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尽的铁道游击队
2025-07-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扒飞车、搞机枪、撞火车、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铁道游击队是活跃在枣庄一带铁路线上的抗日武装力量,极富传奇色彩,被誉为“坚持在敌占区工作的武工队、游击队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1939年诞生于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大众日报》,将“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作为自己的使命,是铁道游击队事迹的记录者、传播者。
光明每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循着故纸的线索,踏上曾经被铁道英雄足迹所浸润的地方,震撼油然而生。每一寸土地、每一根铁轨,都书写着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时光推移,这支队伍的传奇还在不断被发现。
初见·临城站
【本报特讯】五月十八日夜十一时,我神勇铁道队津浦路队,由队长××率领工作队员数名,武装队员数十名,在临城站北(五九四公里处)拆毁路轨十二节,(未下炸药)当夜二时许有敌之北上军用车一列,(机车为一五二〇号,军用煤车十三节,给养车一节)行抵该处,全车脱轨,倾覆道旁。该队长见状,当即派武装队员,奋勇向前,将机车全部炸毁。我方毫无损伤,安然返防。查敌寇此次损伤极为重大云。
——《大众日报》1939年6月4日一版
高铁时代,只有普速列车停靠的枣庄西站,不似往昔人声鼎沸。这座阅尽沧桑、四易其名的百年老站倒也宠辱不惊,静静守望着远处的微山湖。
南来北往的旅客走在站台上,会被一座复建的德式建筑吸引。中间高两侧低,红瓦白墙,拱形门窗,沉淀着斑驳的旧时光。它曾有个响亮的名字——临城站。
铁道游击队在《大众日报》的“首秀”,比公众印象中更早。
枣庄市薛城区,旧称临城。1938年3月17日,日军占领此地,驻扎重兵,并依托津浦铁路和枣临支线,疯狂掠夺周边煤矿资源,鱼肉百姓。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39年的临城铁路沿线,活跃着多支抗日武装,都自称“铁道队”。他们轮番破袭,铁路时断时续,搞得日军焦头烂额。
1940年,鲁南、临城、临北铁道队整合为鲁南铁道大队。这支队伍因刘知侠的小说,后来有了更为人熟知的名字:铁道游击队。
自从有了铁道游击队,临城站的“热闹”就没断过。
5月,击毙日军谍报队员13名;6月,截击日军列车,缴获法币8万余元;8月,破坏铁路,致使日本运兵军列脱轨;9月,拆除铁轨1.5公里,砍断电线杆百余根,驻枣庄日军通信、交通瘫痪……
坐卧难安的敌人,专门从省城调来特高课课长高岗茂一。高岗茂一是个“中国通”,通过收买汉奸走狗建立情报网,很快摸清了铁道游击队的活动规律,并疯狂实施搜捕。
打蛇打七寸,1941年7月的一天晚上,高岗茂一被铁道游击队击毙。
这下可炸了锅。“临城到处都是日伪军,整整戒严了3天。半个月后,日军才从我方宣传中得知高岗茂一是命丧铁道游击队之手。”聊起父辈们的这段传奇往事,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王志胜之子王庆国难掩兴奋。
复建的临城站,现在是津浦铁路枣庄陈列馆。
几段铁轨,由英国巴罗钢铁公司在1902年6月制造;一块界碑上刻着“津浦铁路界”,文字字口已变浅,但字迹仍然苍劲有力,类似文物全国只有三件;铁道游击队事迹的展板,图文并茂地讲述那段前尘往事。
走进其中,百年津浦,风云激荡。
走出门来,千秋英气,浴血荣光。
亮剑·火车
【峄县通讯】我八路军×支队所属铁道大队,顷由江队长率领,化装混入由峄县开往临城之火车上,到峄县枣庄时,即将司机捆住,由江队长开车,至齐村西我伏击圈内,即将车停住,一时枪声大作,车上敌兵闻毛猴子到来,即图逃窜,我即将予以截击,活捉汉奸三十四名,获各种文件军用品甚多。最后即将火车炸毁。
——《大众日报》1940年8月7日一版
薛城临山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山馆融合,碑馆合一,独具匠心。
沿着山路蜿蜒穿行,视野豁然开阔处,纪念馆真容显现出来。大门是蒸汽机车头造型,似乎只待一声汽笛长鸣,就会风驰电掣般呼啸而来。
穿过这扇时空之门,没想到又见一辆火车。这火车长达54米,一比一仿制,重达数百吨,与电影里如出一辙。
火车将时间带回1940年。敌人疯狂大“扫荡”,给枣庄抱犊崮山区部队的生活造成极大困难。
7月26日,济南至连云港火车的车队长、地下情报员张秀盈报告:“每周六,沿途各站的日军都通过一趟车向济南交钱,月底会交得更多。”
瞌睡送枕头——正是时候。兄弟部队的物资,这下有着落了!
