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文明之笔绘发展新篇
2025-06-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评论员
仲夏时节,万物并秀。放眼齐鲁大地,随着文化强省建设深入推进,全省道德模范不断涌现,文明创建成果丰硕,精神文明建设新风沁润人心,向上向善的力量催人奋进。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代化,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深度滋养。细数近年来山东各领域发展,背后无不澎湃着一股子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沐浴文明之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越来越足,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激扬干劲闯劲,产业转型穿越阵痛期,从“制造”向“智造”“创造”加速转变。文明新风,似一支如椽巨笔,绘就一幅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精神力量,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一组组数据,见证文明硕果。不久前发布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榜单中,山东取得了不俗成绩。3人被评选为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14个城市、210个村镇、149个单位、37户家庭、42所校园新入选榜单……文明实践中,山东站在了时代前沿,展现了大省担当。
一则则故事,折射文明风采。姜昭鹏为救同学致缺考,教育部门按规定安排补考,具象化的教育意义清晰可见;淄博八大局市场因足斤足两火速出圈,迎来一拨拨游客,诚信的商业价值得以彰显……鲜活的故事里,是看得见的文明哲理,是鲜明的价值引领。
一次次关怀,映照文明风尚。饭馆自发为困难者提供“爱心餐”,商家主动为环卫工、快递小哥提供休憩场所,政府机关敞开大院让群众停车、晒粮……齐鲁儿女的温情善举,进一步凸显文明新追求,塑造文明新风尚。
一项项举措,传递文明理念。打造“‘理’应讲起来”宣讲品牌、创办学术理论期刊《泰山学刊》、实施“山东文脉”工程……一系列创新举措注重化人育人,突出为民惠民,推动文化文明贯通融通。
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如何以高质量发展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社会舆论复杂多变,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唯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工作思路,改进方法路径,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让精神文明建设展现无限生机、发挥更大力量。
精神文明建设,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引领是第一步。扎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持续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不断深化理论学习、研究阐释、宣传普及,努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让现代文明理念在齐鲁大地深深扎根。
文化的根基在基层、在群众。社会文明的“大气候”,由个体文明的“小气场”汇聚而成。当前,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覆盖面、实效性和便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文明素养,培育文明新风,要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今天的齐鲁大地,文化和文明之光交相辉映,自信和自强的底色更加厚重。厚植精神土壤,培育文明新风尚,山东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与物质文明建设同频共振、协同共进,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仲夏时节,万物并秀。放眼齐鲁大地,随着文化强省建设深入推进,全省道德模范不断涌现,文明创建成果丰硕,精神文明建设新风沁润人心,向上向善的力量催人奋进。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代化,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深度滋养。细数近年来山东各领域发展,背后无不澎湃着一股子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沐浴文明之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越来越足,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激扬干劲闯劲,产业转型穿越阵痛期,从“制造”向“智造”“创造”加速转变。文明新风,似一支如椽巨笔,绘就一幅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精神力量,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一组组数据,见证文明硕果。不久前发布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榜单中,山东取得了不俗成绩。3人被评选为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14个城市、210个村镇、149个单位、37户家庭、42所校园新入选榜单……文明实践中,山东站在了时代前沿,展现了大省担当。
一则则故事,折射文明风采。姜昭鹏为救同学致缺考,教育部门按规定安排补考,具象化的教育意义清晰可见;淄博八大局市场因足斤足两火速出圈,迎来一拨拨游客,诚信的商业价值得以彰显……鲜活的故事里,是看得见的文明哲理,是鲜明的价值引领。
一次次关怀,映照文明风尚。饭馆自发为困难者提供“爱心餐”,商家主动为环卫工、快递小哥提供休憩场所,政府机关敞开大院让群众停车、晒粮……齐鲁儿女的温情善举,进一步凸显文明新追求,塑造文明新风尚。
一项项举措,传递文明理念。打造“‘理’应讲起来”宣讲品牌、创办学术理论期刊《泰山学刊》、实施“山东文脉”工程……一系列创新举措注重化人育人,突出为民惠民,推动文化文明贯通融通。
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如何以高质量发展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社会舆论复杂多变,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唯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工作思路,改进方法路径,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让精神文明建设展现无限生机、发挥更大力量。
精神文明建设,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引领是第一步。扎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持续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不断深化理论学习、研究阐释、宣传普及,努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让现代文明理念在齐鲁大地深深扎根。
文化的根基在基层、在群众。社会文明的“大气候”,由个体文明的“小气场”汇聚而成。当前,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覆盖面、实效性和便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文明素养,培育文明新风,要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今天的齐鲁大地,文化和文明之光交相辉映,自信和自强的底色更加厚重。厚植精神土壤,培育文明新风尚,山东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与物质文明建设同频共振、协同共进,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