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发16捷,93颗卫星,成功率100%,将我国海上航天发射技术推向新高度

懂天又懂海 问天不止步

2025-05-23 作者: 杨秀萍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杨秀萍 通讯员 徐盛世 报道   5月19日下午,由海阳总装出厂的谷神星一号海遥五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在黄海海域发射升空。
  □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徐盛世

  5月19日下午,由烟台海阳总装出厂的谷神星一号海遥五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在黄海海域发射升空,将天启星座第34-37星共4颗低轨数据采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近年来第16次海上航天发射,也是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支持保障的第16次成功发射。
  “16发16捷,93颗卫星,成功率100%。”在发射现场,团队成员、东方航天港集团总工程师滕瑶注视着大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言语中难掩自豪。
  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2周岁的年轻团队,用6年的时间,将我国海上航天发射技术推向新高度,并凭借这一成就先后荣获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等。
  “6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回忆起首次保障火箭发射任务,滕瑶很是感慨,“从0到1的过程是最难的,以前我们没有在海上发射过火箭。长征十一号火箭成功升空的那一刻,团队成员喜极而泣,我们让火箭海上飞的梦想实现了!”
  “团队主要工作是保障火箭在海上发射,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需要‘航天+海工’技术相融合,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滕瑶说。
  令滕瑶最难忘的是,2023年我国首次海上远距离机动火箭发射,火箭从位于烟台海阳的海域出发,历时5天半,航程1300多海里,抵达广东阳江附近海域。运载过程中,火箭经受多次风高浪急的恶劣海况,保障发射的同时,团队还承担了海上运输到发射的全流程结构振动及姿态测试工作。在难忘的100多个小时里,要不间断地进行测试和实时研判,神经极为紧张,但这支团队在经受磨砺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和经验。
  16次海上发射,该团队积累了超过100TB的发射平台动力学、环境数据,这些数据为持续的技术创新夯实了基础。团队还创新性地提出了“海基发射动态补偿”技术,并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基发射姿态及周界安全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海上平台的运动状态,获得精确位置及运动矢量参数,确保火箭在复杂海况下依然能够精准入轨。
  “海上火箭发射有很大的优势,我们需要一帮既懂天又懂海的人,能够把海洋和航天的技术贯通起来。”滕瑶表示,下一步,团队将形成一个新目标,把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的能力布局起来,包括加注、发射流程、发射测控等,后续还有海上发射回收试验等任务。
  □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徐盛世

  5月19日下午,由烟台海阳总装出厂的谷神星一号海遥五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在黄海海域发射升空,将天启星座第34-37星共4颗低轨数据采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近年来第16次海上航天发射,也是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支持保障的第16次成功发射。
  “16发16捷,93颗卫星,成功率100%。”在发射现场,团队成员、东方航天港集团总工程师滕瑶注视着大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言语中难掩自豪。
  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2周岁的年轻团队,用6年的时间,将我国海上航天发射技术推向新高度,并凭借这一成就先后荣获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等。
  “6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回忆起首次保障火箭发射任务,滕瑶很是感慨,“从0到1的过程是最难的,以前我们没有在海上发射过火箭。长征十一号火箭成功升空的那一刻,团队成员喜极而泣,我们让火箭海上飞的梦想实现了!”
  “团队主要工作是保障火箭在海上发射,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需要‘航天+海工’技术相融合,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滕瑶说。
  令滕瑶最难忘的是,2023年我国首次海上远距离机动火箭发射,火箭从位于烟台海阳的海域出发,历时5天半,航程1300多海里,抵达广东阳江附近海域。运载过程中,火箭经受多次风高浪急的恶劣海况,保障发射的同时,团队还承担了海上运输到发射的全流程结构振动及姿态测试工作。在难忘的100多个小时里,要不间断地进行测试和实时研判,神经极为紧张,但这支团队在经受磨砺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和经验。
  16次海上发射,该团队积累了超过100TB的发射平台动力学、环境数据,这些数据为持续的技术创新夯实了基础。团队还创新性地提出了“海基发射动态补偿”技术,并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基发射姿态及周界安全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海上平台的运动状态,获得精确位置及运动矢量参数,确保火箭在复杂海况下依然能够精准入轨。
  “海上火箭发射有很大的优势,我们需要一帮既懂天又懂海的人,能够把海洋和航天的技术贯通起来。”滕瑶表示,下一步,团队将形成一个新目标,把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的能力布局起来,包括加注、发射流程、发射测控等,后续还有海上发射回收试验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