全面摸清情况后,一番精心策划,铁道游击队开始行动。
周六终于到了。火车刚驶出王沟站,大队长洪振海和队员曹德清二人就扒上火车头,成功控制了驾驶室。当火车行驶到曾店四孔桥时,洪振海令曹德清刹车,车厢发生剧烈晃动。
没等敌人反应过来,队员们就与日军展开了近身肉搏。事先埋伏在铁道旁的副大队长王志胜,带着20名短枪队员迅速登上各节车厢,分头击杀押车的日军和伪军。
仅用了10多分钟,目标范围内的敌人就全部被消灭。
此次战斗共杀死8名日军,俘虏20多名伪军,缴获法币8万多元、短枪3支、长枪20余支、手炮1门、机枪1挺,子弹、布匹、药品和日用百货若干。这一出“智打票车”,让铁道游击队在当地名声大振。
《大众日报》对此役的报道里,有个细节读来有趣。当时的铁道游击队,被敌人称作“毛猴子”。这是因为,队员们来去无踪、神出鬼没,鬼子以为他们长了“飞毛腿”,有特异功能。
“哪有那么神!”铁道游击队第二任大队长刘金山之子刘强笑着摆摆手,“父亲腿上有中过子弹的洞,他扒火车还曾掉下来摔断骨头。外面传他身轻如燕、飞来飞去,可他自己说都是硬干出来的。队员们平时天天绑着五六公斤沙袋在腿上走路、训练。等哪天执行任务,把沙袋拆掉,可不就身轻如燕了吗?”
刘金山的墓就在纪念馆后的山坡上。这是遵照他的遗愿专门安排的,他舍不得离开这块土地。夕阳西下,英雄的墓碑上铺满了金色。
站在顶峰,日新月异的枣庄新城尽收眼底。极目远望,西有京沪高铁,高速动车组若巨龙奔腾,不时飞驰而过。东有京福高速公路,汽车川流不息,让人目不暇接。
神州可望,满眼风光。英雄有幸,山河有幸。
突围·微山湖
【本报特讯】敌人企图割断我鲁南与鲁西南之交通,蚕食分割我根据地,于四月下旬抽调鲁南津浦线各据点之敌,共三千余人,附大炮九余门,由□□力师长亲自率领,奔袭我驻微山湖一带之××队××大队等部,当将我军重重包围,我军虽仅五六百人,在敌密集炮火下发扬我八路军英勇顽强之作风,坚持抵抗,与敌奋勇搏斗血战历七小时之久,毙敌三百余人,终以众寡悬殊不得不机动分路退出,是役我军除最后突围之一个班壮烈牺牲外,其余全无损失。我××队从湖上安然退出复以游击战术迷惑敌人,使敌寇水上部队自相残杀达几小时,伤亡颇巨,微山湖水皆染映血色。
——《大众日报》1942年6月28日二版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让微山湖家喻户晓。
微山岛位于微山湖心,犹如伏在湖中的一匹大骆驼。
津浦铁路沿线一片坦途,无险可守。附近的微山湖水产丰富,渔业发达,硕大的微山岛,自然成了抗日武装的“天选之地”。
即便是现在,一般只有天气适宜时,外地人才能乘船登岛。
走到杨村码头,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着“杨村战斗纪念地”。盛夏的阳光打在上面,读起来有些刺眼。
没错,就是这里。“血战微山岛”战役的首战之地和主战场,正是杨村。看着码头和古战壕,耳畔仿佛响起连天炮火声。
“我们村还有‘抗日神器’呢,在红色展览馆里。”微山县微山岛镇杨村党支部书记殷昭祥的话,把大家的思绪勾了回来。
“这就是‘抗日神器’?”跟着他走进杨村红色展览馆内,第一眼看到鸭枪,让人着实摸不着头脑。
鸭枪,微山湖渔民世代用来捕野鸭的工具。长长的,扁扁的,在芦苇荡掩映下,就连机敏的野鸭也很难察觉。
“别瞧不起它,日军当年提起它来,可是闻风丧胆。”殷昭祥解释说,鸭枪的子弹只有豆粒大小,枪膛填满能容下近千发。只要一开枪,敌人就从“活靶子”变成了“肉筛子”,一人身上可中五六百发子弹。
“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很多日军往往死在剥离子弹的手术中。后来,日方军医干脆声明,被鸭枪击中的就地枪决即可,免得手术时再多受一茬罪,还救不活。”
殷昭祥也是红色后代。其父亲殷延忠是微山岛上第一个党小组组长。抗战时期,父亲以货郎挑夫的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微山岛镇第一任党委书记,带领群众开发建设新湖区。
