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议题设置实现国际话语权突围
弥补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2025-06-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童建安 李萌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分对“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出部署,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更有效力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更有效力地向世界宣介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给世界带来的发展机遇,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提出具体要求。
场域理论是布迪厄整体理论的核心概念,单个行为体在社会化互动过程中,其权力始终受到所处场域的制约与影响。国际传播中存在着为争夺话语权展开斗争的领域。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出发,通过惯习重塑和场域建构等,能够更加深入地洞察国际传播中的权力关系和动态博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惯习与场域既相互约束,也相互建构。场域通过其规则和结构形塑了惯习,而惯习又通过行为体的实践赋予场域意义并推动其动态变化。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国际传播场域中各国的质疑和冲突持续存在,形成了泾渭分明的舆论场划界。各种观念、立场正面交锋,它们在话语范式、议题设置、公共语境中或认同、或对立,都有可能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产生威胁,亟须重塑惯习以破解其中的难题。
打破西方范式,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当前国际体系中存在的单边主义霸权话语是影响国际话语权发展和演变的主要因素。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前提是要打破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首的、占据国际主导地位的“元话语”“元叙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阐释、提炼话语资源,注重从大历史逻辑、文明发展逻辑、大国责任逻辑出发对叙事体系进行系统构建与创新。
强化议题设置,扩大国际话语影响。议题设置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话语影响力的核心因素,中国要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提出具有全球意义的新议题,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合作、开放、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的话语体系,实现对西方设置的虚假议题的消解。只有破除“后来者”只能被动接受的现状,不断扩大我国的话语影响力,才能不断破解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缩小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弥补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重构公共语境,改变国际话语转向。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向全球推广其发展模式和思想价值体系,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公共语境。通过简单复制、机械搬运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以实现自身繁荣与强盛的做法并不可取,这是由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的差异所决定的。任何话语意义的产生都依赖于特定语境,重构公共语境是塑造话语惯习的关键,而其他国家在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时也会迎合公共语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能够持续影响其他国家乃至国际传播场域的话语观念。
国际传播场域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结构,更是一个充满斗争的领域。各国为了获得优势地位和占有稀缺资源,在场域中展开竞争与博弈,既包括对资本与资源的争夺,也包括对制定场域规则和掌控话语主导权的争夺。因此,场域规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和博弈所塑造。西方的价值体系和制度理念已经深植于现有的场域规则,中国在文化态度、传播方式、网络治理方面提出的“中国方案”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
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当前“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死灰复燃、沉渣泛起,加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虽然植根于各国土壤的文明之间存在差异,但并非“唯我独尊”,而是多样共存。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才能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只有秉持平等与尊重,摒弃傲慢与偏见,深化对自身文明与“他者”文明差异性的理解,才能有效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促进形成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局面,进而建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国际传播场域。
形成复调传播格局,加强国际舆论引导。在国际舞台上,受西方中心主义的持续影响,中国的“他者化”身份定位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长期遭到众多谎言叙事的“污名化”和“妖魔化”。中国要坚持“有礼”“有据”“有节”的原则,采用复调传播方式,打出国际传播“组合拳”。通过运用形象生动、易于感知、引起共鸣的语言表达方式,更有效地吸引受众,用“金句”“亮点”潜移默化地传达中国官方立场,同时借助媒体、学者、智库以及民间力量共同发声,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格局,以此加强对国际舆论的引导。
推动互联网治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主要的舆论宣传场域,是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面向,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际传播格局,也改变了国际传播场域的规则和权力结构。一方面,互联网传播正在改变甚至解构传统的传播媒介;另一方面,已形成的场域规则也在拉扯与抗衡互联网“现实空间”背后的权力机制。当前,全球互联网资源分配不均、网络空间“巴尔干化”、数字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严峻。按照怎样的方式将互联互通的世界组织起来,这是当下世界面临的治理难题,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深化全球数字合作、构建普惠繁荣的网络空间、凝聚全球治理共识,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
