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礼包里,装着“投资于人”的考量
2025-06-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刘祯周 李子路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6月9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如何看待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出台的综合性民生政策?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的话说,“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政策就解决什么”。
民生礼包“开箱”,我们看到,这份民生“大礼包”聚焦解决急难愁盼,涵盖4方面10条“准实新”政策举措,坚持“投资于人”、努力实现解民忧与促发展同频共振。
相较“投资于物”,“投资于人”是更长远的投资,通过服务于民生,实现增收、消费、生产的良性循环,进而激活其他经济环节,带来更有价值的回报。
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宽度、深度,是畅通经济循环、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一招。
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真金白银的“硬投资”。从2024年起,国家在“两重”建设、“两新”工作中加力支持了一批社会事业标志性工程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社会事业的比重持续提高,预计今年支持社会事业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将比“十三五”末提高30%以上。
再看山东,2024年,全省谋划的2000个投资项目中,重大民生保障项目298个、年度计划投资1386亿元。
一方面组织实施“硬投资”项目,一方面加快出台落实“软建设”举措,软硬兼施,努力做到补短板、扩内需、惠民生效应充分显现。在6月10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肖渭明用“以投资换机制”点明了软硬兼施的重要性,即通过增加对特定领域或项目的投资,促进相关机制的创新和优化,从而实现更大效益。
既有项目打底,也有政策加持,完善“项目+政策”的双轮驱动,才能让这份民生礼包直抵人心。
以“小切口”撬动“大投资”
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面广,投资任何一个领域,都是超大规模级别。瞄准群众急难愁盼,以“小切口”入手,可以撬动“大投资”。
几分钟的路程,看似对每个人的影响不大,实则关系的是人民群众切实的幸福感。近年来,山东在各市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便利居民日常采买、就医等需求。
生活超市、社区门诊、养老服务设施,都需要投资。推动这些资源下沉基层、服务民生,单靠政府是做不到的,势必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
又比如社会普遍关注的“一老一小”问题。《意见》单列一条,聚焦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对于老人,提出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原则上不低于80%;对于幼儿,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推动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实现嵌入式等普惠托育覆盖80%以上社区。
两个80%,见力度也见决心,将引导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既尽力而为 又量力而行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法论。
《意见》提出推动新时代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力争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这些年,山东财政民生支出占比常年保持在80%左右,2024年首次突破万亿元。民生投资,不只是“花多少”的问题,也是“花在哪”的问题。
解决“花在哪”,一靠准,二靠实。
准,要准在把投资落到人民群众生活的细微关切上。2025年,山东将推动农村厕所革命,预计改进农村厕所一万户。一间小小的厕所,关系的是农村人口的生活幸福感和生活舒适度,反映的是民生工作的精度和准度。坚持问题导向,把民生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这样的民生投资才能做到精准点穴。
实,要实在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民群众切实的需要上。比如《意见》提到的普惠性的养老服务,尤其是对于失能老人来说,最关键一点就是长期照护问题。在这方面,今年底前山东实现职工和居民长护险参保率将达100%,重点覆盖65岁以上失能老人。直击民生堵点卡点痛点问题,提出明确目标和务实举措,这样的民生投资才能获得群众满意。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期待更多细化、适应不同城市特点的政策落地,为民生提供更多保障、让大家得到更多实惠。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6月9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如何看待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出台的综合性民生政策?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的话说,“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政策就解决什么”。
民生礼包“开箱”,我们看到,这份民生“大礼包”聚焦解决急难愁盼,涵盖4方面10条“准实新”政策举措,坚持“投资于人”、努力实现解民忧与促发展同频共振。
相较“投资于物”,“投资于人”是更长远的投资,通过服务于民生,实现增收、消费、生产的良性循环,进而激活其他经济环节,带来更有价值的回报。
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宽度、深度,是畅通经济循环、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一招。
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真金白银的“硬投资”。从2024年起,国家在“两重”建设、“两新”工作中加力支持了一批社会事业标志性工程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社会事业的比重持续提高,预计今年支持社会事业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将比“十三五”末提高30%以上。
再看山东,2024年,全省谋划的2000个投资项目中,重大民生保障项目298个、年度计划投资1386亿元。
一方面组织实施“硬投资”项目,一方面加快出台落实“软建设”举措,软硬兼施,努力做到补短板、扩内需、惠民生效应充分显现。在6月10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肖渭明用“以投资换机制”点明了软硬兼施的重要性,即通过增加对特定领域或项目的投资,促进相关机制的创新和优化,从而实现更大效益。
既有项目打底,也有政策加持,完善“项目+政策”的双轮驱动,才能让这份民生礼包直抵人心。
以“小切口”撬动“大投资”
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面广,投资任何一个领域,都是超大规模级别。瞄准群众急难愁盼,以“小切口”入手,可以撬动“大投资”。
几分钟的路程,看似对每个人的影响不大,实则关系的是人民群众切实的幸福感。近年来,山东在各市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便利居民日常采买、就医等需求。
生活超市、社区门诊、养老服务设施,都需要投资。推动这些资源下沉基层、服务民生,单靠政府是做不到的,势必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
又比如社会普遍关注的“一老一小”问题。《意见》单列一条,聚焦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对于老人,提出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原则上不低于80%;对于幼儿,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推动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实现嵌入式等普惠托育覆盖80%以上社区。
两个80%,见力度也见决心,将引导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既尽力而为 又量力而行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法论。
《意见》提出推动新时代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力争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这些年,山东财政民生支出占比常年保持在80%左右,2024年首次突破万亿元。民生投资,不只是“花多少”的问题,也是“花在哪”的问题。
解决“花在哪”,一靠准,二靠实。
准,要准在把投资落到人民群众生活的细微关切上。2025年,山东将推动农村厕所革命,预计改进农村厕所一万户。一间小小的厕所,关系的是农村人口的生活幸福感和生活舒适度,反映的是民生工作的精度和准度。坚持问题导向,把民生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这样的民生投资才能做到精准点穴。
实,要实在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民群众切实的需要上。比如《意见》提到的普惠性的养老服务,尤其是对于失能老人来说,最关键一点就是长期照护问题。在这方面,今年底前山东实现职工和居民长护险参保率将达100%,重点覆盖65岁以上失能老人。直击民生堵点卡点痛点问题,提出明确目标和务实举措,这样的民生投资才能获得群众满意。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期待更多细化、适应不同城市特点的政策落地,为民生提供更多保障、让大家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