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题

沂蒙精神赋能党风建设的三维向度

2025-06-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徐子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与党风建设内在贯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目标,也是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的重要体现。
理论向度
沂蒙精神与党风建设具有内在耦合性

  沂蒙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分别在精神和实践层面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一,二者具有共同的思想渊源。齐鲁文化中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以“忠”为标志的爱国情怀、以“义”为特征的做人品格,“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无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为沂蒙精神和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沂蒙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实践外化,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植于人民的政治属性和为民爱民亲民的行为导向。第二,二者共同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定位。“党群同心”精神特质是沂蒙精神的核心要义,革命根据地在政治上制定颁布《人权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经济上,采取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减轻群众生活负担;在文化上,组织开展识字班、夜校、干部训练班等,推动沂蒙人民思想解放和提高政治觉悟。无数的经验教训表明,历史上统治集团和执政党走向覆灭的根本原因就是失去民心,而执政党内部不正之风肆意发展则是丧失党心民心的根本原因。第三,二者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沂蒙精神高度凝聚着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和政治品格;党的优良作风本质上反映的是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在精神特质的外在显现。沂蒙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想信念、政治品格、价值立场和革命意志,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精神特质,党的优良作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格化力量,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显著的实践特质。
价值向度
沂蒙精神赋能党风建设具有时代必要性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沂蒙人民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精神坐标,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人民群众中获得不竭力量源泉。第一,沂蒙精神为培育新时代党员干部提供红色资源。理想如炬,信仰如钢,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关键在领导干部。党的年轻干部,没有经过残酷的革命战争洗礼,却经历着和平年代基于权力寻租的各种利益诱惑的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人生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党员干部造成思想上的困惑、精神上的冲击甚至信念上的动摇。沂蒙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持续涵养干部的为民情怀,增强共产党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第二,沂蒙精神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精神动力。沂蒙精神是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度契合,是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历史传承。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山东党政军民共同铸就了宝贵的沂蒙精神,对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保持党的生命力战斗力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纪律意识;《抗战四年山东我党工作总结与今后任务》的决议,有效克服了党内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第三,沂蒙精神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供经验借鉴。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和闪光之处,就是那种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所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党心为民,民心向党”的互通共荣和同频共振,饱含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定力量。山东根据地先后颁布《山东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人权保障条例》等政策,使沂蒙人民把党视为谋取自由幸福的“领路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与人民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实践向度
沂蒙精神赋能党风建设的实践创新性

  沂蒙精神的完善与升华之路与党风建设之路形成了有机交会,作为优秀红色文化具体样态的沂蒙精神在加强党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仅作为一种静态的红色文化存在,更作为一种动态的红色文化驱动力而发挥作用。第一,深入挖掘沂蒙红色党性教育资源,把生动鲜活的红色文化符号输入党的作风建设,强化政治引领。一是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遗址、山东省政府纪念地等。二是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对沂蒙精神内涵的创造性转化和时代性表达,使其成为奋进新征程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三是文艺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电视剧《沂蒙六姐妹》、小说《晴天》、诗歌《翻身民歌》等。各种文化载体,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沂蒙精神蕴含的党的初心使命、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生死相依,党群相融的鱼水深情。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推动红色资源与党风建设深度融合,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说服力。第二,搭建党风建设多元综合平台,实现力量互补、平台共享。一是运用AR、VR等新技术,构建沂蒙红色拟态场景平台,党员干部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沂蒙精神的理念认同和情感认同。二是利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平台,有效监督作风问题。对领导干部的资产变动、亲属经商等信息及时有效监督反馈核查,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三是建设地方特色为民服务平台。“互联网+党群互动”“红色基因+青年干部”“一线工作法”“民情日记”等新型为民服务,重塑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临沂市纪委监委的“清风亭”微信监督平台,群众扫码即可反映问题。第三,构建系统化可复制的“三结合”党风建设沂蒙品牌。一是沂蒙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相结合。在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中,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用纪律建设、作风建设成效彰显沂蒙精神的时代特征和强大生命力,不断厚植优良作风的文化根基。二是沂蒙精神和中心任务相结合。沂蒙精神深受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农民人格基因与中国社会历史实践相互作用的产物,要把沂蒙精神转化为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三是沂蒙精神和基层党建相结合。通过党建引领,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作风建设的治理效能。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必须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沂蒙大地上矗立起的精神丰碑,必将为新时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释放磅礴精神动力。
  (作者为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徐子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与党风建设内在贯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目标,也是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的重要体现。
理论向度
沂蒙精神与党风建设具有内在耦合性