中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经济大国”,但尚未成为“话语权大国”,要不断将物质实力转化为话语资本,用中国叙事打破既有话语惯习,以平等互惠变革场域规则来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传播影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作者单位:山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分对“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出部署,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更有效力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更有效力地向世界宣介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给世界带来的发展机遇,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提出具体要求。
场域理论是布迪厄整体理论的核心概念,单个行为体在社会化互动过程中,其权力始终受到所处场域的制约与影响。国际传播中存在着为争夺话语权展开斗争的领域。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出发,通过惯习重塑和场域建构等,能够更加深入地洞察国际传播中的权力关系和动态博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惯习与场域既相互约束,也相互建构。场域通过其规则和结构形塑了惯习,而惯习又通过行为体的实践赋予场域意义并推动其动态变化。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国际传播场域中各国的质疑和冲突持续存在,形成了泾渭分明的舆论场划界。各种观念、立场正面交锋,它们在话语范式、议题设置、公共语境中或认同、或对立,都有可能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产生威胁,亟须重塑惯习以破解其中的难题。
打破西方范式,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当前国际体系中存在的单边主义霸权话语是影响国际话语权发展和演变的主要因素。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前提是要打破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首的、占据国际主导地位的“元话语”“元叙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阐释、提炼话语资源,注重从大历史逻辑、文明发展逻辑、大国责任逻辑出发对叙事体系进行系统构建与创新。
强化议题设置,扩大国际话语影响。议题设置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话语影响力的核心因素,中国要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提出具有全球意义的新议题,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合作、开放、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的话语体系,实现对西方设置的虚假议题的消解。只有破除“后来者”只能被动接受的现状,不断扩大我国的话语影响力,才能不断破解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缩小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弥补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重构公共语境,改变国际话语转向。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向全球推广其发展模式和思想价值体系,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公共语境。通过简单复制、机械搬运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以实现自身繁荣与强盛的做法并不可取,这是由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的差异所决定的。任何话语意义的产生都依赖于特定语境,重构公共语境是塑造话语惯习的关键,而其他国家在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时也会迎合公共语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能够持续影响其他国家乃至国际传播场域的话语观念。
国际传播场域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结构,更是一个充满斗争的领域。各国为了获得优势地位和占有稀缺资源,在场域中展开竞争与博弈,既包括对资本与资源的争夺,也包括对制定场域规则和掌控话语主导权的争夺。因此,场域规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和博弈所塑造。西方的价值体系和制度理念已经深植于现有的场域规则,中国在文化态度、传播方式、网络治理方面提出的“中国方案”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
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当前“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死灰复燃、沉渣泛起,加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虽然植根于各国土壤的文明之间存在差异,但并非“唯我独尊”,而是多样共存。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才能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只有秉持平等与尊重,摒弃傲慢与偏见,深化对自身文明与“他者”文明差异性的理解,才能有效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促进形成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局面,进而建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国际传播场域。
形成复调传播格局,加强国际舆论引导。在国际舞台上,受西方中心主义的持续影响,中国的“他者化”身份定位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长期遭到众多谎言叙事的“污名化”和“妖魔化”。中国要坚持“有礼”“有据”“有节”的原则,采用复调传播方式,打出国际传播“组合拳”。通过运用形象生动、易于感知、引起共鸣的语言表达方式,更有效地吸引受众,用“金句”“亮点”潜移默化地传达中国官方立场,同时借助媒体、学者、智库以及民间力量共同发声,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格局,以此加强对国际舆论的引导。
推动互联网治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主要的舆论宣传场域,是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面向,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际传播格局,也改变了国际传播场域的规则和权力结构。一方面,互联网传播正在改变甚至解构传统的传播媒介;另一方面,已形成的场域规则也在拉扯与抗衡互联网“现实空间”背后的权力机制。当前,全球互联网资源分配不均、网络空间“巴尔干化”、数字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严峻。按照怎样的方式将互联互通的世界组织起来,这是当下世界面临的治理难题,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深化全球数字合作、构建普惠繁荣的网络空间、凝聚全球治理共识,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
中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经济大国”,但尚未成为“话语权大国”,要不断将物质实力转化为话语资本,用中国叙事打破既有话语惯习,以平等互惠变革场域规则来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传播影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作者单位:山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