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民政社会事务工作培训班上推广

擦亮精康融合“无忧无棣”品牌

2025-06-20 作者: 程芃芃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杨景成 袁振宇

  日前,全省民政社会事务工作培训班举行,无棣县构建全链条精康融合“无忧无棣”品牌经验在全省推广。
  近年来,无棣县以“精康融合行动”着力构建“组织链、服务链、社会链、监管链”全链条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运行模式,倾力打造精康融合“无忧无棣”品牌。
  健全组织链,构建“集政策+集资金+集场所”的保障体系。成立工作专班,整合民政、政法、发改、财政、医保、卫健、残联等12个部门政策,为精障人员提供全生命周期关怀帮助。充分整合各类社会保障资金,每年列支750余万元用于精神障碍人员的救助康复,构建起“政府预算资金为主体、福彩公益资金为辅助、慈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保障机制。将3处镇街敬老院改造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中心暨“无忧之家”,并在全县设立多个康复服务站点,探索打造“3+N”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形成了全域覆盖的康复网。
  延伸服务链,完善“全职业+全类别+全周期”的供给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组建由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护士、社工等116人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对精障人员全部建档立卡,纳入信息管理平台,镇街、服务机构、村居、监护人签署“四方”协议,精准实施服务保障。探索实施康复训练、思想教育、托养照护、技能培训、融入社会于一体的“康教技融”服务模式。目前,全县1653名精障人员全部获得康复服务,先后有287名精障人员通过社区康复,病情得到控制,恢复自理并实现自立,成功融入社会,未发生一起精障人员肇事肇祸事件。
  拓宽社会链,打造“强就业+强志愿+强慈善”融入体系。健全完善精障人员就业帮扶机制,组织开展“一技之长”主题培训活动,涵盖直播带货、特色工艺品加工等各类辅助性就业培训,通过企事业单位增设就业岗位、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多渠道解决精障人员就业安置问题。2022年以来,组织培训1570人次,286名精障人员实现辅助型就业,月均增收300—1000元。由社会爱心人士自主创办“爱心学校”,不断增强未成年精障人员自理、自立能力。
  强化监管链,建立“有平台、有随访、有专线”的运作体系。投资74万元,建成精障人员康复服务网络监管系统,实现服务对象“指尖求助”、服务机构“线上调度”、服务人员“掌上汇报”、民政部门“网上监管”,推动康复需求、日常监护、随访监测、救治保障、统计结算无缝衔接。开通“8912349”求助投诉专线,24小时值班、专人受理。投入100余万元,为1653名精障人员免费配备物联网手机,实现“一键求助、一键投诉”,对走失和其他意外情况,随时预警,快速反应。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杨景成 袁振宇

  日前,全省民政社会事务工作培训班举行,无棣县构建全链条精康融合“无忧无棣”品牌经验在全省推广。
  近年来,无棣县以“精康融合行动”着力构建“组织链、服务链、社会链、监管链”全链条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运行模式,倾力打造精康融合“无忧无棣”品牌。
  健全组织链,构建“集政策+集资金+集场所”的保障体系。成立工作专班,整合民政、政法、发改、财政、医保、卫健、残联等12个部门政策,为精障人员提供全生命周期关怀帮助。充分整合各类社会保障资金,每年列支750余万元用于精神障碍人员的救助康复,构建起“政府预算资金为主体、福彩公益资金为辅助、慈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保障机制。将3处镇街敬老院改造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中心暨“无忧之家”,并在全县设立多个康复服务站点,探索打造“3+N”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形成了全域覆盖的康复网。
  延伸服务链,完善“全职业+全类别+全周期”的供给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组建由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护士、社工等116人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对精障人员全部建档立卡,纳入信息管理平台,镇街、服务机构、村居、监护人签署“四方”协议,精准实施服务保障。探索实施康复训练、思想教育、托养照护、技能培训、融入社会于一体的“康教技融”服务模式。目前,全县1653名精障人员全部获得康复服务,先后有287名精障人员通过社区康复,病情得到控制,恢复自理并实现自立,成功融入社会,未发生一起精障人员肇事肇祸事件。
  拓宽社会链,打造“强就业+强志愿+强慈善”融入体系。健全完善精障人员就业帮扶机制,组织开展“一技之长”主题培训活动,涵盖直播带货、特色工艺品加工等各类辅助性就业培训,通过企事业单位增设就业岗位、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多渠道解决精障人员就业安置问题。2022年以来,组织培训1570人次,286名精障人员实现辅助型就业,月均增收300—1000元。由社会爱心人士自主创办“爱心学校”,不断增强未成年精障人员自理、自立能力。
  强化监管链,建立“有平台、有随访、有专线”的运作体系。投资74万元,建成精障人员康复服务网络监管系统,实现服务对象“指尖求助”、服务机构“线上调度”、服务人员“掌上汇报”、民政部门“网上监管”,推动康复需求、日常监护、随访监测、救治保障、统计结算无缝衔接。开通“8912349”求助投诉专线,24小时值班、专人受理。投入100余万元,为1653名精障人员免费配备物联网手机,实现“一键求助、一键投诉”,对走失和其他意外情况,随时预警,快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