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
2025-06-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高 方
“小镇青年”这一称呼曾指从乡村、小镇出生并去往城市生活的人们。2017年我国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许多年轻人从乡村走出后,又选择回到家乡创业、生活,他们为“小镇青年”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正如该书封面所言:“在希望的田野上,青岛之花绽放。”青年们正为新时代的乡土中国书写崭新的一章。
盐碱地·稻花香
大暑节气,总与烈日与蝉鸣声相伴。插秧两月有余,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白泥地基地稻田的水稻已经长至腰高,水稻迎来了抽穗扬花期。
叶间新抽出来的稻穗还是嫩绿色,阳光下闪着稚嫩的光泽。微风吹拂过,层层绿浪无数只欢欣鼓舞的手掌,掀起高低起伏的涟漪。
科研人员在地里穿梭,海水稻的选育工作已进入杂交育种阶段。于萌则安坐在一块水稻田旁边,脚上穿着及小腿的靴子,脚泡在稻田的水里,手握一把小剪刀咔嚓咔嚓地剪稻穗。
这可不是在“搞破坏”,水稻扬花期正好是做杂交的好时候。稻花没有花瓣,是那种细碎蕊状的黄白花序,一棵稻苗,大约会开两三百朵花,而几乎每朵花都会成为稻谷。稻花多半是自花授粉,当太阳照耀在稻田上,青色的禾苗上,浮动细小雪白的花蕊,那种混合阳光水气的气息,弥漫在田园四周,芬芳惹人醉。
于萌正在操作的是杂交前的一个步骤,叫作“剪颖”。“颖”指的是稻壳。
剪颖是要把稻壳一个个地剪开,为开花时授粉作准备。她要先把一串稻穗剪成水稻母本:把稻壳里的雄性器官——花药,全部清除干净。
水稻是雌雄同花的,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就算你把优良的水稻摆在旁边,同一植株上雄花早就让雌花先怀孕了,连当接盘侠的资格都没有,你想把一株水稻上的雄花去除掉,那比拔腿毛的工作量还大!一株水稻有数十穗,一穗水稻有二三百颗花,水稻的花很小,且雌雄蕊长在一起,得仔细加以分辨。
为了选样本,于萌已经在泥里蹚了好几个来回,一脚深一脚浅,泥水像一只大手,使劲拽住她要行走的脚,一不小心就是个趔趄。她不时弯下腰,扒开遮挡的叶子仔细查看。纷披的嫩绿长叶常常在她俯身的一瞬,温柔地触摸她的脸或者手。
颖壳圆鼓,花粉差不多已经到了颖壳顶端,似要微微开裂,要趁它在开花前剪下来,让花粉暴露在外面,太阳一晒,它一会儿就会散粉,再拿着剪好的要散粉的父本,把花粉授到母本上。
整个过程叫作杂交,做杂交的目的是培育新品种,优选出更耐盐碱和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材料,这是海水稻培育非常关键的一步。杂交育种之路是公认的难题,有时候可能花费几十年,都不一定做出一个好的水稻材料来。
坐在田边的于萌用指甲钳住稻粒,一剪一剪做得不慌不忙。她喜欢被水稻围绕的空间,以及这里弥漫的清香气味。蝉鸣声仿佛环绕立体声,从四面八方聒噪而来。当剪刀的咔嚓声慢慢响起,周围的声音反而安静了。静得只能听到自己身体的响动,胸腔里咯啦震动,均匀的呼吸声,仿佛手风琴拉出的和弦,越拉越让人陶醉。身处这样的境地,她自感安心。
她将颖壳剪掉的一棵水稻插在身边的水田里,便暂时不去管它,只待它们静静地打开花蕾,转身又去剪别的水稻颖壳。
水稻生性喜光,正午时分,容易开花。整个花期之内顶着正午最毒的太阳,在田间做这个比绣花还细致的杂交工作,要知道这个时间段连最勤劳的老农都不会下地干活。
那有没有更便捷的方法,不用曝晒在大田里进行杂交工作呢?答案是:也可以。把母本水稻从田里挖出来,挪到实验室里做。但是于萌更喜欢在大田里做水稻杂交,她觉得自然环境下更有助于它们的生长。
在等待水稻开花的时候,于萌已经汗流满面,滚落下来的汗珠痒痒地划过面颊,在下巴处汇集,继而沾湿衣领。有的汗珠流进了她的眼眶,模糊住了视线,可是戴着手套的于萌腾不出手来擦拭,只能眨几下眼睛,甩甩头,把汗珠行经的路线由额头赶到面颊两侧。
作为母本和父本的水稻正在慢慢舒展花蕊,像探出头的毛茸茸的鸟儿,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于萌先把母本水稻的稻穗套了一个白色的纸袋子,接着把父本水稻从水里提溜出来,把花粉轻轻抖到袋子里的母本上,这就是授粉。授粉后母本就会正常结实,最后长成饱满的水稻粒。
她用一个曲别针把白色袋子口封住,给它做一个防护。剪颖之后如果别的地方飘来其他品种的花粉,落在上面就会影响杂交效果。
套上袋子后,这对杂交组合就算完成了。她拾起身旁的笔,在纸袋上写下一串黑色字迹——父本和母本的名称、杂交日期等信息。
“黑妹子,我们先回实验室了。”有路过田埂的同事,跟她打招呼。
“嗯,你们先走吧,我还有几个样本没弄完。”于萌一边说着,一边挥动了一下手里的水稻。
明明是一个“90后”的萌妹子,同事却经常管她叫“黑妹子”。“别看我现在黑,我上学的时候也是白嫩着呢。”于萌不服气,作为女孩子,她是不要面子的吗?她也很注重美啊、漂亮啊。自从种上了海水稻,在田里晒得久了,她便黑了好几个色号。
其实于萌还是很注意防晒的,沿地埂行走,她都穿着长袖长裤,头顶戴的斗笠是碎花图案的,远远看像戴了一圈开满小花的花环,斗笠边缘还有紫色的蕾丝包边,斗笠后面垂下的碎花布可以遮挡脖子。那片碎花布被风鼓满,仿佛一张五颜六色的帆。
这顶斗笠还是她在网上选了许久才选中的,那个紫色的碎花图案一下就击中了爱美的心。
田里蹲坐的时间长了,于萌挺了挺腰板,活动了一下僵直的关节。眼前有些恍惚,水汽氤氲像一层薄纱笼罩着这片熟悉的试验田,她仿佛又看到了2017年9月28日的场景——那日,海水稻迎来第一次产量测评。当时白泥地试验田里种植300多份材料,其中选取的4份表现较好的材料进行测评。这是2016年由袁隆平领衔建设的研发平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落户青岛后,收割的第一茬海水稻。
袁老兴奋得像个孩子,他一边套水鞋,一边不断地重复着:“下田去!下田去!”青岛靠海,沿岸土壤经过海水倒灌形成盐碱地,他认为这里是研发海水稻材料的天然试验场。
“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站在水田旁边,于萌被袁老逗笑了。那年她研究生毕业,刚加入海水稻团队,第一次见到了袁老。
彼时,耐盐碱水稻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小稻种,国家对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还是个空白,那时很多业内同行都认为,耐盐碱水稻要进入“国考”,难!