看着陈列馆墙上父亲的黑白照片,殷昭祥思绪万千。“我就一个念头:不能丢父亲的脸,不能让先烈们的血白流,得让杨村人过上好日子。”
和平年代的杨村,一度因没有产业支撑而掉了队,成为全县的“后进村”。在殷昭祥带领下,村里抓住创建5A级景区的机遇,开展轰轰烈烈的村容村貌治理。
生活好起来,更不能忘本。
红色展览馆、村史馆、红色广场和旅游码头相继建成,杨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2021年6月,杨村党支部被评为“山东先进基层党组织”。
奇迹·沙沟
【新华社山东分社鲁南十日电】津浦前线记者报道(迟到)策应陈大庆向我进攻之临城日军“铁道队”千余人沿津浦线向我沙沟韩庄解放区进犯,我即施行包围,并以政治攻势劝告日军,勿作无谓牺牲,勿为国民党反动派之炮灰。该敌在我强大军事压力下,被迫于十二月一日二日放下武器,我缴获大炮一门,步枪千余支,辎重机枪及弹药甚多,放下武器之日军均要求和平回国,对国民党反动派利用日军作战,一致表示反对与愤慨云。
——《大众日报》1945年12月13日一版
从沙沟火车站出来,七拐八弯,来到一片老房子前。
每次到这儿,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文史研究者杨家昶都试图找些新的蛛丝马迹。
“这些房子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前边是厅,后边是厨房。有专家来看过,认为属于日式建筑风格,可能曾是日军的小兵营房。”
沿着土路,踩着低矮的野草前行,终于见到了沙沟受降地遗址。
目之所及,是一片缓坡。从外表看,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荒野。或许当年更开阔些,因为眼前的绿化树并不粗大,应该年头不久。
“此地东高西低,方便队员安保。背靠微山湖,万一发生意外,进可攻,退可守。”杨家昶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3天后,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却给日军下令,只能向国民党军队投降,对其他武装,则应坚决拒绝,必要时“毫不踌躇地行使自卫的武力”。
驻临城的日军,就这样无赖地拖到了11月。一天晚上,龟缩在城里的1000多名日军,居然乘坐一列14节车厢的铁甲列车偷偷溜出城,企图往南逃窜。
铁道游击队得到情报后,队员们果断将沙沟站南韩庄段的铁路炸毁,切断了日军的去路,同时,将临城站南的铁路破坏。日军进退两难,只好停在了沙沟站,被团团包围。
几经谈判,日军最终放弃幻想,12月1日下午4点向铁道游击队投降。
当年的《大众日报》是12月10日收到的消息,13日刊发出来。为了突出其重要性,稿件里专门注明“迟到”二字。
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沙沟受降的意义更加重要。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中唯一接受日军正式投降的、八路军领导下的地方武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册上,注定是光辉的一页。
这片遗址人迹罕至,鸟飞蝉鸣听得异常清楚。就在此时,刺耳的刹车制动声传来,车轮的咣当咣当声渐缓,一列货运列车徐徐停靠在了沙沟站台上。
这种感觉很奇妙。或许,滚滚前进的时代车轮,也愿为铁道英雄驻足致敬吧。
定格·纪念碑
在这次会餐的筵席上,为了悼念死者,他们有两个提议:一个是在革命胜利后建议领导在微山湖立个纪念碑;再一个就是希望我把他们的斗争事迹写成一本书留下来。对于这后一个建议,也就是他们所给予我的光荣的委托,我当时是答应下来了。因此,我写这本书,一方面是出自我个人对他们的敬爱,同时,由于他们的委托,也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了。
