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诗经》:中国人的诗意之源、中国文化的源代码

2025-05-15 作者: 武宗义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武宗义

  古籍撷英,含英咀华。
  当你刷到歌曲“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时,是否知道它出自3000多年前的《诗经》?当你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可知这句诗背后藏着怎样的爱情?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了解它的故事,品味它的精美,聆听它的回响。
  《诗经》到底是什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又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这305首诗是怎么分类的?有点像现在的音乐分类系统:《国风》=各地流行民谣(共160首),来自周南、召南、邶、鄘、卫等15个地方,是当时的“热搜榜单”;《大雅》《小雅》=精英创作(共105首),是贵族、士大夫创作的“精致流行”;《颂》=正式典礼用歌(共40首),是宫廷和宗庙使用的“国家队曲库”。
  总之,《诗经》就像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国家级音乐平台”,从百姓口中到宫廷祭典,无所不包。
  《诗经》到底写了什么?
  3000多年前的诗人到底在写啥?有我关心的事吗?答案是:有!爱情、职场、战争、内耗、八卦、控诉、生活压力……《诗经》绝对不是枯燥的“文言文集合”,而是古人用来表达真情实感的“朋友圈合集”。
  写爱情:古人真的很会谈恋爱!
  《诗经》里最火的BGM非《关雎》莫属,“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来三千年前的古人就懂“自由恋爱”的甜。
  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种若即若离的爱情距离感,击中了无数国人的“暗恋DNA”。
  写不满:打工人早就上线了!
  在《硕鼠》中,劳动人民借“大老鼠”控诉不公: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大体意思就是,你这大老鼠,这么多年光吃我饭,却不给我好处!这可是中国“社畜反内卷宣言”的雏形。
  写职场与社会:有情绪但不翻车
  《小雅·巧言》写官场套路:“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嘴上抹蜜、脸皮极厚,堪称古代版的“职场PUA”。《诗经》有个高明之处:敢写敢怼,但一般不指名道姓。用隐喻(比兴)来说话,典雅含蓄,安全着陆。就像很多人发个朋友圈,特意设置成“仅自己可见”。
  凭什么被称为“文化源代码”?
  别看《诗经》是3000多年前的东西,但影响一点不输今天的抖音热曲、爆款歌词。甚至可以说,《诗经》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底色。
  它定义了“什么是诗”
  在《诗经》之前,中国有没有诗?可能有,但没有“标准答案”。而《诗经》的出现,直接定了三个经典法宝:赋:铺陈叙述;比:比喻象征;兴:用自然景象起头,带出情感。这三招,被后世无数诗人奉为圭臬,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直到今天,大伙都在用。
  它定义了“什么是美”
  《诗经》美在哪里?美在真实:没有神仙鬼怪、离奇玄幻,全是生活的碎片、情感的波纹。美在节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朗朗上口,听了就想哼出来。美在淡雅:没有华丽辞藻,但句句有深意,像清水煮茶,淡而回甘。
  它定义了中国人的“情绪底色”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激发情感,培养审美;“观”:观察风俗,了解社会;“群”:合群共鸣,社交表达;“怨”:委婉控诉,情绪释放。这不就是中国人千年来处理情绪、建立关系、追求美的方式?
  今天我们如何“用”《诗经》?
  很多人觉得,《诗经》已是课本里的“背诵材料”,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爱情文案取材地
  想发个高级点的情话文案?看看《诗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异地恋发疯日常;“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爱情长跑失败总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像不像你犯相思病的室友?
  国风词库和与精神滋养
  美女名字、影视歌曲、甚至一些公司名称,很多出自《诗经》:“语嫣”“采薇”“婉清”早就成了武侠、言情小说女主角名字;著名的影视剧《在水一方》就出自《诗经·蒹葭》,甚至作者的笔名“琼瑶”都出自《诗经·木瓜》。
  还有,当生活节奏太快时,也不妨读一读《诗经》,给心灵来一场中式SPA,让脚步等一等灵魂。
  我们怎么重新打开《诗经》?
  究其实,《诗经》一直在我们身边。
  短视频平台上,有UP主用汉服+配乐复刻《蒹葭》的意境;小红书上,年轻人用《诗经》句子做签名、起昵称、写情书;微信公众号、播客节目、AI画师,正让《诗经》“活”起来。
  甚至可以尝试用《诗经》写现代文案,比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你,是我朋友圈里一直舍不得删的人”。
  传统不等于老旧,经典可以潮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打捞”和“再创”。
  每个中国人都该读一读《诗经》
  《诗经》是中国人的诗意之源。
  它是先人留下的生活记录器,也是情感表达教科书。它教我们如何隐喻不敢明说的爱,如何用节奏化解生活的苦。它不是历史的灰烬,而是文化的火种。
  读懂《诗经》,你会发现,3000多年前的古人,其实和今天的你我一样,也爱、也怨、也苦、也笑。
  所以,闲暇之时,请翻开《诗经》,从“关关雎鸠”开始,激活属于我们的文化血脉。
  □ 本报记者 武宗义