在第一届海水稻论坛上,由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牵头,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家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制定耐盐碱水稻审定标准,该项标准于2020年形成“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标准”,填补了我国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的空白。
这个过程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土壤有问题,品种有问题,袁老就动用他的影响力,去全国乃至国际种质资源库寻求帮助。
海水稻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都看在眼里,心疼又敬佩。可是他就是这样一个犟老头啊,他认为对的事情就坚持去做,他总是信心满满地说:“没有事情是不能做的。”
试验田不远处,海水稻研发中心的办公楼二层有袁老的办公室,坐在办公室里,透过落地玻璃窗,楼下试验田一目了然,翠绿的稻田、湛蓝的天空被窗框定格成画面。袁老的办公室里永远摆着两幅地图,一幅是世界地图,一幅是中国地图,代表了他一生的两个愿望——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遍布全球梦。
试验田旁边,袁老手捧稻穗的雕像高高矗立,他神情安详,面露微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望向远方,雕像脚下布满鲜花。袁老逝世后,仍有市民络绎不绝地赶来这里,献上菊花深情缅怀。
于萌把视线从远处收回,扭头看了一眼身旁套着袋子的水稻,那是她今天的劳动成果。杂交后水稻会进入灌浆期,灌浆期就是水稻营养物质积累的过程,再过月余时间将稻壳剥开,里面露出一个白胖子,就是成熟的稻米了。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鼻子里仿佛还能闻到香味呢。
古渔港·耕海人
当大地上稻浪传来丰收的喜讯,大海也以丰厚馈赠人们。
每年9月1日是黄海海域的开海季,咸湿的海风在海面上逡巡,先是卷涌海浪,一下一下拍打岸边的船舷,激起的水花,沾湿久晒干燥的桅杆,像是要给它披上一件战衣;后附在渔民的耳边如战鼓般咚咚有声:鱼汛,鱼汛……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海面看似平静,实则已积蓄起磅礴力量。
开海前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港,鞭炮声不断,每每有船下水,便会点一串鞭炮庆祝,这一古老的风俗只为博一个好彩头。
不远处一阵鞭炮声响起时,下水的不是大船,而是一座大房子。这个大房子是为海洋牧场量身打造的海上平台——微藻实验平台,房子里放的是实验器材、水文监测设备等。在码头指挥吊车装船的肖辉,是这片海洋牧场的负责人。他中等身材,黑色棒球帽下露出被海风吹乱的头发,皮肤因长年暴晒而呈现古铜色,眼睛却像锚链一样坚定有神。
海洋牧场是在原来海里不长生物的贫瘠之地,搭建鱼礁石、投放木头集装箱,慢慢滋养出海藻、海草,再投放一些鱼苗入住,小鱼继而引来大鱼,形成良性的生态环境,如同陆地上垦荒种庄稼。
肖辉负责建设的海洋牧场有6000多亩海域,是国家级规模的海洋牧场,有渔民好奇地上前问起造价,他语气颇为自豪地说:“比如建设花费,国家的扶持政策会占到一半,力度还是很大的。”
“海洋牧场不光可以养鱼,实现水产资源增收的价值。还可以发展旅游项目,潜水、海钓、海上餐厅等等,投资项目建成后可以‘一鱼多吃’,是可以有多项回报的项目。”肖辉指着面前即将下水的大房子,向渔民介绍道。
平台装船出海后,肖辉也登上一艘木壳船。船长约三十米,常年停靠在海洋牧场附近,是看护人漂在海上的家。海洋牧场里的生态渔业需要蓄养,船员们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看护,防止有渔船过度捕捞。
一进船舱看到的是一个开阔的活动空间,煤炭在炉膛里烧得噼啪作响,是船上唯一的供暖。沙发、椅子摆在船舱两边,椅子上横七竖八堆了几份报纸,船上没有电视,海上值班时看看报纸,也算是个解闷的方式。沿着逼仄的楼梯进入船长室,环绕在驾驶室前方的是一圈玻璃窗,视野开阔一览无余。
驾驶室里有一个声呐设备,屏幕上显示水下像山峰一样起伏的物体,都是肖辉他们铺设的鱼礁。
几年前公司的海洋牧场还是一片空白,肖辉便应聘来琅琊港创业了,那年他刚三十岁出头。与港口世代捕鱼的渔民不同,肖辉是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来时是挺白净的一小伙儿,现在也成黑炭一块了。”肖辉笑着调侃。确实,混迹在码头干活的渔民中,他并没有第一眼就能辨识出来的差别。
忙的时候甚至连喝水的工夫都挤不出来,例如安装一件装备入海,光协调调度岸上运输、海上船只,装卸施工,海上作业,就不是三言两语能安排妥当的事。在渔港的道路上奔波,他的车一年更是跑出了五万公里的里程。
光是人工鱼礁就摸索着换了几种材料,先是用码头废弃的集装箱,钢材涨价后,肖辉又更换了其他的材料,用过渔民废弃的养殖网,现在则换成了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块。从岸上用大船把人工鱼礁拉到海中央,再用铲车一块一块地把鱼礁投入海底。夏天施工,海上一点阴凉也没有,晒得人都要脱几层皮。
“春天我把方块种在海里,秋天就能收获好多鱼!”“有没有挖掘机爱好者,和我一块来玩俄罗斯方块…”辛苦的日常,被肖辉以这样诙谐的话记录在微信朋友圈里。
肖辉带领的海洋牧场工作人员有十几人,都是当地五十岁左右的老渔民。“以前干的是捕鱼的活,现在干的是看护鱼的活,挺新鲜的。”渔民们笑着说。
看护海洋牧场的渔民每月工资能拿到五六千块,旅游旺季接待的游客多了,加上服务费用的提成,月工资能涨到一万多元,比起传统捕捞渔业,这算是一份旱涝保收的好工作。很多渔民都喜欢来海洋牧场上班,牧场招聘几乎都不断档,经常有人来问:还需要人手不?