——《大众日报》1955年10月19日副刊
历史是奔涌的长河,精神的力量从未褪色。可以告慰铁道游击队英雄的是,他们当年的两个心愿,都已经实现。
“写成一本书”,刘知侠做到了。
1954年1月,刘知侠的小说《铁道游击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并迅速在社会各界形成了“读铁道、忆抗战”的热潮,该书先后被译成英、俄、法、德等文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经典。由此衍生出来的连环画、电影、电视剧更是不计其数。
刘知侠的《我怎样写“铁道游击队”的》,在小说出版次年发表在了《大众日报》上,这篇“创作谈”详细介绍了作家的心路历程。这并非偶然。早在20世纪40年代,刘知侠就开始在《大众日报》发文章,是这份报纸的老通讯员、老战友。
“立个纪念碑”,家乡父老做到了。
在微山岛,是一座帆船造型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纪念碑高37.77米,意为全面抗战烽火燃起于1937年7月7日。船上有三尊游击队员铜铸雕像,独立船首眺望微山湖的是刘洪,目光炯炯双手紧握钢枪者为鲁汉,弹奏着土琵琶歌唱的是小坡。碑体和塑像人物,艺术地再现了铁道游击队指战员战斗凯旋后的场景。
在薛城临山,是一座笔直冲天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纪念碑高33米,于1995年8月15日建成。战士持枪冲杀的铸铜人物塑像,矗立于纪念碑顶端。碑侧是自上而下贯穿整个碑体的50根枕木造型浮雕,象征当时抗战胜利50周年。
从百里铁道到万里海疆,纵使身份转换、战场迁移,铁道游击队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的底色,从未改变。写不尽的铁道游击队,总在一些特殊节点给人以深刻启迪。
(记者 高广超 李钦鑫 石少汛 王培珂 参与采写)
铁道游击队是活跃在枣庄一带铁路线上的抗日武装力量,极富传奇色彩,被誉为“坚持在敌占区工作的武工队、游击队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1939年诞生于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大众日报》,将“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作为自己的使命,是铁道游击队事迹的记录者、传播者。
光明每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循着故纸的线索,踏上曾经被铁道英雄足迹所浸润的地方,震撼油然而生。每一寸土地、每一根铁轨,都书写着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时光推移,这支队伍的传奇还在不断被发现。
初见·临城站
【本报特讯】五月十八日夜十一时,我神勇铁道队津浦路队,由队长××率领工作队员数名,武装队员数十名,在临城站北(五九四公里处)拆毁路轨十二节,(未下炸药)当夜二时许有敌之北上军用车一列,(机车为一五二〇号,军用煤车十三节,给养车一节)行抵该处,全车脱轨,倾覆道旁。该队长见状,当即派武装队员,奋勇向前,将机车全部炸毁。我方毫无损伤,安然返防。查敌寇此次损伤极为重大云。
——《大众日报》1939年6月4日一版
高铁时代,只有普速列车停靠的枣庄西站,不似往昔人声鼎沸。这座阅尽沧桑、四易其名的百年老站倒也宠辱不惊,静静守望着远处的微山湖。
南来北往的旅客走在站台上,会被一座复建的德式建筑吸引。中间高两侧低,红瓦白墙,拱形门窗,沉淀着斑驳的旧时光。它曾有个响亮的名字——临城站。
铁道游击队在《大众日报》的“首秀”,比公众印象中更早。
