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漂老人,叶落何处

2025-04-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大众新闻·半岛新闻记者 高芳

  当城市化浪潮席卷乡土中国,“叶落归根”的传统命题正衍生出新解。今年清明节前夕,林一返回距青岛几百公里的故乡,为父亲魂归老宅作祭扫的准备,而苏西则选择让父母的骨灰随浪花漂向深海——不同的“青漂”老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落叶归处。
  留在城市,或者是返回老家,当代人对于“根”的执着正在发生变化,在生态理念冲击下,千年殡葬习俗正经历深刻嬗变。
1 千里万里要回家
  3月27日凌晨,林一独自一人从青岛踏上去潍坊的火车,到达潍坊后再乘网约车,去往临朐县城。离清明节还有几天时间,林一要回老家提前料理给父亲祭扫的事宜。
  与住在县城的母亲会合后,母女俩马不停蹄赶往赵家楼村,林一的父亲就葬在村子里。与多数农村一样,赵家楼村现在居住的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林一的父亲生前就住在村里。虽然在县城有楼房,两个女儿一个在青岛定居,一个在北京定居,可他还是喜欢住在乡下,在城市里住不了多久就嚷嚷着“要回家”。
  此前,林一很少回老家看看这处老宅。虽然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在这里长大,仿佛这里是根,但是上大学离开县城,后来又在青岛定居,这处老宅就成了抛在身后的“旧时光”。
  父亲生前,曾花10万元把这处旧宅重新改造装修,院子里一半进行水泥硬化,一半开辟为花圃。加装了阳光房,最大的一间做成茶室,进门就是一张偌大的茶台,旁边是一张长案,父亲生前喜欢写毛笔字,上面还摆着他未写完的一张字幅。父亲的好友们会经常来家里喝茶、赏花、聊天、喝酒,这样的日子也算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生活”。
  林一的母亲常年在青岛和北京两地交替奔波,给两个女儿看孩子,父亲则像“打酱油”的,被母亲拖拽着在城市里住上几天,便要跑回乡下。
  林一的父亲一直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病,平时这不舒服、那不舒服是常态。去年端午节刚过,母亲主动提出先不跟女儿回城市,在临朐短住几天,陪陪父亲。可是没几天,林一就接到了母亲的电话:“你爸骑电动车摔倒了。”
  为看护方便,林一让母亲找了救护车直接送到青岛,并在青岛联系医院为父亲办了住院。
  由于父亲基础病太多,这次脑部出血引发了全身血栓,清醒了几天的父亲又被送进ICU。进ICU前,父亲隐约有点担心,跟林一说:“我不做手术,送我回老家。”林一只能安慰道:“治好病咱就回老家,你进去后要听大夫的话。”
  在ICU住了一周,父亲的病越来越重,整日都处在昏迷状态,偶尔片刻清醒时,护工会通过视频跟林一连线,父亲还是嘟囔那句:“我要回家。”林一当然知道他说的家指的是乡下老宅,于是不断安慰:“爸,病好了,咱就回家。”每次听到可以回家的肯定答复,父亲都会露出心满意足的表情,说:“好,我再睡会儿。”
  一周后,大夫下了病危通知,父亲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人生最后一站落在哪里,也被提上日程。
  林一的母亲希望老伴葬在青岛。“农村那荒草地里,能是什么好地方?”母亲见过电视里城市的陵园,向阳坡上干净整齐,父亲一旦回了乡下,自己百年以后也将落脚在那里,母亲不喜欢那些被荒草遮盖的地方。