  古籍撷英,含英咀华。
  当你刷到歌曲“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时,是否知道它出自3000多年前的《诗经》?当你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可知这句诗背后藏着怎样的爱情?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了解它的故事,品味它的精美,聆听它的回响。
  《诗经》到底是什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又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这305首诗是怎么分类的?有点像现在的音乐分类系统:《国风》=各地流行民谣(共160首),来自周南、召南、邶、鄘、卫等15个地方,是当时的“热搜榜单”;《大雅》《小雅》=精英创作(共105首),是贵族、士大夫创作的“精致流行”;《颂》=正式典礼用歌(共40首),是宫廷和宗庙使用的“国家队曲库”。
  总之,《诗经》就像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国家级音乐平台”,从百姓口中到宫廷祭典,无所不包。
  《诗经》到底写了什么?
  3000多年前的诗人到底在写啥?有我关心的事吗?答案是:有!爱情、职场、战争、内耗、八卦、控诉、生活压力……《诗经》绝对不是枯燥的“文言文集合”,而是古人用来表达真情实感的“朋友圈合集”。
  写爱情:古人真的很会谈恋爱!
  《诗经》里最火的BGM非《关雎》莫属,“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来三千年前的古人就懂“自由恋爱”的甜。
  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种若即若离的爱情距离感,击中了无数国人的“暗恋DNA”。
  写不满:打工人早就上线了!
  在《硕鼠》中,劳动人民借“大老鼠”控诉不公: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大体意思就是,你这大老鼠,这么多年光吃我饭,却不给我好处!这可是中国“社畜反内卷宣言”的雏形。
  写职场与社会:有情绪但不翻车
  《小雅·巧言》写官场套路:“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嘴上抹蜜、脸皮极厚,堪称古代版的“职场PUA”。《诗经》有个高明之处:敢写敢怼,但一般不指名道姓。用隐喻(比兴)来说话,典雅含蓄,安全着陆。就像很多人发个朋友圈,特意设置成“仅自己可见”。
  凭什么被称为“文化源代码”?
  别看《诗经》是3000多年前的东西,但影响一点不输今天的抖音热曲、爆款歌词。甚至可以说,《诗经》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底色。
  它定义了“什么是诗”
  在《诗经》之前,中国有没有诗?可能有,但没有“标准答案”。而《诗经》的出现,直接定了三个经典法宝:赋:铺陈叙述;比:比喻象征;兴:用自然景象起头,带出情感。这三招,被后世无数诗人奉为圭臬,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直到今天,大伙都在用。
  它定义了“什么是美”
  《诗经》美在哪里?美在真实:没有神仙鬼怪、离奇玄幻,全是生活的碎片、情感的波纹。美在节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朗朗上口,听了就想哼出来。美在淡雅:没有华丽辞藻,但句句有深意,像清水煮茶,淡而回甘。
  它定义了中国人的“情绪底色”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激发情感,培养审美;“观”:观察风俗,了解社会;“群”:合群共鸣,社交表达;“怨”:委婉控诉,情绪释放。这不就是中国人千年来处理情绪、建立关系、追求美的方式?
  今天我们如何“用”《诗经》?
  很多人觉得,《诗经》已是课本里的“背诵材料”,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爱情文案取材地
  想发个高级点的情话文案?看看《诗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异地恋发疯日常;“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爱情长跑失败总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像不像你犯相思病的室友?
  国风词库和与精神滋养
  美女名字、影视歌曲、甚至一些公司名称,很多出自《诗经》:“语嫣”“采薇”“婉清”早就成了武侠、言情小说女主角名字;著名的影视剧《在水一方》就出自《诗经·蒹葭》,甚至作者的笔名“琼瑶”都出自《诗经·木瓜》。
  还有,当生活节奏太快时,也不妨读一读《诗经》,给心灵来一场中式SPA,让脚步等一等灵魂。
  我们怎么重新打开《诗经》?
  究其实,《诗经》一直在我们身边。
  短视频平台上,有UP主用汉服+配乐复刻《蒹葭》的意境;小红书上,年轻人用《诗经》句子做签名、起昵称、写情书;微信公众号、播客节目、AI画师,正让《诗经》“活”起来。
  甚至可以尝试用《诗经》写现代文案,比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你,是我朋友圈里一直舍不得删的人”。
  传统不等于老旧,经典可以潮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打捞”和“再创”。
  每个中国人都该读一读《诗经》
  《诗经》是中国人的诗意之源。
  它是先人留下的生活记录器,也是情感表达教科书。它教我们如何隐喻不敢明说的爱,如何用节奏化解生活的苦。它不是历史的灰烬,而是文化的火种。
  读懂《诗经》,你会发现,3000多年前的古人,其实和今天的你我一样,也爱、也怨、也苦、也笑。
  所以,闲暇之时,请翻开《诗经》,从“关关雎鸠”开始,激活属于我们的文化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