俗话说:讨海跑马三分命。与海为伴的职业总难免带点历险的色彩。
有一年秋天,七级暴风雨来袭,一个平台的缆绳被风浪搅得缠在了一起,如果不及时处理,整个平台可能要沉没,将是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通过平台监控,大家获悉这一险情,船员们围着肖辉等他拿主意,此刻出海去抢救平台无疑是与海搏命。肖辉盯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看了一会儿,眉头一蹙有了一个主意——风势有一个间隙的“休息点”,相对要弱一些,可以作为他们抢修平台的时机。
卡准一个点,肖辉和船员们一起冒雨开动了马达。雨点像石块一样哐哐砸在驾驶室的窗户上,风浪翻滚,汹涌扑来。
“下锚!下锚!”肖辉扯着嗓子对着船长大声喊道,雨声、浪声把他的声音淹没,只看见他的嘴巴上下张合。他伸出一个手指向下指,船长这才领会到他的意思。
“腰上捆上安全绳!腰上捆上安全绳!”肖辉的喊声依然被淹没在风浪里,只看见他拧在一起的五官和摇摇晃晃的身体,他拿着安全绳将它环绕腰部比画着,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船员们的棉衣已经淋透了,全身冻得直哆嗦,他们勒紧安全绳,半个身子浸在海里,把缆绳割断,一根根理顺,再重新系好大锚。
在海洋牧场工作久了,肖辉考了船长驾驶证、游艇证和潜水证,用他自己的话说:海上的证,都整齐活了。
天气好的时候,肖辉会潜入海底,那些人工鱼礁里,慢慢住进来的新邻居,让他很是欣喜。底波水流稳定,住的是基本不游动的扁平类鱼种,上层水流变化多,住的是季节性的鱼。
“自从沿海蓝岸整治拆除养殖池子后,水质变清了,海洋生物的种类多了。”从一个潜水者的视野中,肖辉很明显地感觉到海洋的变化。有时候还会看到那种色彩鲜艳的斑纹小鱼,它们来自热带,在这里安家,摇头摆尾地钻进钻出。到了每年五月份,成群结队的江豚撒丫子在海面上扎起一个个猛子,追着鱼群赛跑。
这也使他意识到自己这份起早贪黑的工作颇具意义,国家为啥要大力提倡建设海洋牧场?因为海洋牧场是一个以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为方向的项目。
今天的琅琊码头之侧,树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书“徐福东渡起航处”几个大字。肖辉偶尔也与一些渔民攀谈起琅琊港的历史,渔民们嘿嘿一笑,抛出一个神秘莫测的答复:“你问这里的渔民是从哪一辈开始捕鱼的?那可说不清,老一辈就是渔民,有这个渔港就有这些渔民。”
不怪当地人都数不清几辈人在这里打鱼,据相关史料记载,2000多年前,琅琊港日渐繁荣,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是春秋战国时期五大港口之一。
海中央像一个巨大的蓝色舞台,肖辉目光所及的海面已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群。俗话说,靠海吃海。但是随着现代化渔业的发展,“吃海”的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琅琊镇,这座沉淀了千年的渔港古镇,也在这时代的激流中奋力转身——从“靠海吃海”走向“养海富海”。古老的渔港之歌,正吟诵与海共荣的悠扬新调。
负碳海岛·我的家
渔港与海岛总是相依相偎,那是一些锋利的地方,与深渊、长夜和巨浪在一起。
距离琅琊港十海里处,被云雾笼罩的灵山岛,像一座漂浮在黄海中熠熠生辉的青绿翡翠。“我国首个负碳海岛”的光环更为它平添一缕神秘变幻的色彩。
一间空旷的民房里,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透过窗子看去,陈一文和她的妈妈正蹲在地上,整理散落的钉子。隔壁的房间里,工人师傅们的气枪一下一下敲击着墙壁。
陈一文的妈妈站起身来,用力眨了几下眼睛,衣袖尽是污渍,她抬起胳膊揉了揉眉头位置,以缓解眼睛的不适。最近家里民宿扩大装修、赶工期,连续几天没休息好,想赶在十一黄金周之前全部完工。
她穿了一件宽大的围裙,围裙的肩带快落到肩膀下面了,就连忙整理了一下,顺便拿围裙擦了擦手,从大口袋里掏出一个账本,哗哗地翻动起来,上面潦草的字迹排成行,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纸。岛上房子装修的成本是外面的三倍。工人师傅是从海岛外请来的,装修期间,他们吃住都在岛上,这个成本账陈一文妈妈反复计算着。
陈一文拍拍身上的尘土,她身穿一件深蓝色的外套,外套拉链两侧翻出蓝色格子的衬里,背后有白色的品牌英文字母,一字排开,是年轻人喜欢的样式。衣服零星地沾着一些污渍,淹没在这些张扬的时尚元素里,不仔细看倒也看不出来。头上戴着一个宽边的红色发卡,头发向后扎一个松松的低马尾。她扶了一下黑色的宽边眼镜,拍拍妈妈的肩膀说:“放心,外来的民宿能干得那么好,我也要超过他们。”
陈一文的这份信心并非凭空而来。她脚下的灵山岛,每年吸引着十万名游客。岛上星罗棋布的民宿,多是由像她家这样的渔民老宅改造而成:腾出一间屋子支上大圆桌就是餐厅,收拾几间房就能接待客人。民宿业,早已成为岛民们渔业之外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游客的涌入也带来了专业投资者,对比岛民们略显质朴的“本土版”,那些专业民宿的服务理念和揽客能力显然更强。如今,岛上依山傍海建起的特色民宿已超百家,恍如世外桃源。
