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山东经研院5万公里“碳”索足迹
助力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2025-05-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陈庆伟 刘博
近期,随着最后一袋样品完成测试分析,由国网山东经研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组成的国网总部科技项目《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碳汇途径及其固碳能力研究》团队圆满完成野外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工作。项目团队2024年8月至11月,历时4个月跨越全国8个水土保持分区,行程超5万公里,采集土壤、植物根系及植被样品2813件(袋),而后耗时5个月投入10余名研究人员、近10台(套)仪器进行室内样品含水率、有机碳测试分析。这一工作不仅展现了团队不畏艰辛的科研精神,更为构建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碳汇基础数据库奠定了坚实基石,标志着我国电力行业在碳汇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铺就生态双赢之路。水土保持措施通过改变地表覆被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增强土壤和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与储存能力,并减少土壤侵蚀进而固持土壤、维持土壤有机碳含量稳定,是实现生态治理与碳中和目标协同推进的重要途径。本项目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弥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碳汇研究短板,为电力行业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彰显了电网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
建设三位一体碳汇体系,科技创新引领发展。项目着力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为水土保持措施固碳增汇提供基础理论支撑,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层面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碳汇体系,层层递进,互为支撑。本项目的研究和成果应用,可显著提升输变电工程碳汇效率、扩大植被和土壤碳库容量、增强调水保水保土能力,显著改善生态恢复质量,为电力行业绿色转型注入科技动力。
优化措施提质增效,助力“双碳”目标。项目提出的水土保持措施优化技术,可最大化输变电工程碳汇效益,推动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临时措施的协同作用,项目成果将有效提升项目区绿碳增汇能力、减少人为扰动下的碳流失,为陆地生态系统碳中和能力提升贡献电力担当,加速实现新型电力系统清洁低碳核心目标,增强推进“双碳”工作的信心。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绿色转型加速。国网山东经研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通过产学研用高效衔接,为电网工程环保领域注入新活力。团队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为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科学支撑,助力输变电工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近期,随着最后一袋样品完成测试分析,由国网山东经研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组成的国网总部科技项目《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碳汇途径及其固碳能力研究》团队圆满完成野外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工作。项目团队2024年8月至11月,历时4个月跨越全国8个水土保持分区,行程超5万公里,采集土壤、植物根系及植被样品2813件(袋),而后耗时5个月投入10余名研究人员、近10台(套)仪器进行室内样品含水率、有机碳测试分析。这一工作不仅展现了团队不畏艰辛的科研精神,更为构建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碳汇基础数据库奠定了坚实基石,标志着我国电力行业在碳汇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铺就生态双赢之路。水土保持措施通过改变地表覆被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增强土壤和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与储存能力,并减少土壤侵蚀进而固持土壤、维持土壤有机碳含量稳定,是实现生态治理与碳中和目标协同推进的重要途径。本项目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弥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碳汇研究短板,为电力行业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彰显了电网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
建设三位一体碳汇体系,科技创新引领发展。项目着力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为水土保持措施固碳增汇提供基础理论支撑,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层面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碳汇体系,层层递进,互为支撑。本项目的研究和成果应用,可显著提升输变电工程碳汇效率、扩大植被和土壤碳库容量、增强调水保水保土能力,显著改善生态恢复质量,为电力行业绿色转型注入科技动力。
优化措施提质增效,助力“双碳”目标。项目提出的水土保持措施优化技术,可最大化输变电工程碳汇效益,推动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临时措施的协同作用,项目成果将有效提升项目区绿碳增汇能力、减少人为扰动下的碳流失,为陆地生态系统碳中和能力提升贡献电力担当,加速实现新型电力系统清洁低碳核心目标,增强推进“双碳”工作的信心。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绿色转型加速。国网山东经研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通过产学研用高效衔接,为电网工程环保领域注入新活力。团队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为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科学支撑,助力输变电工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