  医院走廊上不断走来手里攥着一摞名片的人,仿佛能读懂家属脸上的愁容,他们递上名片,上面写着:一条龙服务,运送遗体,按公里数收费。
  “把父亲安葬在城市,周围一个认识的人也没有,这是他最难过的事啊。”林一的妹妹说道。一家人商量后,还是决定送父亲回乡下,安葬在爷爷奶奶身边。
  林一提前联系好一家殡葬服务公司,父亲去世在半夜12点多,殡葬公司的人接到电话后半小时便赶了过来,直接送达目的地殡仪馆。司机开车前安慰林一:“你们的距离不算远,2小时就到了。我送过最远的一个,从广州到东北,我们2个人轮换着开车,开了三天三夜。”
2 乡村平芜是归处
  乡村是父亲的安乐窝,可对林一来说,却已经是陌生的存在。乡亲们来殡仪馆出席父亲的葬礼时,林一对着那些模糊的面孔,却叫不出是“几爷爷”还是“几奶奶”。
  在林一的老家,墓地叫“林地”。一般是村里农田旁边的一块空地,周围被各种树木和杂草掩盖。如果不是有大爷引路,穿过几条林间小道,林一是找不到那处地方的。后来,林一用手机给妹妹发了定位,地图上面显示周围没有任何标记物。
  因为父亲去世比较突然,之前他并没有规划自己安葬的地方,墓地旁边都是别人家的农田,也不能随意扩充地脚,所以只能非常局促地挨着爷爷奶奶的坟茔,“就这样吧,挨着咱爹咱娘近点也挺好。”林一的大爷说道。
  今年清明节前,林一准备给父亲和爷爷奶奶的林地修整一下,“起码种一圈松柏吧。”她跟姑姑商量了这个想法,姑姑说:“这事你干不了,得找村里人,要不谁给你搬树、种树去。”
  林一又找了大爷。大爷今年快80岁了,体力活干不了了,答应找村里几个老人帮忙。林一先是托熟人买了十几棵松柏,又订好车和几个工人。林地周围都是小路,货车进不去,因此搬运费就占了3/4,在林一的预算中,大头都是人工费用。
  “现如今在农村,能找着人干活就算不错了,都是老头了。”大爷感慨。
3 魂归碧海枕浪眠
  与林一大费周折地在乡下为父亲整修墓地不同,50岁的苏西为父母选择了更为生态的安葬方式——海葬。
  3月13日,苏西刚完成父母亲的海葬,海葬证书的封皮是蓝色的,里面有一首诗:“长眠大海,回归自然。迎着初升的太阳,踏着摇曳的海浪,撑起心灵的风帆,随风远航……”
  苏西祖籍青岛,爷爷奶奶从青岛到潍坊创业,在潍坊扎根,组建起大家庭。如今家里只有苏西,在大学毕业后又回到青岛定居。
  爷爷奶奶20年前先后去世,苏西的父母把他们的骨灰送回青岛一处陵园内安葬,花2万多元买下一块墓地。如今同等墓穴的价格直逼20万元,每年还要交200元的管理费。
  “管理费是5到10年交一次,如果长期不交费,被迁走怎么办?毕竟现在墓地值钱。”苏西一直有这个担心,想着下一辈或者下下辈子孙未必能记住祖辈的墓地。
  苏西的母亲是10年前去世的,父亲是2年前去世的,两人的骨灰都存放在青岛殡仪馆的简易格子里。如果送回潍坊安葬,一年几次祭扫,自己来回折腾实在不方便。这两年,苏西一直在考虑父母“叶落何处”的问题。
  一次,苏西听到邻居说起海葬,她一下子有了感触。“父母在青岛照看外甥时,最喜欢带外甥去海边看海鸥、挖螃蟹了。”想着父母生前在青岛居住时,一家人快乐的海边时光,把二老安葬在大海里也是不错的选择。
  苏西小心翼翼地给潍坊的姑姑和大姨分别打了电话,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她担心长辈们不能接受这样的安葬方式,没想到两位长辈都很支持。
  “老人葬在哪里,是做儿女的心意,也要看你们的方便。当初把你爷爷奶奶葬在青岛,虽然他们回到了老家,但是我们每年清明节还要跑去青岛祭扫,年轻的时候还能跑得动,等八九十岁跑不动了,岂不是见不上面了?”姑姑这样说道。
  大姨也表示:孝敬老人是生前的事,身后不管葬在哪里,都是一种表达哀思的形式,“你记得你父母,再过几代人,谁还能记得他们?”