她是一名00后,大学学的是旅游专业,毕业后返回这个熟悉的小海岛创业。她对家里民宿的风格做了一些符合现代风格的改变,用涂了柏油漆的木条钉满房间,让木屋看上去更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但真正让陈一文有底气在家乡创业的,是灵山岛越来越闪亮的绿色“招牌”——全国首个“负碳海岛”!这块金字招牌,必将吸引更多向往绿色生活的游客。想到这点,陈一文连梦里都在琢磨新玩法:如何把书本上的旅游概念,变成现实中游客可感可触的奇妙体验?这就像小时候搭的积木,幻想它能变成真实的高楼大厦一样令人兴奋。
灵山岛的民宿占据海岛的天时地利,窗外就是大海,天然的海景房。躺在床上,涛声是催眠曲,丝滑柔软的床褥仿佛绵延的海水,轻轻晃动着夜晚斑斓的梦境。春末夏初是海岛最美的季节,山上的火炬树开满火红的花,碧绿的青草覆盖着灰色的泥土,好像整个山坡都是鲜花和青草堆砌而成的。
陈一文现在经营的民宿有五间房,道路对面正在装修的是哥哥的宅基地,有九间房,两处加起来算得上是岛上规模比较大的民宿了。自己创业做民宿,陈一文的同龄人听说后,都觉得“这事干得很酷。”
岛上居住生活的大多数是像陈一文父母这样五六十岁年纪的人,在村民眼里,大学生回岛上创业,也算得上是一桩稀罕事。
陈一文一早就意识到父辈们经营民宿的理念有些落后,服务这方面差点意思。比如客人冬天入住后,陈一文会主动送上一壶热水,夏天递上清凉的矿泉水,母亲则是把人领进去就算完事了。陈一文还会在网站上发一些民宿的宣传用来揽客,而老一辈人开民宿,客源靠的多是口碑相传。
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上,看到天南海北的网友在“小岛客栈”评论区留下的真挚话语,陈一文心中总是涌起暖流:“小露台看日落真的绝了,听着海浪声吃饭入睡,相当解压。老板小姐姐也很好,可以安排炒菜和电动车。”
“靠海,看日落最佳打卡地,家的样子,很舒适。”
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灵山岛那个响当当的身份——全国首个“负碳海岛”。陈一文清楚记得2021年初,保护区收到的那份绿色证书:2020年,全岛因能源消耗、农业活动与废弃物处理产生了5668吨二氧化碳当量,但岛上森林碳汇产生的清除量高达7001吨二氧化碳当量。核算结果赫然是-1333吨!这份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认证的结果,正式宣告了灵山岛的“负碳”身份。
书写一个减碳数字或许只需简单的笔画,但涉及老百姓根深蒂固的吃住行习惯,甚至触及部分人的生计,就变得异常复杂。岛上2400多名居民中,有28户山羊养殖户,养羊是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烧煤取暖、用液化气做饭、开燃油车出行,更是岛民延续了几十年的生活方式。而这些,都与“负碳”目标息息相关。
深入调研后,西海岸新区政府下决心推行全岛改革:实施煤改电、控制燃油车增量并动态清零存量、清理山羊、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单说清理山羊,其间的曲折就足以写成一本书。
养羊的多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清晨赶着羊群上山,羊儿撒欢啃食青草,老人便蹲在岩石上,吧嗒着旱烟袋,烟圈缓缓吐出。抽几口,将烟锅在草地上一磕,火星四溅。他们一蹲就是大半天,主要任务就是看管羊群不要混入别家的队伍。除了潜在的火灾隐患,山羊啃食草根树皮,对植被破坏极大。岛上曾经散养的两千多只山羊四处踩踏,导致山石松动滚落的情况时有发生。
陈一文曾遇到一位刚被清理了羊群的老邻居。老人把自己关在屋里好几天,反复念叨着:“羊没了,羊没了……”门外的儿媳妇向陈一文无奈地摊手:“我嫁过来时老爷子就在养羊,从几只养到最多的八九十只,都是他一天天看着长大的,一下子全送走了,他心里能好受吗?”那几天,家里人说话都小心翼翼,半个“羊”字都不敢提。
后来村里考虑到老人的情况,安排他负责清运垃圾,每月有了固定工资。除了卖羊的钱,政府还按每只100元给予了“禁羊”补贴。
陈一文也曾跟着村民们一起上山抓羊,过程更是惊心动魄。亲戚朋友结队上山,拉起大网围捕。散养的山羊野性十足,奔跑迅疾,在嶙峋的岩石间跳跃如飞,转眼就没了踪影。五六个人扯起一张大网,小心翼翼地慢慢靠近羊群,而羊儿们常年飞跃岩石练就的矫健身手,此刻成了逃跑的利器。一次围捕往往只能抓到十几只,几十只羊需要大伙反复上山斗智斗勇。
除了清理山羊,岛上早年还统一设立了灵堂,迁坟过程中补种了大量树木,祭祀时统一发放鲜花,既保护了植被又消除了火灾隐患。令陈一文印象深刻的是,村里几位90岁高龄的老人都带头迁祖坟,一提到保护绿水青山,村民们还是愿意支持的。
悬于海上的孤岛,台风和海水将其与繁华都市隔开,仿佛两个世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早已与岛屿血脉相连,谁不希望它变得更好?
