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四维矩阵” 护航候鸟迁飞
2025-05-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方成 胡博文
山东省全面强化候鸟迁飞保护工作,打造“法规完善、工作联动、监测严密、宣传创新”的候鸟迁飞保护四维矩阵。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鸟类由2020年的471种增加到目前的515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保护率超过85%。
健全法规制度
构建候鸟保护“四梁八柱”
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建设,法规体系日臻完善。完成《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四次修正,出台《山东省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计划(2023—2035年)》《山东省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2024—2035年)》,对候鸟栖息地和迁飞通道进行重点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健全保护监管体系。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纳入林长制考核、“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考核和森林资源保护督察,管理机制日渐完善。
强化保护联动
筑起候鸟迁飞“生命屏障”
建立上下贯穿的联动机制。联合国家林草局合肥专员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每年下发做好秋冬季、春季候鸟保护工作的通知,着重加强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巡护,省市县三级对候鸟栖息地及交易场所开展明察暗访,把候鸟保护固化为“肌肉记忆”。开展果园鸟害调研,在全省推广使用“果品综合防护网”,妥善解决护鸟护果难题。建立横向互动的执法机制。目前全省16市和90%以上的县(市、区)均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体系完整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协同联动机制。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常态化开展网盾行动、清风行动、打击非法猎捕交易食用野生鸟类专项行动。2024年,共查办涉候鸟案件103起,打击违法犯罪人员144人;2025年以来,查办涉候鸟案件29起,打击违法犯罪人员43人。
严密精准监测
织牢候鸟保护“防护网络”
加强栖息地保护和鸟类监测。开展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综合生态修复,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状况持续改善,野外种群和数量显著增长。2024年全面铺开野生动物动态监测工作,黑脸琵鹭、疣鼻天鹅首次成功繁殖,鹤类超过1万只,花脸鸭国内最大种群超过17万只;在全国中华凤头燕鸥同步调查中,山东记录到127只。织牢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网络。优化调整增设18处省级疫源疫病监测站,全省52处疫源疫病监测站监测到鸟类300余万只,上报信息10021份。在黄河三角洲等重点野鸟栖息地开展主动预警,取样6121份,进行风险分析和
早期预警。举办第一届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宣传引导
凝聚候鸟保护“全民共识”
打造“1+N”宣传品牌。创新宣传形式,推出以山东代表性物种豹猫为原型的动画代言人“猫小豹”,联合《农村大众》刊发5期宣传专版,向群众投放5G智媒视频彩铃,举办“沿着黄河遇见海”黄河口国际观鸟季活动,推介的“鸟浪奇观”多次在央视展播。青岛市将生态保护知识融入课堂,以“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建立自然教育长效机制。抓实“节点”宣传。常态化开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配套启动“镜界共生·羽韵齐鲁”鸟类生态摄影大赛、“我与野生动物的故事”征文比赛等活动,持久保持宣传成效。做到纵向到底。公布省市县三级涉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举报电话,在农村大集、花鸟鱼虫市场等地点,通过“村村响”、设立宣传点开展针对性宣传,打通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最后一公里”。“野生无主”的观念已转变,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理念已在全省蔚然成风。
山东省全面强化候鸟迁飞保护工作,打造“法规完善、工作联动、监测严密、宣传创新”的候鸟迁飞保护四维矩阵。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鸟类由2020年的471种增加到目前的515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保护率超过85%。
健全法规制度
构建候鸟保护“四梁八柱”
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建设,法规体系日臻完善。完成《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四次修正,出台《山东省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计划(2023—2035年)》《山东省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2024—2035年)》,对候鸟栖息地和迁飞通道进行重点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健全保护监管体系。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纳入林长制考核、“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考核和森林资源保护督察,管理机制日渐完善。
强化保护联动
筑起候鸟迁飞“生命屏障”
建立上下贯穿的联动机制。联合国家林草局合肥专员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每年下发做好秋冬季、春季候鸟保护工作的通知,着重加强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巡护,省市县三级对候鸟栖息地及交易场所开展明察暗访,把候鸟保护固化为“肌肉记忆”。开展果园鸟害调研,在全省推广使用“果品综合防护网”,妥善解决护鸟护果难题。建立横向互动的执法机制。目前全省16市和90%以上的县(市、区)均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体系完整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协同联动机制。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常态化开展网盾行动、清风行动、打击非法猎捕交易食用野生鸟类专项行动。2024年,共查办涉候鸟案件103起,打击违法犯罪人员144人;2025年以来,查办涉候鸟案件29起,打击违法犯罪人员43人。
严密精准监测
织牢候鸟保护“防护网络”
加强栖息地保护和鸟类监测。开展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综合生态修复,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状况持续改善,野外种群和数量显著增长。2024年全面铺开野生动物动态监测工作,黑脸琵鹭、疣鼻天鹅首次成功繁殖,鹤类超过1万只,花脸鸭国内最大种群超过17万只;在全国中华凤头燕鸥同步调查中,山东记录到127只。织牢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网络。优化调整增设18处省级疫源疫病监测站,全省52处疫源疫病监测站监测到鸟类300余万只,上报信息10021份。在黄河三角洲等重点野鸟栖息地开展主动预警,取样6121份,进行风险分析和
早期预警。举办第一届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宣传引导
凝聚候鸟保护“全民共识”
打造“1+N”宣传品牌。创新宣传形式,推出以山东代表性物种豹猫为原型的动画代言人“猫小豹”,联合《农村大众》刊发5期宣传专版,向群众投放5G智媒视频彩铃,举办“沿着黄河遇见海”黄河口国际观鸟季活动,推介的“鸟浪奇观”多次在央视展播。青岛市将生态保护知识融入课堂,以“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建立自然教育长效机制。抓实“节点”宣传。常态化开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配套启动“镜界共生·羽韵齐鲁”鸟类生态摄影大赛、“我与野生动物的故事”征文比赛等活动,持久保持宣传成效。做到纵向到底。公布省市县三级涉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举报电话,在农村大集、花鸟鱼虫市场等地点,通过“村村响”、设立宣传点开展针对性宣传,打通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最后一公里”。“野生无主”的观念已转变,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理念已在全省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