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区6个片区强村公司覆盖41个村,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6.7万元

“泰山模式”强村有道

2025-06-27 作者: 王洪涛 曹儒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曹儒峰

  近年来,泰安市泰山区聚焦部分农村产业发展规模小、区域性问题化解难、统筹发展不顺畅等问题,探索“跨村联建”发展模式,整合资源、创新路径,探索出了党组织引领“股份经济合作社+强村公司”的“泰山模式”。
  全区共成立片区强村公司6个,覆盖行政村41个,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6.7万元,推动实现村庄片连片、产业链连链、群众心连心。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邱家店镇“望山泮水·文旅田园”片区北仰泰山,南望徂徕,石汶河、瀛汶河、牟汶河在此交汇,片区9个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旅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邱家店镇党委以沿河路为主线,指导各村清除沿路观景障碍、清理垃圾,抓好沿河环境整治。同时对沿河村庄环境连片改造提升,实施“道路硬化、空地绿化、村庄亮化”三大工程,达到“沿河处处是风景”的效果。
  环境变好了,文化设施必不可少。“公园在建设之初,缺少资金,但全村党员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铺路缺少鹅卵石,村民就一家一户地自发提供;一些网红布景价格贵,村中的能工巧匠就主动来到现场制作,一点一点地建成了现在的汶水河畔公园。”刘家疃村党支部书记孙启芳说。
  在看到刘家疃村的建设成果后,片区内的埠阳庄村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修复张公渡,建成了民俗文化公园;中郭庄村利用闲置宅基地恢复供销社原貌,种植五谷杂粮,建设农耕广场……这些生态良好、特色各异的乡村公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各村开展研学和乡村旅游,由于定价不一、内容同质化,产业发展始终不温不火。面对这些问题,邱家店镇跳出“就村抓村”的局限,成立“望山泮水·文旅田园”片区党委,以片区思维推动产业跨村联建联营,组织各村联合成立强村公司——泰安邱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按照“一核多点、串珠成链”的思路,片区党委依托强村公司将乡愁体验王林坡、汶水田园刘家疃等9个村串联起来,策划“研读汶河文化”“体验多彩民俗”等7条不同主题、时长的研学旅行线路,推动文旅、研学从单打独斗向联合作战转变。去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中小学生7000余人次、企业团建活动100余场次,实现营业收入200余万元,带动各村村均增收8万元。
激活产业发展“芯”希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芯片”。
  彭杰原本是一名在外创业的大学生,强村公司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将其引回,在他的指导下,打造了占地21亩的泰山民俗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开发非遗、民俗文化等各类研学实践课程15种。
  强村公司建立乡村CEO体悟实训基地,在职业经理人的带动下,开设“汶水河畔研学大讲堂”,培养了视觉传达、文创产品策划运营等乡村专业人才35名,村民个个争当讲解员、人人争做剪辑师,直播、讲解、剪辑迅速成为“新农活”,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出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叶子琦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望山泮水·文旅田园”片区的宣传视频后前来打卡赏景,美丽的邂逅,朴素的乡情,让他选择留在这里,应聘成为一名“乡村规划师”。
  入职后,他投身于王林坡村“泰山炊烟巷”民俗体验区建设。“吸引我来这里的是美景,留下我的是氛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干事创业的热情,也聚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返乡朋友,我坚信在农村也能创造别样的生活。”叶子琦说。
打造乡村振兴“共富坊”
  “望山泮水·文旅田园”片区名景、名人、名迹云集,有数千亩广袤的农田,丹参、黄芪、猕猴桃等各类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一栋栋民房整洁有序,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让人流连忘返。
  在强村公司加持下,片区唤醒沉睡资源,发掘木版年画、玻璃画等非遗资源,因地制宜研发具有汶水印象、汶水味道、汶水溯源的特色产品,开办共富工坊、精耕网红点位、做优特色载体,以研学文旅带动、多元叠加促进乡村产业齐头并进。同时,周边村民能够售卖土特产等农副产品以及手工艺品,开办特色民宿、农家乐,延伸研学文旅链条,实现收入持续增长。
  “研学旅行带动了糕点制作、茶叶加工、果蔬采摘等产业的发展,现在片区内有茶厂1处、手工面点作坊2个、采摘基地8个,均成为游客前来观赏的网红打卡地、学生品读农村生活的沉浸式体验地,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乡村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片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宪文表示。
  □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曹儒峰