枣庄市薛城区,旧称临城。1938年3月17日,日军占领此地,驻扎重兵,并依托津浦铁路和枣临支线,疯狂掠夺周边煤矿资源,鱼肉百姓。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39年的临城铁路沿线,活跃着多支抗日武装,都自称“铁道队”。他们轮番破袭,铁路时断时续,搞得日军焦头烂额。
1940年,鲁南、临城、临北铁道队整合为鲁南铁道大队。这支队伍因刘知侠的小说,后来有了更为人熟知的名字:铁道游击队。
自从有了铁道游击队,临城站的“热闹”就没断过。
5月,击毙日军谍报队员13名;6月,截击日军列车,缴获法币8万余元;8月,破坏铁路,致使日本运兵军列脱轨;9月,拆除铁轨1.5公里,砍断电线杆百余根,驻枣庄日军通信、交通瘫痪……
坐卧难安的敌人,专门从省城调来特高课课长高岗茂一。高岗茂一是个“中国通”,通过收买汉奸走狗建立情报网,很快摸清了铁道游击队的活动规律,并疯狂实施搜捕。
打蛇打七寸,1941年7月的一天晚上,高岗茂一被铁道游击队击毙。
这下可炸了锅。“临城到处都是日伪军,整整戒严了3天。半个月后,日军才从我方宣传中得知高岗茂一是命丧铁道游击队之手。”聊起父辈们的这段传奇往事,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王志胜之子王庆国难掩兴奋。
复建的临城站,现在是津浦铁路枣庄陈列馆。
几段铁轨,由英国巴罗钢铁公司在1902年6月制造;一块界碑上刻着“津浦铁路界”,文字字口已变浅,但字迹仍然苍劲有力,类似文物全国只有三件;铁道游击队事迹的展板,图文并茂地讲述那段前尘往事。
走进其中,百年津浦,风云激荡。
走出门来,千秋英气,浴血荣光。
亮剑·火车
【峄县通讯】我八路军×支队所属铁道大队,顷由江队长率领,化装混入由峄县开往临城之火车上,到峄县枣庄时,即将司机捆住,由江队长开车,至齐村西我伏击圈内,即将车停住,一时枪声大作,车上敌兵闻毛猴子到来,即图逃窜,我即将予以截击,活捉汉奸三十四名,获各种文件军用品甚多。最后即将火车炸毁。
——《大众日报》1940年8月7日一版
薛城临山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山馆融合,碑馆合一,独具匠心。
沿着山路蜿蜒穿行,视野豁然开阔处,纪念馆真容显现出来。大门是蒸汽机车头造型,似乎只待一声汽笛长鸣,就会风驰电掣般呼啸而来。
穿过这扇时空之门,没想到又见一辆火车。这火车长达54米,一比一仿制,重达数百吨,与电影里如出一辙。
火车将时间带回1940年。敌人疯狂大“扫荡”,给枣庄抱犊崮山区部队的生活造成极大困难。
7月26日,济南至连云港火车的车队长、地下情报员张秀盈报告:“每周六,沿途各站的日军都通过一趟车向济南交钱,月底会交得更多。”
瞌睡送枕头——正是时候。兄弟部队的物资,这下有着落了!
全面摸清情况后,一番精心策划,铁道游击队开始行动。
周六终于到了。火车刚驶出王沟站,大队长洪振海和队员曹德清二人就扒上火车头,成功控制了驾驶室。当火车行驶到曾店四孔桥时,洪振海令曹德清刹车,车厢发生剧烈晃动。
没等敌人反应过来,队员们就与日军展开了近身肉搏。事先埋伏在铁道旁的副大队长王志胜,带着20名短枪队员迅速登上各节车厢,分头击杀押车的日军和伪军。
仅用了10多分钟,目标范围内的敌人就全部被消灭。
此次战斗共杀死8名日军,俘虏20多名伪军,缴获法币8万多元、短枪3支、长枪20余支、手炮1门、机枪1挺,子弹、布匹、药品和日用百货若干。这一出“智打票车”,让铁道游击队在当地名声大振。
《大众日报》对此役的报道里,有个细节读来有趣。当时的铁道游击队,被敌人称作“毛猴子”。这是因为,队员们来去无踪、神出鬼没,鬼子以为他们长了“飞毛腿”,有特异功能。
“哪有那么神!”铁道游击队第二任大队长刘金山之子刘强笑着摆摆手,“父亲腿上有中过子弹的洞,他扒火车还曾掉下来摔断骨头。外面传他身轻如燕、飞来飞去,可他自己说都是硬干出来的。队员们平时天天绑着五六公斤沙袋在腿上走路、训练。等哪天执行任务,把沙袋拆掉,可不就身轻如燕了吗?”
