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自然》杂志总编辑:这无疑证明了中国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系统性投入
2025-06-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在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为世界科研的重要引擎。最新发布的自然指数2025科研领导者榜单显示,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并仍在迅速扩大领先优势。
“十四五”期间,从科研能力的总体跃升,到基础与前沿领域的突破,再到以合作促共赢的全球担当,中国正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创新中国”形象,借科技创新搭建桥梁,推动全球共赢与进步。
“中国在全球科研领域日益成熟且具有影响力的贡献,不仅在自然指数上,也在全球主要科研产出排名和评估中得到了体现。”《自然》杂志总编辑玛格达莱娜·斯基珀近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无疑证明了中国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系统性投入,以及对国际合作重要性的高度重视。”
份额是自然指数显示作者对高质量科研所作贡献的关键指标。从自然指数科研领导者榜单的份额看,2015年中国远低于美国,约为其三分之一。而2024年,中国的份额达到32122,远超位列第二名的美国(份额为22083)。
除自然指数外,全球多个权威机构均不约而同关注到了中国科研的迅猛发展。早在2022年,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就发布报告说,中国在一项旨在评估高质量科学成果的关键指标上超过了美国:即对排名前1%的高被引论文的贡献。
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全球科研格局转变的标志。数据显示,中国科研能力增长迅猛,成为亚洲科研实力整体崛起的引擎。与此同时,包括美国、德国、法国在内的西方传统科技强国的份额都有所下降。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建立了世界一流的科学体系,这真是令人惊叹”,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科学政策与创新研究人员卡罗琳·瓦格纳指出。
中国科研的崛起,离不开一批世界级科研机构的支撑。根据早年的自然指数榜单,中国科学院是2015年唯一进入全球十强科研机构的中国机构。2024年,全球机构十强中,除了哈佛大学(第2)和德国马普协会(第9)外,其余8家都是中国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多年高居榜首。
自然指数在相关介绍中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人工智能、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均取得突出成就。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以及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产出全球领先。
中国科研崛起并非“独行”,而是以开放姿态推动区域乃至全球合作。“事实上,中国在科研领域秉持的开放合作态度,已经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英国伦敦发展促进署首席执行官劳拉·西特伦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的科研开放战略还体现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无论是非洲基础设施项目、亚洲空间探索,还是与中亚国家的深度合作,中国都在以科技合作为纽带,助力全球创新。
(新华社伦敦6月25日电)
“十四五”期间,从科研能力的总体跃升,到基础与前沿领域的突破,再到以合作促共赢的全球担当,中国正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创新中国”形象,借科技创新搭建桥梁,推动全球共赢与进步。
“中国在全球科研领域日益成熟且具有影响力的贡献,不仅在自然指数上,也在全球主要科研产出排名和评估中得到了体现。”《自然》杂志总编辑玛格达莱娜·斯基珀近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无疑证明了中国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系统性投入,以及对国际合作重要性的高度重视。”
份额是自然指数显示作者对高质量科研所作贡献的关键指标。从自然指数科研领导者榜单的份额看,2015年中国远低于美国,约为其三分之一。而2024年,中国的份额达到32122,远超位列第二名的美国(份额为22083)。
除自然指数外,全球多个权威机构均不约而同关注到了中国科研的迅猛发展。早在2022年,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就发布报告说,中国在一项旨在评估高质量科学成果的关键指标上超过了美国:即对排名前1%的高被引论文的贡献。
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全球科研格局转变的标志。数据显示,中国科研能力增长迅猛,成为亚洲科研实力整体崛起的引擎。与此同时,包括美国、德国、法国在内的西方传统科技强国的份额都有所下降。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建立了世界一流的科学体系,这真是令人惊叹”,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科学政策与创新研究人员卡罗琳·瓦格纳指出。
中国科研的崛起,离不开一批世界级科研机构的支撑。根据早年的自然指数榜单,中国科学院是2015年唯一进入全球十强科研机构的中国机构。2024年,全球机构十强中,除了哈佛大学(第2)和德国马普协会(第9)外,其余8家都是中国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多年高居榜首。
自然指数在相关介绍中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人工智能、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均取得突出成就。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以及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产出全球领先。
中国科研崛起并非“独行”,而是以开放姿态推动区域乃至全球合作。“事实上,中国在科研领域秉持的开放合作态度,已经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英国伦敦发展促进署首席执行官劳拉·西特伦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的科研开放战略还体现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无论是非洲基础设施项目、亚洲空间探索,还是与中亚国家的深度合作,中国都在以科技合作为纽带,助力全球创新。
(新华社伦敦6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