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蓬莱:处处都留烈士名

2025-04-07 作者: 从春龙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 高林 吴延朋

  易三实验小学、郝斌中学、武霖村、长裕村……烟台蓬莱区的这些学校和村庄,在外地人看来只是普通的名字,可蓬莱人却深知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位烈士辉煌灿烂的一生。清明节之际,记者走进这些学校、村庄,聆听英雄的故事,感受蓬莱人独有的情怀。
刻在骨子里的崇敬
  “易三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1945年在庙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的独立营营长盛易三。”易三实验小学政教主任王媛媛告诉记者,学校虽不大,却与四位革命烈士有关。
  易三实验小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的景熙小学,以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蓬莱人王景熙烈士。后来,为了纪念盛易三,蓬莱县人民政府于1953年成立易三实验小学,并将景熙小学与之合并。1954年,又将鉴明小学、世瑛小学合并到易三实验小学,这两所小学分别为了纪念烈士张鉴明和韩世瑛。可以说,学校成立之初就镌刻着红色印记。在校园的展板上、英雄纪念馆里,处处都能看到英雄事迹的介绍。
  “在庙山战斗中,盛易三带领三连战士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因敌众我寡,伤亡很大。战斗中,盛易三腹部中弹,不幸牺牲,当时才35岁。”在盛易三雕像下,五年级学生张子辰向低年级的学生讲着盛易三的战斗故事。
  “郝斌这个名字有学校的红色血脉,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郝斌中学团委副书记班芳告诉记者,1944年8月,胶东军区十四团政治处宣传股长郝斌与蓬莱城伪军大队长郝铭传谈判破裂被活埋。1945年9月,蓬莱县政府把郝斌的母校义成小学改名为郝斌小学,后来更名为郝斌中学。学校依托宝贵的红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开展爱国主义宣誓、红色经典朗读、爱国主义演讲、参与国家公祭日等一系列活动。
  此外,理琪小学、姚琪学校、健民小学、夏侯小学、长裕小学等,每个校名背后,都是壮烈的英雄故事。虽然有些学校因为调整、合并等原因不复存在,但蓬莱人对烈士的崇敬,是刻在骨子里的。
英雄的事迹被传唱至今
  夏侯村,是一个位于丘山水库上游的小山村。“我们村原来叫兴村,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夏侯苏民,改名为夏侯村。”夏侯苏民纪念馆原馆长张立和向记者讲述起夏侯苏民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夏侯苏民,原名张培礼,生于1919年。革命年代,为了掩护身份、保护家人,化名夏侯苏民。1938年2月,夏侯苏民参加了“蓬莱三军二路”抗日队伍,入“蓬莱抗日中学”学习,毕业后,夏侯苏民转战蓬莱、黄县、莱阳、灵山、蓝村、即墨、平度、胶县、高密,历经130多场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受6次嘉奖 。
  1946年10月10日,在第二次解放高密战斗中,时任胶东军区第5师第13团团长的夏侯苏民为掩护战友撤退,左胸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胶东军民为其先后举行三次追悼大会,这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十分罕见。1947年2月,蓬莱县政府作出决定,把夏侯苏民的出生地兴村,更名为“夏侯村”。
  2007年4月5日,夏侯苏民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后经2015年、2019年两次扩建改造,夏侯苏民纪念馆被正式列入烟台市级红色教育基地。建成以来,纪念馆已接待学员教育培训、群众参观10万余人次。
  此外,为了纪念1940年10月在掖县双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杨武霖,蓬莱县政府将他家乡所在的村更名为武霖村,即现在的武霖社区;为了纪念1945年1月15日因掩护其他同志撤离而壮烈牺牲的温长裕,蓬莱县政府将温长裕故居糠市街一带命名为长裕村,即现在的长裕社区;本洪村、孟起村、洪鹏村,则分别是为了纪念烈士李本洪、张孟起、田洪鹏。英雄的事迹,随着他们的名字,被传唱至今。
  在蓬莱,话英雄、赞英雄不仅体现在以英烈命名的一所所学校、一个个村庄、一处处遗址,更体现在老百姓的一言一行之中。随着时代发展,如何让没有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年轻一代感受到深入内心的红色力量,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 本报记者 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 高林 吴延朋

