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事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食管外科

微创技术突破 书写治疗新篇章

2025-06-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MDT团队
  
  □焉然 卢骁
  
  食管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传统“三开”手术(开胸、开腹、开颈)存在创伤大、恢复慢等弊端,导致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不佳。尤其对于晚期患者,肿瘤梗阻引发的营养不良往往危及生命,而复杂的手术操作让许多医疗机构难以开展相关治疗。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以下简称“省立医院”)胸外食管外科勇攀高峰,率先在省内开展并推广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恶性肿瘤的全腔镜下切除术,以技术创新为患者赢得更多生存机会,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活质量的飞跃。
从“三开”到“钥匙孔”:
改写治疗格局

  罹患中晚期食管恶性肿瘤的枣庄患者李先生慕名来到省立医院胸外食管外科。长度约25厘米的食道,上接咽部,下连胃贲门,是饮食入胃的必经通道,周围有诸多重要器官、组织,也是人体消化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胸外食管外科主任张林检查后为患者成功实施了全腔镜下食管恶性肿瘤切除术。
  “这项技术避免了传统外科‘三开’手术的缺点,创伤明显变小,患者疼痛少、恢复快,术后下床早、住院天数短,更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手术对患者心肺功能要求和影响降低,让更多患者获得手术机会。由于腔镜有放大作用,术中医生手术视野更清晰,术中操作更精准,对肿瘤的切除和淋巴结的清扫更为彻底,手术副损伤和出血也更少。”张林介绍。他带领团队通过4个直径约5毫米到1厘米的“钥匙孔”,进行影像“精准制导”、淋巴结“定点清除”,成功为患者切除了6—7厘米肿瘤,术后患者快速恢复。截至目前,张林已带领团队累计完成2000余例全腔镜下食管恶性肿瘤切除术,数量与质量居国内前列。
  精益求精的食管外科并未止步于这项术式的成功开展。在为患者争取生存时间的同时,也将目光聚焦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由于切除食管肿瘤需要切除部分食管,传统手术采用胸腔胃替代食管,让食物直接经过胃进入到十二指肠里。但是,胃体与肺组织相互压迫,患者常出现胸闷、返流甚至恶心呕吐等不适。张林主任团队改进“管状胃”、再造人工胃底技术,使其更符合人体正常生理,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张林带领科室从整体着眼,定期组织放疗、化疗、影像等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多学科会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综合诊疗服务;于细节处发力,他们将手工分层吻合、“九针法吻合”应用到手术中,将食管恶性肿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下降到2%左右,远低于国内同级医院发生率,还减少了器械使用,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
发挥学术标杆效应:
带动全国诊疗水平提升

  作为国内食管恶性肿瘤微创治疗领域的标杆,省立医院胸外食管外科不仅致力于临床实践,更深耕科研领域,成果丰硕。2023年,科室突破治疗禁区,在省内率先将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技术创新应用于心肺功能差或合并症患者,减少创伤的同时确保淋巴结清扫效果,为传统手术禁忌患者(如心肺功能差、高龄)提供手术治疗可能,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
  “科室细化3年来,我们实现了手术的微创化、诊疗的个体化及精准化。”张林介绍,这样的微创技术突破让许多原本无法承受手术的患者重燃希望。
  在张林主任带领下,胸外食管外科着力加强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累计发表SCI论文22篇,其中两篇文章被胸外专业四大权威期刊之一的Ann Thorac Surg收录。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在研及结题课题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同时,科室充分发挥学术标杆效应,致力于专业领域内的携手共赢,积极推动该项目微创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科室牵头举办该项技术的培训班、学习班,覆盖全国基层医师,推动诊疗同质化、技术规范化推广。科室承办国家癌症中心“食管恶性肿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工作—试点医院建设工作”会议,共同商议规范诊疗质量控制相关问题,为推动我国食管恶性肿瘤规范诊疗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科研与协作方面,科室通过多学科协作(MDT)及质控体系,不断优化诊疗流程,促进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模式落地。同时,课题组负责人张林多次受邀参加国内重大学术会议,在国内首档医院电视专栏《百年省医》,张林讲述食管恶性肿瘤微创手术专题。
  未来,省立医院胸外食管外科团队将继续在食管恶性肿瘤治疗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深化微创术式研究,加大基层医院技术扶持力度,助力全国诊疗水平提升。  
    