推行减碳举措,并非仅仅为了打造一个“低碳”概念而盲目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顺带采用低碳的方式,兼顾了“面子”和“里子”。例如,2021年全岛计划安装209盏新路灯以方便村民夜间出行,这些新路灯全部采用了太阳能供电,减排工作就这样“顺带脚”地完成了。
在“负碳海岛”的未来规划中,还有许多新鲜有趣的设想:设立“碳积分银行”和“碳积分超市”,推出碳普惠行为清单。一本本象征绿色生活的低碳证书,在络绎不绝的游客手中传递。它们像一片片叶子,飘出了海岛。
一阵电锯的轰隆声把陈一文拉回施工现场,她收回思绪,继续蹲下身整理钉子,平静的海面映在窗子上。路还长,但她知道,她和她的客栈,正与这座日益葱茏的绿色小岛一起,奔赴更热闹的未来。
“小镇青年”这一称呼曾指从乡村、小镇出生并去往城市生活的人们。2017年我国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许多年轻人从乡村走出后,又选择回到家乡创业、生活,他们为“小镇青年”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正如该书封面所言:“在希望的田野上,青岛之花绽放。”青年们正为新时代的乡土中国书写崭新的一章。
盐碱地·稻花香
大暑节气,总与烈日与蝉鸣声相伴。插秧两月有余,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白泥地基地稻田的水稻已经长至腰高,水稻迎来了抽穗扬花期。
叶间新抽出来的稻穗还是嫩绿色,阳光下闪着稚嫩的光泽。微风吹拂过,层层绿浪无数只欢欣鼓舞的手掌,掀起高低起伏的涟漪。
科研人员在地里穿梭,海水稻的选育工作已进入杂交育种阶段。于萌则安坐在一块水稻田旁边,脚上穿着及小腿的靴子,脚泡在稻田的水里,手握一把小剪刀咔嚓咔嚓地剪稻穗。
这可不是在“搞破坏”,水稻扬花期正好是做杂交的好时候。稻花没有花瓣,是那种细碎蕊状的黄白花序,一棵稻苗,大约会开两三百朵花,而几乎每朵花都会成为稻谷。稻花多半是自花授粉,当太阳照耀在稻田上,青色的禾苗上,浮动细小雪白的花蕊,那种混合阳光水气的气息,弥漫在田园四周,芬芳惹人醉。
于萌正在操作的是杂交前的一个步骤,叫作“剪颖”。“颖”指的是稻壳。
剪颖是要把稻壳一个个地剪开,为开花时授粉作准备。她要先把一串稻穗剪成水稻母本:把稻壳里的雄性器官——花药,全部清除干净。
水稻是雌雄同花的,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就算你把优良的水稻摆在旁边,同一植株上雄花早就让雌花先怀孕了,连当接盘侠的资格都没有,你想把一株水稻上的雄花去除掉,那比拔腿毛的工作量还大!一株水稻有数十穗,一穗水稻有二三百颗花,水稻的花很小,且雌雄蕊长在一起,得仔细加以分辨。
为了选样本,于萌已经在泥里蹚了好几个来回,一脚深一脚浅,泥水像一只大手,使劲拽住她要行走的脚,一不小心就是个趔趄。她不时弯下腰,扒开遮挡的叶子仔细查看。纷披的嫩绿长叶常常在她俯身的一瞬,温柔地触摸她的脸或者手。
颖壳圆鼓,花粉差不多已经到了颖壳顶端,似要微微开裂,要趁它在开花前剪下来,让花粉暴露在外面,太阳一晒,它一会儿就会散粉,再拿着剪好的要散粉的父本,把花粉授到母本上。
整个过程叫作杂交,做杂交的目的是培育新品种,优选出更耐盐碱和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材料,这是海水稻培育非常关键的一步。杂交育种之路是公认的难题,有时候可能花费几十年,都不一定做出一个好的水稻材料来。
坐在田边的于萌用指甲钳住稻粒,一剪一剪做得不慌不忙。她喜欢被水稻围绕的空间,以及这里弥漫的清香气味。蝉鸣声仿佛环绕立体声,从四面八方聒噪而来。当剪刀的咔嚓声慢慢响起,周围的声音反而安静了。静得只能听到自己身体的响动,胸腔里咯啦震动,均匀的呼吸声,仿佛手风琴拉出的和弦,越拉越让人陶醉。身处这样的境地,她自感安心。
她将颖壳剪掉的一棵水稻插在身边的水田里,便暂时不去管它,只待它们静静地打开花蕾,转身又去剪别的水稻颖壳。
水稻生性喜光,正午时分,容易开花。整个花期之内顶着正午最毒的太阳,在田间做这个比绣花还细致的杂交工作,要知道这个时间段连最勤劳的老农都不会下地干活。
那有没有更便捷的方法,不用曝晒在大田里进行杂交工作呢?答案是:也可以。把母本水稻从田里挖出来,挪到实验室里做。但是于萌更喜欢在大田里做水稻杂交,她觉得自然环境下更有助于它们的生长。
在等待水稻开花的时候,于萌已经汗流满面,滚落下来的汗珠痒痒地划过面颊,在下巴处汇集,继而沾湿衣领。有的汗珠流进了她的眼眶,模糊住了视线,可是戴着手套的于萌腾不出手来擦拭,只能眨几下眼睛,甩甩头,把汗珠行经的路线由额头赶到面颊两侧。
作为母本和父本的水稻正在慢慢舒展花蕊,像探出头的毛茸茸的鸟儿,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于萌先把母本水稻的稻穗套了一个白色的纸袋子,接着把父本水稻从水里提溜出来,把花粉轻轻抖到袋子里的母本上,这就是授粉。授粉后母本就会正常结实,最后长成饱满的水稻粒。
她用一个曲别针把白色袋子口封住,给它做一个防护。剪颖之后如果别的地方飘来其他品种的花粉,落在上面就会影响杂交效果。
套上袋子后,这对杂交组合就算完成了。她拾起身旁的笔,在纸袋上写下一串黑色字迹——父本和母本的名称、杂交日期等信息。
“黑妹子,我们先回实验室了。”有路过田埂的同事,跟她打招呼。
“嗯,你们先走吧,我还有几个样本没弄完。”于萌一边说着,一边挥动了一下手里的水稻。
明明是一个“90后”的萌妹子,同事却经常管她叫“黑妹子”。“别看我现在黑,我上学的时候也是白嫩着呢。”于萌不服气,作为女孩子,她是不要面子的吗?她也很注重美啊、漂亮啊。自从种上了海水稻,在田里晒得久了,她便黑了好几个色号。
其实于萌还是很注意防晒的,沿地埂行走,她都穿着长袖长裤,头顶戴的斗笠是碎花图案的,远远看像戴了一圈开满小花的花环,斗笠边缘还有紫色的蕾丝包边,斗笠后面垂下的碎花布可以遮挡脖子。那片碎花布被风鼓满,仿佛一张五颜六色的帆。
这顶斗笠还是她在网上选了许久才选中的,那个紫色的碎花图案一下就击中了爱美的心。
田里蹲坐的时间长了,于萌挺了挺腰板,活动了一下僵直的关节。眼前有些恍惚,水汽氤氲像一层薄纱笼罩着这片熟悉的试验田,她仿佛又看到了2017年9月28日的场景——那日,海水稻迎来第一次产量测评。当时白泥地试验田里种植300多份材料,其中选取的4份表现较好的材料进行测评。这是2016年由袁隆平领衔建设的研发平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落户青岛后,收割的第一茬海水稻。
袁老兴奋得像个孩子,他一边套水鞋,一边不断地重复着:“下田去!下田去!”青岛靠海,沿岸土壤经过海水倒灌形成盐碱地,他认为这里是研发海水稻材料的天然试验场。
“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站在水田旁边,于萌被袁老逗笑了。那年她研究生毕业,刚加入海水稻团队,第一次见到了袁老。
彼时,耐盐碱水稻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小稻种,国家对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还是个空白,那时很多业内同行都认为,耐盐碱水稻要进入“国考”,难!