  易三实验小学、郝斌中学、武霖村、长裕村……烟台蓬莱区的这些学校和村庄,在外地人看来只是普通的名字,可蓬莱人却深知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位烈士辉煌灿烂的一生。清明节之际,记者走进这些学校、村庄,聆听英雄的故事,感受蓬莱人独有的情怀。
刻在骨子里的崇敬
  “易三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1945年在庙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的独立营营长盛易三。”易三实验小学政教主任王媛媛告诉记者,学校虽不大,却与四位革命烈士有关。
  易三实验小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的景熙小学,以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蓬莱人王景熙烈士。后来,为了纪念盛易三,蓬莱县人民政府于1953年成立易三实验小学,并将景熙小学与之合并。1954年,又将鉴明小学、世瑛小学合并到易三实验小学,这两所小学分别为了纪念烈士张鉴明和韩世瑛。可以说,学校成立之初就镌刻着红色印记。在校园的展板上、英雄纪念馆里,处处都能看到英雄事迹的介绍。
  “在庙山战斗中,盛易三带领三连战士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因敌众我寡,伤亡很大。战斗中,盛易三腹部中弹,不幸牺牲,当时才35岁。”在盛易三雕像下,五年级学生张子辰向低年级的学生讲着盛易三的战斗故事。
  “郝斌这个名字有学校的红色血脉,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郝斌中学团委副书记班芳告诉记者,1944年8月,胶东军区十四团政治处宣传股长郝斌与蓬莱城伪军大队长郝铭传谈判破裂被活埋。1945年9月,蓬莱县政府把郝斌的母校义成小学改名为郝斌小学,后来更名为郝斌中学。学校依托宝贵的红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开展爱国主义宣誓、红色经典朗读、爱国主义演讲、参与国家公祭日等一系列活动。
  此外,理琪小学、姚琪学校、健民小学、夏侯小学、长裕小学等,每个校名背后,都是壮烈的英雄故事。虽然有些学校因为调整、合并等原因不复存在,但蓬莱人对烈士的崇敬,是刻在骨子里的。
英雄的事迹被传唱至今
  夏侯村,是一个位于丘山水库上游的小山村。“我们村原来叫兴村,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夏侯苏民,改名为夏侯村。”夏侯苏民纪念馆原馆长张立和向记者讲述起夏侯苏民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夏侯苏民,原名张培礼,生于1919年。革命年代,为了掩护身份、保护家人,化名夏侯苏民。1938年2月,夏侯苏民参加了“蓬莱三军二路”抗日队伍,入“蓬莱抗日中学”学习,毕业后,夏侯苏民转战蓬莱、黄县、莱阳、灵山、蓝村、即墨、平度、胶县、高密,历经130多场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受6次嘉奖 。
  1946年10月10日,在第二次解放高密战斗中,时任胶东军区第5师第13团团长的夏侯苏民为掩护战友撤退,左胸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胶东军民为其先后举行三次追悼大会,这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十分罕见。1947年2月,蓬莱县政府作出决定,把夏侯苏民的出生地兴村,更名为“夏侯村”。
  2007年4月5日,夏侯苏民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后经2015年、2019年两次扩建改造,夏侯苏民纪念馆被正式列入烟台市级红色教育基地。建成以来,纪念馆已接待学员教育培训、群众参观10万余人次。
  此外,为了纪念1940年10月在掖县双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杨武霖,蓬莱县政府将他家乡所在的村更名为武霖村,即现在的武霖社区;为了纪念1945年1月15日因掩护其他同志撤离而壮烈牺牲的温长裕,蓬莱县政府将温长裕故居糠市街一带命名为长裕村,即现在的长裕社区;本洪村、孟起村、洪鹏村,则分别是为了纪念烈士李本洪、张孟起、田洪鹏。英雄的事迹,随着他们的名字,被传唱至今。
  在蓬莱,话英雄、赞英雄不仅体现在以英烈命名的一所所学校、一个个村庄、一处处遗址,更体现在老百姓的一言一行之中。随着时代发展,如何让没有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年轻一代感受到深入内心的红色力量,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