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成势,院士博士会集东营

16个国家级科创平台撬动产业创新升级

2025-06-19 作者: 杨珂 李明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杨珂 李明
  通讯员 谭芳 郭峰 报道
  本报东营讯 6月17日,位于广饶县的山东聚东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内,技术人员正在利用行星搅拌机对电池仓专用防火涂料进行搅拌实验,不断改进产品性能。作为公司自主研发的战略性新产品,电池仓专用防火涂料具有出色的防火、隔热、绝缘等性能,有效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的风险。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日益普及,电池安全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公司研发出了电池仓专用的防火涂料,既具备防火隔热的功能,又增强了电池仓的抗撞击强度,更具有耐压、绝缘、热传递功能,使电池安全防护有了一个质的提升。”公司技术总监魏志华介绍,目前,该企业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进行全方面技术合作的同时,也在新能源储能领域积极拓展,打造新能源电池的全方位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山东聚东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水性涂料和特种涂料的生产、研发以及钢结构防腐、防火涂装一体化发展,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创建了山东省唯一的水性环保特种涂料工程技术中心、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水性化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目前拥有30余项国家专利。其研发的防火涂料产品打破了国外涂料巨头的技术壁垒,产品及技术可替代进口。在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上,该企业又成功入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新型研发机构如今已成为东营市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催化剂”。以新型研发机构为突破口,东营市推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赋予学术带头人在选人用人、技术路线、经费使用等方面充分自主权。全市建成新型研发机构26个(省级16个),落地中科系机构4家,集聚研发人才1040人,承担省级及以上项目13个,突破关键技术20余项,打通产学研融合“最后一公里”,推动技术成果加速产业化。
  “公司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一平台,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助力水性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及医用新材料的研究,快速解决新能源电池仓热管理、新能源储能站防火保护等关键新技术,打造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魏志华说,现在公司已经与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的科研团队洽谈海洋防腐涂料、耐高温防腐涂料的技术研发及博士后人才培养,全方位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从平台搭建到人才会聚,从技术攻关到产业应用,东营市正以科技平台为支点,撬动创新要素向重点领域加速集聚。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发挥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核心作用,先后链接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孵化链接芳烃、乙烯、丙烯、碳四上下游企业42家,集聚场地、人才、技术、资金等10余个创新创业发展要素,培育了合理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利益共享机制、产业培育机制、人才招引机制。目前,共同体已培育孵化出山东亿维新材料有限公司、捷创(东营)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乾泰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等5家科技型企业。
  东营市围绕高端石化、橡胶轮胎、新能源等优势及战略新兴领域,精准布局8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新兴产业前瞻布局。近3年来,平台累计引进包括20名院士、153名博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430余人,形成“平台引才、产业聚才”效应,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重点实验室夯实基础研究“硬核支撑”。东营市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其中,国内唯一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集聚郭旭升院士等229名人才,突破陆相页岩油理论、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科技保障;山东省CCUS重点实验室实施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获国际权威认证,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6家、省级107家、市级525家,累计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9项,一批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能。
  □记者 杨珂 李明
  通讯员 谭芳 郭峰 报道
  本报东营讯 6月17日,位于广饶县的山东聚东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内,技术人员正在利用行星搅拌机对电池仓专用防火涂料进行搅拌实验,不断改进产品性能。作为公司自主研发的战略性新产品,电池仓专用防火涂料具有出色的防火、隔热、绝缘等性能,有效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的风险。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日益普及,电池安全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公司研发出了电池仓专用的防火涂料,既具备防火隔热的功能,又增强了电池仓的抗撞击强度,更具有耐压、绝缘、热传递功能,使电池安全防护有了一个质的提升。”公司技术总监魏志华介绍,目前,该企业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进行全方面技术合作的同时,也在新能源储能领域积极拓展,打造新能源电池的全方位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山东聚东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水性涂料和特种涂料的生产、研发以及钢结构防腐、防火涂装一体化发展,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创建了山东省唯一的水性环保特种涂料工程技术中心、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水性化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目前拥有30余项国家专利。其研发的防火涂料产品打破了国外涂料巨头的技术壁垒,产品及技术可替代进口。在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上,该企业又成功入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新型研发机构如今已成为东营市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催化剂”。以新型研发机构为突破口,东营市推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赋予学术带头人在选人用人、技术路线、经费使用等方面充分自主权。全市建成新型研发机构26个(省级16个),落地中科系机构4家,集聚研发人才1040人,承担省级及以上项目13个,突破关键技术20余项,打通产学研融合“最后一公里”,推动技术成果加速产业化。
  “公司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一平台,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助力水性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及医用新材料的研究,快速解决新能源电池仓热管理、新能源储能站防火保护等关键新技术,打造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魏志华说,现在公司已经与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的科研团队洽谈海洋防腐涂料、耐高温防腐涂料的技术研发及博士后人才培养,全方位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从平台搭建到人才会聚,从技术攻关到产业应用,东营市正以科技平台为支点,撬动创新要素向重点领域加速集聚。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发挥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核心作用,先后链接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孵化链接芳烃、乙烯、丙烯、碳四上下游企业42家,集聚场地、人才、技术、资金等10余个创新创业发展要素,培育了合理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利益共享机制、产业培育机制、人才招引机制。目前,共同体已培育孵化出山东亿维新材料有限公司、捷创(东营)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乾泰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等5家科技型企业。
  东营市围绕高端石化、橡胶轮胎、新能源等优势及战略新兴领域,精准布局8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新兴产业前瞻布局。近3年来,平台累计引进包括20名院士、153名博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430余人,形成“平台引才、产业聚才”效应,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重点实验室夯实基础研究“硬核支撑”。东营市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其中,国内唯一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集聚郭旭升院士等229名人才,突破陆相页岩油理论、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科技保障;山东省CCUS重点实验室实施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获国际权威认证,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6家、省级107家、市级525家,累计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9项,一批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