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门详解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关政策

民生礼包“开箱” 事关你我生活

2025-06-11 作者: 董婉婉 来源: 大众日报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4方面10条政策举措。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1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六部门相关负责人对《意见》提出的政策举措进行了解读。
教育求学
今年“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
新建改扩建千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表示,教育资源扩优提质的目标,就是让更多孩子接受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意见》提出,在基础教育领域,将进一步完善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主要聚焦三个方面:“扩大总量”,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提高质量”,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促进公平”,合理规划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加快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主要依据学生规模分配到区域内的初中,并向农村等学校倾斜,同时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在高等教育领域,今年‘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对于刚参加完高考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郭鹏介绍,下一步,将通过支持高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引导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等举措,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负责人葛志昊表示,中央财政安排学生资助补助经费809.45亿元,进一步提高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扩大政策覆盖面。推动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支持和引导地方适应学龄人口变化形势,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支持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养老育幼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
抓紧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

  婴幼儿照护是很多家庭关心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庄宁介绍,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完善托育服务支持政策、标准规范、供给等体系,来实现“托得起”“放心托”和“托得好”。下一步将多渠道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在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构建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托育机构、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为网络的“1+N”托育服务体系,提升普惠托育服务。在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方面,总结地方经验做法,统筹0-6岁育幼服务资源,健全支持保障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推进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切实提高托育服务质量方面,促进医疗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指导各地通过托育服务机构设施设备改造、质量评估、人员培训、安全检查等措施,推进托育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守住安全健康底线。
  葛志昊表示,财政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养老育幼服务体系,抓紧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有关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在提高基本养老保障水平方面,国家财政承担的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也将适当提高。为确保这些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补助力度,同时开展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调剂,超过3亿老年人将受益。
就医社保
大病不出省,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全面推行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庄宁介绍,将围绕“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总体要求,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意见》提出的“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翟燕立表示,将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研究制定更适合新就业方式和收入特点的参保政策。落实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实施更加灵活的参保缴费方式,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或户籍地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稳妥有序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通过完善费率等政策稳步扩大试点范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认真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以人口集中流入地城市为重点,推动“一城一策”制定实施办法,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意见》提出要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民政部社会救助司负责人张伟表示,民政部将加快推进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研究编制“十五五”相关规划,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出台社会救助法,为基本民生保障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田汝晔 报道)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4方面10条政策举措。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1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六部门相关负责人对《意见》提出的政策举措进行了解读。
教育求学
今年“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
新建改扩建千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表示,教育资源扩优提质的目标,就是让更多孩子接受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意见》提出,在基础教育领域,将进一步完善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主要聚焦三个方面:“扩大总量”,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提高质量”,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促进公平”,合理规划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加快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主要依据学生规模分配到区域内的初中,并向农村等学校倾斜,同时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在高等教育领域,今年‘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对于刚参加完高考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郭鹏介绍,下一步,将通过支持高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引导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等举措,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负责人葛志昊表示,中央财政安排学生资助补助经费809.45亿元,进一步提高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扩大政策覆盖面。推动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支持和引导地方适应学龄人口变化形势,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支持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养老育幼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
抓紧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

  婴幼儿照护是很多家庭关心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庄宁介绍,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完善托育服务支持政策、标准规范、供给等体系,来实现“托得起”“放心托”和“托得好”。下一步将多渠道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在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构建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托育机构、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为网络的“1+N”托育服务体系,提升普惠托育服务。在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方面,总结地方经验做法,统筹0-6岁育幼服务资源,健全支持保障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推进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切实提高托育服务质量方面,促进医疗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指导各地通过托育服务机构设施设备改造、质量评估、人员培训、安全检查等措施,推进托育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守住安全健康底线。
  葛志昊表示,财政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养老育幼服务体系,抓紧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有关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在提高基本养老保障水平方面,国家财政承担的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也将适当提高。为确保这些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补助力度,同时开展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调剂,超过3亿老年人将受益。
就医社保
大病不出省,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全面推行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庄宁介绍,将围绕“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总体要求,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意见》提出的“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翟燕立表示,将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研究制定更适合新就业方式和收入特点的参保政策。落实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实施更加灵活的参保缴费方式,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或户籍地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稳妥有序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通过完善费率等政策稳步扩大试点范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认真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以人口集中流入地城市为重点,推动“一城一策”制定实施办法,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意见》提出要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民政部社会救助司负责人张伟表示,民政部将加快推进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研究编制“十五五”相关规划,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出台社会救助法,为基本民生保障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田汝晔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