在第一届海水稻论坛上,由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牵头,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家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制定耐盐碱水稻审定标准,该项标准于2020年形成“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标准”,填补了我国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的空白。
这个过程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土壤有问题,品种有问题,袁老就动用他的影响力,去全国乃至国际种质资源库寻求帮助。
海水稻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都看在眼里,心疼又敬佩。可是他就是这样一个犟老头啊,他认为对的事情就坚持去做,他总是信心满满地说:“没有事情是不能做的。”
试验田不远处,海水稻研发中心的办公楼二层有袁老的办公室,坐在办公室里,透过落地玻璃窗,楼下试验田一目了然,翠绿的稻田、湛蓝的天空被窗框定格成画面。袁老的办公室里永远摆着两幅地图,一幅是世界地图,一幅是中国地图,代表了他一生的两个愿望——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遍布全球梦。
试验田旁边,袁老手捧稻穗的雕像高高矗立,他神情安详,面露微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望向远方,雕像脚下布满鲜花。袁老逝世后,仍有市民络绎不绝地赶来这里,献上菊花深情缅怀。
于萌把视线从远处收回,扭头看了一眼身旁套着袋子的水稻,那是她今天的劳动成果。杂交后水稻会进入灌浆期,灌浆期就是水稻营养物质积累的过程,再过月余时间将稻壳剥开,里面露出一个白胖子,就是成熟的稻米了。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鼻子里仿佛还能闻到香味呢。
古渔港·耕海人
当大地上稻浪传来丰收的喜讯,大海也以丰厚馈赠人们。
每年9月1日是黄海海域的开海季,咸湿的海风在海面上逡巡,先是卷涌海浪,一下一下拍打岸边的船舷,激起的水花,沾湿久晒干燥的桅杆,像是要给它披上一件战衣;后附在渔民的耳边如战鼓般咚咚有声:鱼汛,鱼汛……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海面看似平静,实则已积蓄起磅礴力量。
开海前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港,鞭炮声不断,每每有船下水,便会点一串鞭炮庆祝,这一古老的风俗只为博一个好彩头。
不远处一阵鞭炮声响起时,下水的不是大船,而是一座大房子。这个大房子是为海洋牧场量身打造的海上平台——微藻实验平台,房子里放的是实验器材、水文监测设备等。在码头指挥吊车装船的肖辉,是这片海洋牧场的负责人。他中等身材,黑色棒球帽下露出被海风吹乱的头发,皮肤因长年暴晒而呈现古铜色,眼睛却像锚链一样坚定有神。
海洋牧场是在原来海里不长生物的贫瘠之地,搭建鱼礁石、投放木头集装箱,慢慢滋养出海藻、海草,再投放一些鱼苗入住,小鱼继而引来大鱼,形成良性的生态环境,如同陆地上垦荒种庄稼。
肖辉负责建设的海洋牧场有6000多亩海域,是国家级规模的海洋牧场,有渔民好奇地上前问起造价,他语气颇为自豪地说:“比如建设花费,国家的扶持政策会占到一半,力度还是很大的。”
“海洋牧场不光可以养鱼,实现水产资源增收的价值。还可以发展旅游项目,潜水、海钓、海上餐厅等等,投资项目建成后可以‘一鱼多吃’,是可以有多项回报的项目。”肖辉指着面前即将下水的大房子,向渔民介绍道。
平台装船出海后,肖辉也登上一艘木壳船。船长约三十米,常年停靠在海洋牧场附近,是看护人漂在海上的家。海洋牧场里的生态渔业需要蓄养,船员们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看护,防止有渔船过度捕捞。
一进船舱看到的是一个开阔的活动空间,煤炭在炉膛里烧得噼啪作响,是船上唯一的供暖。沙发、椅子摆在船舱两边,椅子上横七竖八堆了几份报纸,船上没有电视,海上值班时看看报纸,也算是个解闷的方式。沿着逼仄的楼梯进入船长室,环绕在驾驶室前方的是一圈玻璃窗,视野开阔一览无余。
驾驶室里有一个声呐设备,屏幕上显示水下像山峰一样起伏的物体,都是肖辉他们铺设的鱼礁。
几年前公司的海洋牧场还是一片空白,肖辉便应聘来琅琊港创业了,那年他刚三十岁出头。与港口世代捕鱼的渔民不同,肖辉是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来时是挺白净的一小伙儿,现在也成黑炭一块了。”肖辉笑着调侃。确实,混迹在码头干活的渔民中,他并没有第一眼就能辨识出来的差别。
忙的时候甚至连喝水的工夫都挤不出来,例如安装一件装备入海,光协调调度岸上运输、海上船只,装卸施工,海上作业,就不是三言两语能安排妥当的事。在渔港的道路上奔波,他的车一年更是跑出了五万公里的里程。
光是人工鱼礁就摸索着换了几种材料,先是用码头废弃的集装箱,钢材涨价后,肖辉又更换了其他的材料,用过渔民废弃的养殖网,现在则换成了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块。从岸上用大船把人工鱼礁拉到海中央,再用铲车一块一块地把鱼礁投入海底。夏天施工,海上一点阴凉也没有,晒得人都要脱几层皮。
“春天我把方块种在海里,秋天就能收获好多鱼!”“有没有挖掘机爱好者,和我一块来玩俄罗斯方块…”辛苦的日常,被肖辉以这样诙谐的话记录在微信朋友圈里。
肖辉带领的海洋牧场工作人员有十几人,都是当地五十岁左右的老渔民。“以前干的是捕鱼的活,现在干的是看护鱼的活,挺新鲜的。”渔民们笑着说。
看护海洋牧场的渔民每月工资能拿到五六千块,旅游旺季接待的游客多了,加上服务费用的提成,月工资能涨到一万多元,比起传统捕捞渔业,这算是一份旱涝保收的好工作。很多渔民都喜欢来海洋牧场上班,牧场招聘几乎都不断档,经常有人来问:还需要人手不?
