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区葡萄树下种植大球盖菇,每亩地一年增收1万元
用“时间差”“空间差”种出“双效益”
2025-05-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邢金钰
本报通讯员 杨茜 刘晓静
“你看,轻轻掀开稻草,这种微微发红的菇就是成熟了,可以采摘了。”5月15日,在位于福山区臧家庄镇的东泊子村葡萄产业园,管理负责人林永彬向体验采摘的客人介绍采摘要点。大棚内,葡萄嫩绿色的枝蔓刚爬上顶部的支架,大球盖菇也在葡萄架间的空隙中向上生长着。“这就是利用‘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立体种植,实现一地双收。”林永彬说。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种植面积33亩的葡萄大棚迎来了大球盖菇的丰收期。“5月份,我们主要的精力就放在大球盖菇上,一天的产量能达到800多斤,每天早晨需要8个工人采摘2个小时。”林永彬介绍,“这个阶段葡萄的农事不多,因为有智能的水肥一体化设施,日常一个人就足够了,这就是利用了葡萄与菇类生长周期错峰的‘时间差’。”
“空间差”则很直观,也就是垂直空间分层利用,葡萄在架上,大球盖菇在地上。“我们不是每个空隙都种大球盖菇,而是隔一行种一行,这样也便于对葡萄进行日常管理。”林永彬翻弄着大球盖菇生长的“底料”说,“这些底料就是上一年的葡萄枝粉碎发酵制作的,等收获期结束,这些底料因大球盖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养分滋养,成了很好的有机肥,再给葡萄用上。”
大球盖菇又名“赤松茸”“红松茸”,是新型食用菌品种,口感脆嫩,鲜味浓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市场需求较大。整个收获期,一亩地可收获2500斤大球盖菇,增收1万元。“到10月葡萄成熟了上市,就是妥妥的两份收入。”林永彬笑起来。
据悉,2023年,东泊子村党支部在臧家庄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与烟台全农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对老旧苹果产业园进行品种“腾笼换鸟”、迭代升级,建设百亩新品种葡萄种植基地。该基地每年可采摘葡萄10万公斤,产值超200万元。同时,该基地每年可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增收50万元左右。
经过几年的发展,东泊子村葡萄产业园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被列入福山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试点项目。为发挥乡村振兴引领作用,2024年,烟台全农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在常规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行“果菌间作”模式试点,利用当年10月至来年6月葡萄生产空档,在葡萄树下土地空间种植大球盖菇,将葡萄生产空档闲置土地转化成蘑菇培育的“成长田”。该项目的实施,使设施栽培果园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大大提高,由原来的一棚一收,变成现在的一棚两收、一年两收,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据了解,“果菌间作”模式获得2023年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优秀案例一等奖,由鲁东大学农学院食用菌系团队和烟台顺泰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福山区先后在张格庄镇利用大樱桃园试点、在回里镇利用葡萄园试点,均取得良好成效。
本报通讯员 杨茜 刘晓静
“你看,轻轻掀开稻草,这种微微发红的菇就是成熟了,可以采摘了。”5月15日,在位于福山区臧家庄镇的东泊子村葡萄产业园,管理负责人林永彬向体验采摘的客人介绍采摘要点。大棚内,葡萄嫩绿色的枝蔓刚爬上顶部的支架,大球盖菇也在葡萄架间的空隙中向上生长着。“这就是利用‘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立体种植,实现一地双收。”林永彬说。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种植面积33亩的葡萄大棚迎来了大球盖菇的丰收期。“5月份,我们主要的精力就放在大球盖菇上,一天的产量能达到800多斤,每天早晨需要8个工人采摘2个小时。”林永彬介绍,“这个阶段葡萄的农事不多,因为有智能的水肥一体化设施,日常一个人就足够了,这就是利用了葡萄与菇类生长周期错峰的‘时间差’。”
“空间差”则很直观,也就是垂直空间分层利用,葡萄在架上,大球盖菇在地上。“我们不是每个空隙都种大球盖菇,而是隔一行种一行,这样也便于对葡萄进行日常管理。”林永彬翻弄着大球盖菇生长的“底料”说,“这些底料就是上一年的葡萄枝粉碎发酵制作的,等收获期结束,这些底料因大球盖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养分滋养,成了很好的有机肥,再给葡萄用上。”
大球盖菇又名“赤松茸”“红松茸”,是新型食用菌品种,口感脆嫩,鲜味浓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市场需求较大。整个收获期,一亩地可收获2500斤大球盖菇,增收1万元。“到10月葡萄成熟了上市,就是妥妥的两份收入。”林永彬笑起来。
据悉,2023年,东泊子村党支部在臧家庄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与烟台全农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对老旧苹果产业园进行品种“腾笼换鸟”、迭代升级,建设百亩新品种葡萄种植基地。该基地每年可采摘葡萄10万公斤,产值超200万元。同时,该基地每年可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增收50万元左右。
经过几年的发展,东泊子村葡萄产业园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被列入福山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试点项目。为发挥乡村振兴引领作用,2024年,烟台全农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在常规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行“果菌间作”模式试点,利用当年10月至来年6月葡萄生产空档,在葡萄树下土地空间种植大球盖菇,将葡萄生产空档闲置土地转化成蘑菇培育的“成长田”。该项目的实施,使设施栽培果园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大大提高,由原来的一棚一收,变成现在的一棚两收、一年两收,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据了解,“果菌间作”模式获得2023年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优秀案例一等奖,由鲁东大学农学院食用菌系团队和烟台顺泰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福山区先后在张格庄镇利用大樱桃园试点、在回里镇利用葡萄园试点,均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