡雨晴滑动着小程序内的积分记录介绍。
长岛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100%,参与率达90%以上。
在长岛垃圾分类大数据指挥中心,智慧大屏实时跳动着全区垃圾分类数据:今日参与户数2358户、可回收物投递量698.9公斤……这套由山东军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系统,将全区76个智能投放点、26个村级收集房和32名引导员纳入统一管理。“现在岛上居民对待垃圾分类已经从‘要我分’转变为‘我要分’,每天有13500余户居民分类投递垃圾。”军绿公司项目经理冷传英表示,居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几乎达到100%。
长岛居民如何将垃圾分类做得如此准确?
“智能垃圾分类箱与大数据平台通过物联网接轨,当监测到误投便会报警。工作人员则会查看监控确认是设备问题还是投递失误,确定投递失误后便会联系垃圾投递者进行提醒。”冷传英介绍,“最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时,每个智能垃圾分类箱旁都有引导员普及垃圾分类做法、宣传垃圾分类常识、引导大家正确投递,现在大家养成习惯了,只需要定期引导。”
“之前有一次投递的厨余垃圾不小心混进去了塑料袋,大数据平台的工作人员就电话联系我,提醒我们对厨余垃圾要进行更严格的分类。”胡雨晴笑着说,“被‘找上门’的感觉并不好,我们自那之后再也没出现过分错的情况。”
在渔村,垃圾分类模式更加灵活。长岛北五乡镇的渔民只需将分类好的垃圾放入家门口的两分类垃圾桶(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身着绿马甲的收运员则会每天上门收集。“以前垃圾随意堆放在码头,现在家门口就能分类,还能上门回收,生活便利了,岛上环境也更好了。”大钦岛乡渔民邹家亭说。
分出来的垃圾放对了地方就能变废为宝。“在长岛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处置基地,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转换车间处置量为每天5-6吨,24小时即可产生有机肥料用于园林农田施肥。”冷传英说,“这些有机肥我们免费提供给长岛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使用,不仅是要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是为长岛的生态建设献一份力。”
据悉,通过建设垃圾分类综合处置基地,长岛实现了厨余垃圾就地转化为有机肥、可回收物二次分拣再利用,年外运垃圾量减少25%以上,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达到30%以上。
本报通讯员 聂英杰
“厨余垃圾投递成功,本次获得积分15分。”清晨7点,长岛城东社区居民胡雨晴熟练地使用“爱分类智能回收”小程序扫码、投递垃圾。“这些积分可以兑换抽纸等生活用品,你看,我现在有57695分,一包抽纸需要400积分,算下来能兑换144包呢。”胡雨晴是目前长岛垃圾分类积分排行榜的第一名,“长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办积分兑换活动,之前还能兑换小家电,我们全家人都乐于垃圾分类。”
为什么长岛的居民乐于垃圾分类呢?
“分类投递,感觉为长岛环境出了一份力。而且以前垃圾分类是任务,现在变成了‘攒积分’的乐趣。积分已经成为与朋友聊天的‘谈资’了,大家对积分都有点‘胜负欲’。”胡雨晴笑着说,“而且智能垃圾分类箱旁边有积分兑换机,投递完垃圾就能顺手兑换日用品。”
在长岛城区,每个社区都配备了智能垃圾分类箱。相较于传统垃圾箱异味刺鼻、雨季污水溢流的痛点,这些蓝色、银灰色的智能箱体密封性好、智能化程度高。“使用了智能垃圾分类箱之后,社区环境比过去提升了不少,再也没有臭气熏天、虫蝇围绕的‘垃圾堆’了。”胡雨晴表示,为了方便垃圾分类,她自己家里也放置了厨余垃圾专用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
为了攒积分,胡雨晴还会将快递盒放在后备厢,积攒一段时间后再整理投入智能垃圾分类箱内。“可回收垃圾箱里有智能监测,可以实时反馈投入垃圾的重量,再转化成积分存到账户,一次最多能赚200多分呢。”胡雨晴滑动着小程序内的积分记录介绍。
长岛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100%,参与率达90%以上。
在长岛垃圾分类大数据指挥中心,智慧大屏实时跳动着全区垃圾分类数据:今日参与户数2358户、可回收物投递量698.9公斤……这套由山东军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系统,将全区76个智能投放点、26个村级收集房和32名引导员纳入统一管理。“现在岛上居民对待垃圾分类已经从‘要我分’转变为‘我要分’,每天有13500余户居民分类投递垃圾。”军绿公司项目经理冷传英表示,居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几乎达到100%。
长岛居民如何将垃圾分类做得如此准确?
“智能垃圾分类箱与大数据平台通过物联网接轨,当监测到误投便会报警。工作人员则会查看监控确认是设备问题还是投递失误,确定投递失误后便会联系垃圾投递者进行提醒。”冷传英介绍,“最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时,每个智能垃圾分类箱旁都有引导员普及垃圾分类做法、宣传垃圾分类常识、引导大家正确投递,现在大家养成习惯了,只需要定期引导。”
“之前有一次投递的厨余垃圾不小心混进去了塑料袋,大数据平台的工作人员就电话联系我,提醒我们对厨余垃圾要进行更严格的分类。”胡雨晴笑着说,“被‘找上门’的感觉并不好,我们自那之后再也没出现过分错的情况。”
在渔村,垃圾分类模式更加灵活。长岛北五乡镇的渔民只需将分类好的垃圾放入家门口的两分类垃圾桶(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身着绿马甲的收运员则会每天上门收集。“以前垃圾随意堆放在码头,现在家门口就能分类,还能上门回收,生活便利了,岛上环境也更好了。”大钦岛乡渔民邹家亭说。
分出来的垃圾放对了地方就能变废为宝。“在长岛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处置基地,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转换车间处置量为每天5-6吨,24小时即可产生有机肥料用于园林农田施肥。”冷传英说,“这些有机肥我们免费提供给长岛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使用,不仅是要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是为长岛的生态建设献一份力。”
据悉,通过建设垃圾分类综合处置基地,长岛实现了厨余垃圾就地转化为有机肥、可回收物二次分拣再利用,年外运垃圾量减少25%以上,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达到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