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种”人工湿地 农村污水变“活水”

2025-04-02 作者: 李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媛
   本报通讯员 王蕾 鞠霆


  在平度市蓼兰镇杨家顶子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玻璃大棚。大棚内没有种植常见的瓜果蔬菜,而是茂密的鸢尾、铜钱草与美人蕉等植物错落交织的湿地花园。
  “这是一片人工湿地,里面的植物都是净化水质的能手。我们采用‘生物+生态湿地’模式,将收集来的污水经过预处理后,直接流入湿地。温室克服了北方冬季气温低影响,全年可正常运行。”广东昂为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负责人王常红介绍。
  据了解,杨家顶子村的生活污水先是进入初级处理系统对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和去除,后续进入人工生态系统进行深度处理。选用包括高新技术驯化培育的多种不同生态位的水生生物,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多功能的水生生物群落,在专用滤料构建的滤床作用下,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深度净化,最终实现达标处理,具有十分显著的碳减排功能。“处理过后的水可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养殖及打造生态景观塘和生态沟渠等,实现了可持续化的资源化利用效果。”王常红介绍,当地创新打造的污水处理系统正以生态化方式破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
  更令人称道的是,这片“大棚人工湿地”正催生资源化利用循环链条。处理后的尾水通过智能滴灌系统反哺大棚蔬菜种植、扦插苗木、花卉培育等,实现污染处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
  平度市云山镇铁岭庄村的“大棚人工湿地”利用空间建设了菜园和苗圃园。“我们的蔬菜和苗木不用施肥,只需要将预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滴灌,污水中的氮、磷等元素本身就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实现了污水中污染物的有效利用。”铁岭庄基站负责人任朝说,大棚内一年扦插育苗2次,每次育苗约4万株,直接节约土地500余平方米,经济效益8万~10万元。
  大棚里“种”出人工湿地,这个创新之举让农村污水变“活水”,实现了从“污水靠蒸发”到“碧水绕人家”的重大转变。“大棚人工湿地”不仅净化了水流,更流淌出乡村振兴的绿色希望。村民们普遍反映,村庄干净了,生活变得更宜居、更舒心。
  “我们坚持‘建管一体’理念,采用EPC+O模式,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与美丽乡村建设、自来水改造等工作进行统筹谋划。”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平度分局副局长肖增光表示,平度市探索生态化、资源化、智能化、碳减排综合处理的新技术,走出了适合北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新路子,实现了水美、景美、村美,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 本报记者 李媛
   本报通讯员 王蕾 鞠霆


  在平度市蓼兰镇杨家顶子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玻璃大棚。大棚内没有种植常见的瓜果蔬菜,而是茂密的鸢尾、铜钱草与美人蕉等植物错落交织的湿地花园。
  “这是一片人工湿地,里面的植物都是净化水质的能手。我们采用‘生物+生态湿地’模式,将收集来的污水经过预处理后,直接流入湿地。温室克服了北方冬季气温低影响,全年可正常运行。”广东昂为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负责人王常红介绍。
  据了解,杨家顶子村的生活污水先是进入初级处理系统对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和去除,后续进入人工生态系统进行深度处理。选用包括高新技术驯化培育的多种不同生态位的水生生物,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多功能的水生生物群落,在专用滤料构建的滤床作用下,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深度净化,最终实现达标处理,具有十分显著的碳减排功能。“处理过后的水可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养殖及打造生态景观塘和生态沟渠等,实现了可持续化的资源化利用效果。”王常红介绍,当地创新打造的污水处理系统正以生态化方式破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
  更令人称道的是,这片“大棚人工湿地”正催生资源化利用循环链条。处理后的尾水通过智能滴灌系统反哺大棚蔬菜种植、扦插苗木、花卉培育等,实现污染处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
  平度市云山镇铁岭庄村的“大棚人工湿地”利用空间建设了菜园和苗圃园。“我们的蔬菜和苗木不用施肥,只需要将预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滴灌,污水中的氮、磷等元素本身就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实现了污水中污染物的有效利用。”铁岭庄基站负责人任朝说,大棚内一年扦插育苗2次,每次育苗约4万株,直接节约土地500余平方米,经济效益8万~10万元。
  大棚里“种”出人工湿地,这个创新之举让农村污水变“活水”,实现了从“污水靠蒸发”到“碧水绕人家”的重大转变。“大棚人工湿地”不仅净化了水流,更流淌出乡村振兴的绿色希望。村民们普遍反映,村庄干净了,生活变得更宜居、更舒心。
  “我们坚持‘建管一体’理念,采用EPC+O模式,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与美丽乡村建设、自来水改造等工作进行统筹谋划。”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平度分局副局长肖增光表示,平度市探索生态化、资源化、智能化、碳减排综合处理的新技术,走出了适合北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新路子,实现了水美、景美、村美,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