  近年来,泰安市泰山区聚焦部分农村产业发展规模小、区域性问题化解难、统筹发展不顺畅等问题,探索“跨村联建”发展模式,整合资源、创新路径,探索出了党组织引领“股份经济合作社+强村公司”的“泰山模式”。
  全区共成立片区强村公司6个,覆盖行政村41个,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6.7万元,推动实现村庄片连片、产业链连链、群众心连心。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邱家店镇“望山泮水·文旅田园”片区北仰泰山,南望徂徕,石汶河、瀛汶河、牟汶河在此交汇,片区9个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旅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邱家店镇党委以沿河路为主线,指导各村清除沿路观景障碍、清理垃圾,抓好沿河环境整治。同时对沿河村庄环境连片改造提升,实施“道路硬化、空地绿化、村庄亮化”三大工程,达到“沿河处处是风景”的效果。
  环境变好了,文化设施必不可少。“公园在建设之初,缺少资金,但全村党员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铺路缺少鹅卵石,村民就一家一户地自发提供;一些网红布景价格贵,村中的能工巧匠就主动来到现场制作,一点一点地建成了现在的汶水河畔公园。”刘家疃村党支部书记孙启芳说。
  在看到刘家疃村的建设成果后,片区内的埠阳庄村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修复张公渡,建成了民俗文化公园;中郭庄村利用闲置宅基地恢复供销社原貌,种植五谷杂粮,建设农耕广场……这些生态良好、特色各异的乡村公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各村开展研学和乡村旅游,由于定价不一、内容同质化,产业发展始终不温不火。面对这些问题,邱家店镇跳出“就村抓村”的局限,成立“望山泮水·文旅田园”片区党委,以片区思维推动产业跨村联建联营,组织各村联合成立强村公司——泰安邱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按照“一核多点、串珠成链”的思路,片区党委依托强村公司将乡愁体验王林坡、汶水田园刘家疃等9个村串联起来,策划“研读汶河文化”“体验多彩民俗”等7条不同主题、时长的研学旅行线路,推动文旅、研学从单打独斗向联合作战转变。去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中小学生7000余人次、企业团建活动100余场次,实现营业收入200余万元,带动各村村均增收8万元。
激活产业发展“芯”希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芯片”。
  彭杰原本是一名在外创业的大学生,强村公司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将其引回,在他的指导下,打造了占地21亩的泰山民俗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开发非遗、民俗文化等各类研学实践课程15种。
  强村公司建立乡村CEO体悟实训基地,在职业经理人的带动下,开设“汶水河畔研学大讲堂”,培养了视觉传达、文创产品策划运营等乡村专业人才35名,村民个个争当讲解员、人人争做剪辑师,直播、讲解、剪辑迅速成为“新农活”,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出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叶子琦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望山泮水·文旅田园”片区的宣传视频后前来打卡赏景,美丽的邂逅,朴素的乡情,让他选择留在这里,应聘成为一名“乡村规划师”。
  入职后,他投身于王林坡村“泰山炊烟巷”民俗体验区建设。“吸引我来这里的是美景,留下我的是氛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干事创业的热情,也聚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返乡朋友,我坚信在农村也能创造别样的生活。”叶子琦说。
打造乡村振兴“共富坊”
  “望山泮水·文旅田园”片区名景、名人、名迹云集,有数千亩广袤的农田,丹参、黄芪、猕猴桃等各类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一栋栋民房整洁有序,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让人流连忘返。
  在强村公司加持下,片区唤醒沉睡资源,发掘木版年画、玻璃画等非遗资源,因地制宜研发具有汶水印象、汶水味道、汶水溯源的特色产品,开办共富工坊、精耕网红点位、做优特色载体,以研学文旅带动、多元叠加促进乡村产业齐头并进。同时,周边村民能够售卖土特产等农副产品以及手工艺品,开办特色民宿、农家乐,延伸研学文旅链条,实现收入持续增长。
  “研学旅行带动了糕点制作、茶叶加工、果蔬采摘等产业的发展,现在片区内有茶厂1处、手工面点作坊2个、采摘基地8个,均成为游客前来观赏的网红打卡地、学生品读农村生活的沉浸式体验地,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乡村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片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宪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