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疼痛科
创新疼痛医学发展思路 铸就国家级诊疗新高地
2025-06-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疼痛科团队
|
□焉然 卢骁
疼痛是第五大生命体征,更是生命质量的无声呐喊。1972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的创始团队在简陋的诊室开启山东省首个疼痛诊疗的探索之旅。历经50余年不懈努力,从最初的神经阻滞技术到如今的智能精准治疗,省立医院疼痛科将“解除疼痛折磨”的初心淬炼成中国疼痛医学的里程碑。
从零到标杆
中国疼痛医学的微缩画卷
疼痛几乎是所有人都体验过的感觉。2000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列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并将慢性疼痛纳入疾病范畴。而疼痛科作为一个新兴科室,也是医院为数不多以医学体征来命名的学科。
“相较于国外,我国的疼痛学起步较晚,省立医院是当时国内首批探索并开展疼痛诊疗专业的综合医院之一。”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主任孙涛介绍,1972年,中国疼痛医学尚处于萌芽期,省立医院老一辈专家以“疼痛应被视作独立疾病”的前瞻理念,在无专业设备、无诊疗规范的困境中,用神经阻滞技术为晚期癌痛患者点燃生命的尊严。
1986年,全国首批疼痛专科门诊在省立医院成立,1995年正式建科,1997年获批“山东省疼痛临床研究中心”,2012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22及2023年度,连续两年列中国医院疼痛科专科声誉排行榜第三名(复旦版)。省立医院疼痛科的科室发展史堪称中国疼痛医学的微缩画卷——1999年主编《疼痛诊断治疗学》,被全国百余家医院奉为圭臬;2008年率先引入射频消融及调控技术,革新了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格局;2022年成功实施华东首例全球最小Intellis脊髓电刺激全植入术,引领慢性疼痛治疗走向智能精准化新时代。
技术领航
破解顽固疼痛的中国方案
2024年,省立医院疼痛科成功将内镜技术和脊髓电刺激技术完美融合,创新性开展了单孔分体内镜下桨状电极植入术,极大减少了手术创伤,提高了临床疗效。经检索查新,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开创了该技术先河。
这样的创新,在这里不胜枚举。2023年,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领域,孙涛团队创新性提出了“神经阻滞、DRG射频联合脊髓电刺激”的综合序贯疗法,这一疗法阶梯式、个体化改善了此类患者的疼痛状况,让糖尿病足患者燃起新希望。
该科室以几大核心技术为标志,成为国内疼痛诊疗领域标杆科室:
引领神经调控发展:国内率先开展射频调控及脊髓电刺激(SCS)技术,创新性研发“三阶梯神经调控体系”,对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效果良好。
脊柱微创领航:领衔制定了中国版《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疗效评定量表》,进行微创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创新,提出了“多通道、精准靶点、复合消融”的微创治疗理念,尤其是椎间孔镜技术突破高龄手术禁区,95岁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次日即可下地行走。
癌痛治疗标准:建立了全国首个“癌痛云管理系统”,通过鞘内输注技术使中重度癌痛控制达标率提升至98%。
在科研创新方面,科室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及临床指南的制定工作,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及省厅级课题20余项,获得省厅级奖励7项。
人才摇篮
培育中国疼痛医学的中坚力量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培养单位,同时还是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培训单位、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临床疼痛诊疗培训中心等,省立医院疼痛科构建“医教研”一体化平台,为国内疼痛临床业务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国内疼痛临床医生”的摇篮。
科室主编人卫版《疼痛诊疗技术》等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其中《疼痛诊断治疗图解》已累计印刷23次;拥有国内最大疼痛介入治疗实训中心,构建了“理论教学—动物实训—虚拟仿真—临床实战”四维培养模式;累计培养博士30余名、硕士100余名,在此进修医师超1000人次,并将带教足迹延伸至非洲医疗援建项目。
2007年,科室牵头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专科联盟——“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专科联盟”,辐射5省168家医院。更值得称道的是,目前全国三甲医院疼痛科主任中,有1/5是从这里走出的疼痛专科医师成长起来的。从雪域高原到南海之滨,省立疼痛人的技术如火种一般,点亮了神州大地。
“面对3亿多慢性疼痛患者,联合国内高水平团队,我们正计划筹建疼痛与神经调控重点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研究。”孙涛说,从当年的一间诊室到如今的国家队,省立疼痛科全体同仁将始终以“让中国患者享有世界级疼痛医疗服务”为使命,以更壮阔的平台为群众解除疼痛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