俗话说:讨海跑马三分命。与海为伴的职业总难免带点历险的色彩。
有一年秋天,七级暴风雨来袭,一个平台的缆绳被风浪搅得缠在了一起,如果不及时处理,整个平台可能要沉没,将是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通过平台监控,大家获悉这一险情,船员们围着肖辉等他拿主意,此刻出海去抢救平台无疑是与海搏命。肖辉盯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看了一会儿,眉头一蹙有了一个主意——风势有一个间隙的“休息点”,相对要弱一些,可以作为他们抢修平台的时机。
卡准一个点,肖辉和船员们一起冒雨开动了马达。雨点像石块一样哐哐砸在驾驶室的窗户上,风浪翻滚,汹涌扑来。
“下锚!下锚!”肖辉扯着嗓子对着船长大声喊道,雨声、浪声把他的声音淹没,只看见他的嘴巴上下张合。他伸出一个手指向下指,船长这才领会到他的意思。
“腰上捆上安全绳!腰上捆上安全绳!”肖辉的喊声依然被淹没在风浪里,只看见他拧在一起的五官和摇摇晃晃的身体,他拿着安全绳将它环绕腰部比画着,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船员们的棉衣已经淋透了,全身冻得直哆嗦,他们勒紧安全绳,半个身子浸在海里,把缆绳割断,一根根理顺,再重新系好大锚。
在海洋牧场工作久了,肖辉考了船长驾驶证、游艇证和潜水证,用他自己的话说:海上的证,都整齐活了。
天气好的时候,肖辉会潜入海底,那些人工鱼礁里,慢慢住进来的新邻居,让他很是欣喜。底波水流稳定,住的是基本不游动的扁平类鱼种,上层水流变化多,住的是季节性的鱼。
“自从沿海蓝岸整治拆除养殖池子后,水质变清了,海洋生物的种类多了。”从一个潜水者的视野中,肖辉很明显地感觉到海洋的变化。有时候还会看到那种色彩鲜艳的斑纹小鱼,它们来自热带,在这里安家,摇头摆尾地钻进钻出。到了每年五月份,成群结队的江豚撒丫子在海面上扎起一个个猛子,追着鱼群赛跑。
这也使他意识到自己这份起早贪黑的工作颇具意义,国家为啥要大力提倡建设海洋牧场?因为海洋牧场是一个以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为方向的项目。
今天的琅琊码头之侧,树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书“徐福东渡起航处”几个大字。肖辉偶尔也与一些渔民攀谈起琅琊港的历史,渔民们嘿嘿一笑,抛出一个神秘莫测的答复:“你问这里的渔民是从哪一辈开始捕鱼的?那可说不清,老一辈就是渔民,有这个渔港就有这些渔民。”
不怪当地人都数不清几辈人在这里打鱼,据相关史料记载,2000多年前,琅琊港日渐繁荣,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是春秋战国时期五大港口之一。
海中央像一个巨大的蓝色舞台,肖辉目光所及的海面已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群。俗话说,靠海吃海。但是随着现代化渔业的发展,“吃海”的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琅琊镇,这座沉淀了千年的渔港古镇,也在这时代的激流中奋力转身——从“靠海吃海”走向“养海富海”。古老的渔港之歌,正吟诵与海共荣的悠扬新调。
负碳海岛·我的家
渔港与海岛总是相依相偎,那是一些锋利的地方,与深渊、长夜和巨浪在一起。
距离琅琊港十海里处,被云雾笼罩的灵山岛,像一座漂浮在黄海中熠熠生辉的青绿翡翠。“我国首个负碳海岛”的光环更为它平添一缕神秘变幻的色彩。
一间空旷的民房里,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透过窗子看去,陈一文和她的妈妈正蹲在地上,整理散落的钉子。隔壁的房间里,工人师傅们的气枪一下一下敲击着墙壁。
陈一文的妈妈站起身来,用力眨了几下眼睛,衣袖尽是污渍,她抬起胳膊揉了揉眉头位置,以缓解眼睛的不适。最近家里民宿扩大装修、赶工期,连续几天没休息好,想赶在十一黄金周之前全部完工。
她穿了一件宽大的围裙,围裙的肩带快落到肩膀下面了,就连忙整理了一下,顺便拿围裙擦了擦手,从大口袋里掏出一个账本,哗哗地翻动起来,上面潦草的字迹排成行,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纸。岛上房子装修的成本是外面的三倍。工人师傅是从海岛外请来的,装修期间,他们吃住都在岛上,这个成本账陈一文妈妈反复计算着。
陈一文拍拍身上的尘土,她身穿一件深蓝色的外套,外套拉链两侧翻出蓝色格子的衬里,背后有白色的品牌英文字母,一字排开,是年轻人喜欢的样式。衣服零星地沾着一些污渍,淹没在这些张扬的时尚元素里,不仔细看倒也看不出来。头上戴着一个宽边的红色发卡,头发向后扎一个松松的低马尾。她扶了一下黑色的宽边眼镜,拍拍妈妈的肩膀说:“放心,外来的民宿能干得那么好,我也要超过他们。”
陈一文的这份信心并非凭空而来。她脚下的灵山岛,每年吸引着十万名游客。岛上星罗棋布的民宿,多是由像她家这样的渔民老宅改造而成:腾出一间屋子支上大圆桌就是餐厅,收拾几间房就能接待客人。民宿业,早已成为岛民们渔业之外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游客的涌入也带来了专业投资者,对比岛民们略显质朴的“本土版”,那些专业民宿的服务理念和揽客能力显然更强。如今,岛上依山傍海建起的特色民宿已超百家,恍如世外桃源。