  
  □焉然 卢骁
  
  食管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传统“三开”手术(开胸、开腹、开颈)存在创伤大、恢复慢等弊端,导致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不佳。尤其对于晚期患者,肿瘤梗阻引发的营养不良往往危及生命,而复杂的手术操作让许多医疗机构难以开展相关治疗。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以下简称“省立医院”)胸外食管外科勇攀高峰,率先在省内开展并推广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恶性肿瘤的全腔镜下切除术,以技术创新为患者赢得更多生存机会,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活质量的飞跃。
从“三开”到“钥匙孔”:
改写治疗格局

  罹患中晚期食管恶性肿瘤的枣庄患者李先生慕名来到省立医院胸外食管外科。长度约25厘米的食道,上接咽部,下连胃贲门,是饮食入胃的必经通道,周围有诸多重要器官、组织,也是人体消化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胸外食管外科主任张林检查后为患者成功实施了全腔镜下食管恶性肿瘤切除术。
  “这项技术避免了传统外科‘三开’手术的缺点,创伤明显变小,患者疼痛少、恢复快,术后下床早、住院天数短,更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手术对患者心肺功能要求和影响降低,让更多患者获得手术机会。由于腔镜有放大作用,术中医生手术视野更清晰,术中操作更精准,对肿瘤的切除和淋巴结的清扫更为彻底,手术副损伤和出血也更少。”张林介绍。他带领团队通过4个直径约5毫米到1厘米的“钥匙孔”,进行影像“精准制导”、淋巴结“定点清除”,成功为患者切除了6—7厘米肿瘤,术后患者快速恢复。截至目前,张林已带领团队累计完成2000余例全腔镜下食管恶性肿瘤切除术,数量与质量居国内前列。
  精益求精的食管外科并未止步于这项术式的成功开展。在为患者争取生存时间的同时,也将目光聚焦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由于切除食管肿瘤需要切除部分食管,传统手术采用胸腔胃替代食管,让食物直接经过胃进入到十二指肠里。但是,胃体与肺组织相互压迫,患者常出现胸闷、返流甚至恶心呕吐等不适。张林主任团队改进“管状胃”、再造人工胃底技术,使其更符合人体正常生理,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张林带领科室从整体着眼,定期组织放疗、化疗、影像等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多学科会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综合诊疗服务;于细节处发力,他们将手工分层吻合、“九针法吻合”应用到手术中,将食管恶性肿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下降到2%左右,远低于国内同级医院发生率,还减少了器械使用,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
发挥学术标杆效应:
带动全国诊疗水平提升

  作为国内食管恶性肿瘤微创治疗领域的标杆,省立医院胸外食管外科不仅致力于临床实践,更深耕科研领域,成果丰硕。2023年,科室突破治疗禁区,在省内率先将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技术创新应用于心肺功能差或合并症患者,减少创伤的同时确保淋巴结清扫效果,为传统手术禁忌患者(如心肺功能差、高龄)提供手术治疗可能,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
  “科室细化3年来,我们实现了手术的微创化、诊疗的个体化及精准化。”张林介绍,这样的微创技术突破让许多原本无法承受手术的患者重燃希望。
  在张林主任带领下,胸外食管外科着力加强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累计发表SCI论文22篇,其中两篇文章被胸外专业四大权威期刊之一的Ann Thorac Surg收录。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在研及结题课题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同时,科室充分发挥学术标杆效应,致力于专业领域内的携手共赢,积极推动该项目微创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科室牵头举办该项技术的培训班、学习班,覆盖全国基层医师,推动诊疗同质化、技术规范化推广。科室承办国家癌症中心“食管恶性肿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工作—试点医院建设工作”会议,共同商议规范诊疗质量控制相关问题,为推动我国食管恶性肿瘤规范诊疗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科研与协作方面,科室通过多学科协作(MDT)及质控体系,不断优化诊疗流程,促进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模式落地。同时,课题组负责人张林多次受邀参加国内重大学术会议,在国内首档医院电视专栏《百年省医》,张林讲述食管恶性肿瘤微创手术专题。
  未来,省立医院胸外食管外科团队将继续在食管恶性肿瘤治疗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深化微创术式研究,加大基层医院技术扶持力度,助力全国诊疗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