刘金山的墓就在纪念馆后的山坡上。这是遵照他的遗愿专门安排的,他舍不得离开这块土地。夕阳西下,英雄的墓碑上铺满了金色。
站在顶峰,日新月异的枣庄新城尽收眼底。极目远望,西有京沪高铁,高速动车组若巨龙奔腾,不时飞驰而过。东有京福高速公路,汽车川流不息,让人目不暇接。
神州可望,满眼风光。英雄有幸,山河有幸。
突围·微山湖
【本报特讯】敌人企图割断我鲁南与鲁西南之交通,蚕食分割我根据地,于四月下旬抽调鲁南津浦线各据点之敌,共三千余人,附大炮九余门,由□□力师长亲自率领,奔袭我驻微山湖一带之××队××大队等部,当将我军重重包围,我军虽仅五六百人,在敌密集炮火下发扬我八路军英勇顽强之作风,坚持抵抗,与敌奋勇搏斗血战历七小时之久,毙敌三百余人,终以众寡悬殊不得不机动分路退出,是役我军除最后突围之一个班壮烈牺牲外,其余全无损失。我××队从湖上安然退出复以游击战术迷惑敌人,使敌寇水上部队自相残杀达几小时,伤亡颇巨,微山湖水皆染映血色。
——《大众日报》1942年6月28日二版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让微山湖家喻户晓。
微山岛位于微山湖心,犹如伏在湖中的一匹大骆驼。
津浦铁路沿线一片坦途,无险可守。附近的微山湖水产丰富,渔业发达,硕大的微山岛,自然成了抗日武装的“天选之地”。
即便是现在,一般只有天气适宜时,外地人才能乘船登岛。
走到杨村码头,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着“杨村战斗纪念地”。盛夏的阳光打在上面,读起来有些刺眼。
没错,就是这里。“血战微山岛”战役的首战之地和主战场,正是杨村。看着码头和古战壕,耳畔仿佛响起连天炮火声。
“我们村还有‘抗日神器’呢,在红色展览馆里。”微山县微山岛镇杨村党支部书记殷昭祥的话,把大家的思绪勾了回来。
“这就是‘抗日神器’?”跟着他走进杨村红色展览馆内,第一眼看到鸭枪,让人着实摸不着头脑。
鸭枪,微山湖渔民世代用来捕野鸭的工具。长长的,扁扁的,在芦苇荡掩映下,就连机敏的野鸭也很难察觉。
“别瞧不起它,日军当年提起它来,可是闻风丧胆。”殷昭祥解释说,鸭枪的子弹只有豆粒大小,枪膛填满能容下近千发。只要一开枪,敌人就从“活靶子”变成了“肉筛子”,一人身上可中五六百发子弹。
“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很多日军往往死在剥离子弹的手术中。后来,日方军医干脆声明,被鸭枪击中的就地枪决即可,免得手术时再多受一茬罪,还救不活。”
殷昭祥也是红色后代。其父亲殷延忠是微山岛上第一个党小组组长。抗战时期,父亲以货郎挑夫的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微山岛镇第一任党委书记,带领群众开发建设新湖区。
看着陈列馆墙上父亲的黑白照片,殷昭祥思绪万千。“我就一个念头:不能丢父亲的脸,不能让先烈们的血白流,得让杨村人过上好日子。”
和平年代的杨村,一度因没有产业支撑而掉了队,成为全县的“后进村”。在殷昭祥带领下,村里抓住创建5A级景区的机遇,开展轰轰烈烈的村容村貌治理。
生活好起来,更不能忘本。
红色展览馆、村史馆、红色广场和旅游码头相继建成,杨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2021年6月,杨村党支部被评为“山东先进基层党组织”。
奇迹·沙沟
【新华社山东分社鲁南十日电】津浦前线记者报道(迟到)策应陈大庆向我进攻之临城日军“铁道队”千余人沿津浦线向我沙沟韩庄解放区进犯,我即施行包围,并以政治攻势劝告日军,勿作无谓牺牲,勿为国民党反动派之炮灰。该敌在我强大军事压力下,被迫于十二月一日二日放下武器,我缴获大炮一门,步枪千余支,辎重机枪及弹药甚多,放下武器之日军均要求和平回国,对国民党反动派利用日军作战,一致表示反对与愤慨云。
——《大众日报》1945年12月13日一版
从沙沟火车站出来,七拐八弯,来到一片老房子前。
每次到这儿,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文史研究者杨家昶都试图找些新的蛛丝马迹。
“这些房子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前边是厅,后边是厨房。有专家来看过,认为属于日式建筑风格,可能曾是日军的小兵营房。”
沿着土路,踩着低矮的野草前行,终于见到了沙沟受降地遗址。