  沂蒙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分别在精神和实践层面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一,二者具有共同的思想渊源。齐鲁文化中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以“忠”为标志的爱国情怀、以“义”为特征的做人品格,“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无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为沂蒙精神和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沂蒙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实践外化,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植于人民的政治属性和为民爱民亲民的行为导向。第二,二者共同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定位。“党群同心”精神特质是沂蒙精神的核心要义,革命根据地在政治上制定颁布《人权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经济上,采取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减轻群众生活负担;在文化上,组织开展识字班、夜校、干部训练班等,推动沂蒙人民思想解放和提高政治觉悟。无数的经验教训表明,历史上统治集团和执政党走向覆灭的根本原因就是失去民心,而执政党内部不正之风肆意发展则是丧失党心民心的根本原因。第三,二者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沂蒙精神高度凝聚着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和政治品格;党的优良作风本质上反映的是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在精神特质的外在显现。沂蒙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想信念、政治品格、价值立场和革命意志,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精神特质,党的优良作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格化力量,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显著的实践特质。
价值向度
沂蒙精神赋能党风建设具有时代必要性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沂蒙人民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精神坐标,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人民群众中获得不竭力量源泉。第一,沂蒙精神为培育新时代党员干部提供红色资源。理想如炬,信仰如钢,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关键在领导干部。党的年轻干部,没有经过残酷的革命战争洗礼,却经历着和平年代基于权力寻租的各种利益诱惑的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人生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党员干部造成思想上的困惑、精神上的冲击甚至信念上的动摇。沂蒙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持续涵养干部的为民情怀,增强共产党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第二,沂蒙精神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精神动力。沂蒙精神是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度契合,是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历史传承。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山东党政军民共同铸就了宝贵的沂蒙精神,对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保持党的生命力战斗力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纪律意识;《抗战四年山东我党工作总结与今后任务》的决议,有效克服了党内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第三,沂蒙精神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供经验借鉴。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和闪光之处,就是那种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所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党心为民,民心向党”的互通共荣和同频共振,饱含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定力量。山东根据地先后颁布《山东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人权保障条例》等政策,使沂蒙人民把党视为谋取自由幸福的“领路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与人民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实践向度
沂蒙精神赋能党风建设的实践创新性

  沂蒙精神的完善与升华之路与党风建设之路形成了有机交会,作为优秀红色文化具体样态的沂蒙精神在加强党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仅作为一种静态的红色文化存在,更作为一种动态的红色文化驱动力而发挥作用。第一,深入挖掘沂蒙红色党性教育资源,把生动鲜活的红色文化符号输入党的作风建设,强化政治引领。一是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遗址、山东省政府纪念地等。二是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对沂蒙精神内涵的创造性转化和时代性表达,使其成为奋进新征程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三是文艺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电视剧《沂蒙六姐妹》、小说《晴天》、诗歌《翻身民歌》等。各种文化载体,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沂蒙精神蕴含的党的初心使命、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生死相依,党群相融的鱼水深情。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推动红色资源与党风建设深度融合,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说服力。第二,搭建党风建设多元综合平台,实现力量互补、平台共享。一是运用AR、VR等新技术,构建沂蒙红色拟态场景平台,党员干部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沂蒙精神的理念认同和情感认同。二是利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平台,有效监督作风问题。对领导干部的资产变动、亲属经商等信息及时有效监督反馈核查,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三是建设地方特色为民服务平台。“互联网+党群互动”“红色基因+青年干部”“一线工作法”“民情日记”等新型为民服务,重塑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临沂市纪委监委的“清风亭”微信监督平台,群众扫码即可反映问题。第三,构建系统化可复制的“三结合”党风建设沂蒙品牌。一是沂蒙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相结合。在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中,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用纪律建设、作风建设成效彰显沂蒙精神的时代特征和强大生命力,不断厚植优良作风的文化根基。二是沂蒙精神和中心任务相结合。沂蒙精神深受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农民人格基因与中国社会历史实践相互作用的产物,要把沂蒙精神转化为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三是沂蒙精神和基层党建相结合。通过党建引领,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作风建设的治理效能。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必须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沂蒙大地上矗立起的精神丰碑,必将为新时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释放磅礴精神动力。
  (作者为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