她是一名00后,大学学的是旅游专业,毕业后返回这个熟悉的小海岛创业。她对家里民宿的风格做了一些符合现代风格的改变,用涂了柏油漆的木条钉满房间,让木屋看上去更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但真正让陈一文有底气在家乡创业的,是灵山岛越来越闪亮的绿色“招牌”——全国首个“负碳海岛”!这块金字招牌,必将吸引更多向往绿色生活的游客。想到这点,陈一文连梦里都在琢磨新玩法:如何把书本上的旅游概念,变成现实中游客可感可触的奇妙体验?这就像小时候搭的积木,幻想它能变成真实的高楼大厦一样令人兴奋。
灵山岛的民宿占据海岛的天时地利,窗外就是大海,天然的海景房。躺在床上,涛声是催眠曲,丝滑柔软的床褥仿佛绵延的海水,轻轻晃动着夜晚斑斓的梦境。春末夏初是海岛最美的季节,山上的火炬树开满火红的花,碧绿的青草覆盖着灰色的泥土,好像整个山坡都是鲜花和青草堆砌而成的。
陈一文现在经营的民宿有五间房,道路对面正在装修的是哥哥的宅基地,有九间房,两处加起来算得上是岛上规模比较大的民宿了。自己创业做民宿,陈一文的同龄人听说后,都觉得“这事干得很酷。”
岛上居住生活的大多数是像陈一文父母这样五六十岁年纪的人,在村民眼里,大学生回岛上创业,也算得上是一桩稀罕事。
陈一文一早就意识到父辈们经营民宿的理念有些落后,服务这方面差点意思。比如客人冬天入住后,陈一文会主动送上一壶热水,夏天递上清凉的矿泉水,母亲则是把人领进去就算完事了。陈一文还会在网站上发一些民宿的宣传用来揽客,而老一辈人开民宿,客源靠的多是口碑相传。
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上,看到天南海北的网友在“小岛客栈”评论区留下的真挚话语,陈一文心中总是涌起暖流:“小露台看日落真的绝了,听着海浪声吃饭入睡,相当解压。老板小姐姐也很好,可以安排炒菜和电动车。”
“靠海,看日落最佳打卡地,家的样子,很舒适。”
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灵山岛那个响当当的身份——全国首个“负碳海岛”。陈一文清楚记得2021年初,保护区收到的那份绿色证书:2020年,全岛因能源消耗、农业活动与废弃物处理产生了5668吨二氧化碳当量,但岛上森林碳汇产生的清除量高达7001吨二氧化碳当量。核算结果赫然是-1333吨!这份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认证的结果,正式宣告了灵山岛的“负碳”身份。
书写一个减碳数字或许只需简单的笔画,但涉及老百姓根深蒂固的吃住行习惯,甚至触及部分人的生计,就变得异常复杂。岛上2400多名居民中,有28户山羊养殖户,养羊是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烧煤取暖、用液化气做饭、开燃油车出行,更是岛民延续了几十年的生活方式。而这些,都与“负碳”目标息息相关。
深入调研后,西海岸新区政府下决心推行全岛改革:实施煤改电、控制燃油车增量并动态清零存量、清理山羊、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单说清理山羊,其间的曲折就足以写成一本书。
养羊的多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清晨赶着羊群上山,羊儿撒欢啃食青草,老人便蹲在岩石上,吧嗒着旱烟袋,烟圈缓缓吐出。抽几口,将烟锅在草地上一磕,火星四溅。他们一蹲就是大半天,主要任务就是看管羊群不要混入别家的队伍。除了潜在的火灾隐患,山羊啃食草根树皮,对植被破坏极大。岛上曾经散养的两千多只山羊四处踩踏,导致山石松动滚落的情况时有发生。
陈一文曾遇到一位刚被清理了羊群的老邻居。老人把自己关在屋里好几天,反复念叨着:“羊没了,羊没了……”门外的儿媳妇向陈一文无奈地摊手:“我嫁过来时老爷子就在养羊,从几只养到最多的八九十只,都是他一天天看着长大的,一下子全送走了,他心里能好受吗?”那几天,家里人说话都小心翼翼,半个“羊”字都不敢提。
后来村里考虑到老人的情况,安排他负责清运垃圾,每月有了固定工资。除了卖羊的钱,政府还按每只100元给予了“禁羊”补贴。
陈一文也曾跟着村民们一起上山抓羊,过程更是惊心动魄。亲戚朋友结队上山,拉起大网围捕。散养的山羊野性十足,奔跑迅疾,在嶙峋的岩石间跳跃如飞,转眼就没了踪影。五六个人扯起一张大网,小心翼翼地慢慢靠近羊群,而羊儿们常年飞跃岩石练就的矫健身手,此刻成了逃跑的利器。一次围捕往往只能抓到十几只,几十只羊需要大伙反复上山斗智斗勇。
除了清理山羊,岛上早年还统一设立了灵堂,迁坟过程中补种了大量树木,祭祀时统一发放鲜花,既保护了植被又消除了火灾隐患。令陈一文印象深刻的是,村里几位90岁高龄的老人都带头迁祖坟,一提到保护绿水青山,村民们还是愿意支持的。
悬于海上的孤岛,台风和海水将其与繁华都市隔开,仿佛两个世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早已与岛屿血脉相连,谁不希望它变得更好?
推行减碳举措,并非仅仅为了打造一个“低碳”概念而盲目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顺带采用低碳的方式,兼顾了“面子”和“里子”。例如,2021年全岛计划安装209盏新路灯以方便村民夜间出行,这些新路灯全部采用了太阳能供电,减排工作就这样“顺带脚”地完成了。
在“负碳海岛”的未来规划中,还有许多新鲜有趣的设想:设立“碳积分银行”和“碳积分超市”,推出碳普惠行为清单。一本本象征绿色生活的低碳证书,在络绎不绝的游客手中传递。它们像一片片叶子,飘出了海岛。
一阵电锯的轰隆声把陈一文拉回施工现场,她收回思绪,继续蹲下身整理钉子,平静的海面映在窗子上。路还长,但她知道,她和她的客栈,正与这座日益葱茏的绿色小岛一起,奔赴更热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