目之所及,是一片缓坡。从外表看,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荒野。或许当年更开阔些,因为眼前的绿化树并不粗大,应该年头不久。
“此地东高西低,方便队员安保。背靠微山湖,万一发生意外,进可攻,退可守。”杨家昶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3天后,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却给日军下令,只能向国民党军队投降,对其他武装,则应坚决拒绝,必要时“毫不踌躇地行使自卫的武力”。
驻临城的日军,就这样无赖地拖到了11月。一天晚上,龟缩在城里的1000多名日军,居然乘坐一列14节车厢的铁甲列车偷偷溜出城,企图往南逃窜。
铁道游击队得到情报后,队员们果断将沙沟站南韩庄段的铁路炸毁,切断了日军的去路,同时,将临城站南的铁路破坏。日军进退两难,只好停在了沙沟站,被团团包围。
几经谈判,日军最终放弃幻想,12月1日下午4点向铁道游击队投降。
当年的《大众日报》是12月10日收到的消息,13日刊发出来。为了突出其重要性,稿件里专门注明“迟到”二字。
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沙沟受降的意义更加重要。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中唯一接受日军正式投降的、八路军领导下的地方武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册上,注定是光辉的一页。
这片遗址人迹罕至,鸟飞蝉鸣听得异常清楚。就在此时,刺耳的刹车制动声传来,车轮的咣当咣当声渐缓,一列货运列车徐徐停靠在了沙沟站台上。
这种感觉很奇妙。或许,滚滚前进的时代车轮,也愿为铁道英雄驻足致敬吧。
定格·纪念碑
在这次会餐的筵席上,为了悼念死者,他们有两个提议:一个是在革命胜利后建议领导在微山湖立个纪念碑;再一个就是希望我把他们的斗争事迹写成一本书留下来。对于这后一个建议,也就是他们所给予我的光荣的委托,我当时是答应下来了。因此,我写这本书,一方面是出自我个人对他们的敬爱,同时,由于他们的委托,也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了。
——《大众日报》1955年10月19日副刊
历史是奔涌的长河,精神的力量从未褪色。可以告慰铁道游击队英雄的是,他们当年的两个心愿,都已经实现。
“写成一本书”,刘知侠做到了。
1954年1月,刘知侠的小说《铁道游击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并迅速在社会各界形成了“读铁道、忆抗战”的热潮,该书先后被译成英、俄、法、德等文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经典。由此衍生出来的连环画、电影、电视剧更是不计其数。
刘知侠的《我怎样写“铁道游击队”的》,在小说出版次年发表在了《大众日报》上,这篇“创作谈”详细介绍了作家的心路历程。这并非偶然。早在20世纪40年代,刘知侠就开始在《大众日报》发文章,是这份报纸的老通讯员、老战友。
“立个纪念碑”,家乡父老做到了。
在微山岛,是一座帆船造型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纪念碑高37.77米,意为全面抗战烽火燃起于1937年7月7日。船上有三尊游击队员铜铸雕像,独立船首眺望微山湖的是刘洪,目光炯炯双手紧握钢枪者为鲁汉,弹奏着土琵琶歌唱的是小坡。碑体和塑像人物,艺术地再现了铁道游击队指战员战斗凯旋后的场景。
在薛城临山,是一座笔直冲天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纪念碑高33米,于1995年8月15日建成。战士持枪冲杀的铸铜人物塑像,矗立于纪念碑顶端。碑侧是自上而下贯穿整个碑体的50根枕木造型浮雕,象征当时抗战胜利50周年。
从百里铁道到万里海疆,纵使身份转换、战场迁移,铁道游击队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的底色,从未改变。写不尽的铁道游击队,总在一些特殊节点给人以深刻启迪。
(记者 高广超 李钦鑫 石少汛 王培珂 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