  得到长辈们的同意后,今年春节期间,苏西便开始为父母联系海葬。工作人员告知,四五月份已经约满,只能等3月份的安排。
  苏西提前2天收到了工作人员的通知。3月13日,她从青岛团岛飞扬码头出发,同行参加海葬的共有百余人,除了青岛本地的,还有来自济南、潍坊等地要将亲属海葬的人们。
  大家乘坐轮船来到东经120度24分至26分、北纬36度00分至02分的海域。这片不到11.1平方公里的蓝色海域,是青岛的海葬专属区域。
  到达指定海域后,苏西拿着由青岛市殡仪馆统一发放的鲜花和亲属的可降解骨灰坛,从船舱走到船舷一侧,按照工作人员教授的方法,将绳子穿过可降解骨灰坛上端的绳子两端,对齐,缠绕在手中,然后一手握绳子,另一只手将悬挂坛子的绳子慢慢放下,直到绳子在手中剩下一点,再轻轻松开一端,骨灰坛便顺着绳子顺利降落到海平面上。骨灰坛会在大海中降解,逝者的骨灰融入大海的怀抱,于自然中永存,这样的方式不会污染海洋环境。
  随后,苏西将鲜花撒落海中,看着那些花瓣随着海浪漂向远方。“将来我也要海葬,这样我和我的爸妈就能在大海里重聚了。”苏西对同行的儿子说道。
  (应采访者要求,林一、苏西均为化名)
  □ 大众新闻·半岛新闻记者 高芳

  当城市化浪潮席卷乡土中国,“叶落归根”的传统命题正衍生出新解。今年清明节前夕,林一返回距青岛几百公里的故乡,为父亲魂归老宅作祭扫的准备,而苏西则选择让父母的骨灰随浪花漂向深海——不同的“青漂”老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落叶归处。
  留在城市,或者是返回老家,当代人对于“根”的执着正在发生变化,在生态理念冲击下,千年殡葬习俗正经历深刻嬗变。
1 千里万里要回家
  3月27日凌晨,林一独自一人从青岛踏上去潍坊的火车,到达潍坊后再乘网约车,去往临朐县城。离清明节还有几天时间,林一要回老家提前料理给父亲祭扫的事宜。
  与住在县城的母亲会合后,母女俩马不停蹄赶往赵家楼村,林一的父亲就葬在村子里。与多数农村一样,赵家楼村现在居住的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林一的父亲生前就住在村里。虽然在县城有楼房,两个女儿一个在青岛定居,一个在北京定居,可他还是喜欢住在乡下,在城市里住不了多久就嚷嚷着“要回家”。
  此前,林一很少回老家看看这处老宅。虽然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在这里长大,仿佛这里是根,但是上大学离开县城,后来又在青岛定居,这处老宅就成了抛在身后的“旧时光”。
  父亲生前,曾花10万元把这处旧宅重新改造装修,院子里一半进行水泥硬化,一半开辟为花圃。加装了阳光房,最大的一间做成茶室,进门就是一张偌大的茶台,旁边是一张长案,父亲生前喜欢写毛笔字,上面还摆着他未写完的一张字幅。父亲的好友们会经常来家里喝茶、赏花、聊天、喝酒,这样的日子也算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生活”。
  林一的母亲常年在青岛和北京两地交替奔波,给两个女儿看孩子,父亲则像“打酱油”的,被母亲拖拽着在城市里住上几天,便要跑回乡下。
  林一的父亲一直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病,平时这不舒服、那不舒服是常态。去年端午节刚过,母亲主动提出先不跟女儿回城市,在临朐短住几天,陪陪父亲。可是没几天,林一就接到了母亲的电话:“你爸骑电动车摔倒了。”
  为看护方便,林一让母亲找了救护车直接送到青岛,并在青岛联系医院为父亲办了住院。
  由于父亲基础病太多,这次脑部出血引发了全身血栓,清醒了几天的父亲又被送进ICU。进ICU前,父亲隐约有点担心,跟林一说:“我不做手术,送我回老家。”林一只能安慰道:“治好病咱就回老家,你进去后要听大夫的话。”
  在ICU住了一周,父亲的病越来越重,整日都处在昏迷状态,偶尔片刻清醒时,护工会通过视频跟林一连线,父亲还是嘟囔那句:“我要回家。”林一当然知道他说的家指的是乡下老宅,于是不断安慰:“爸,病好了,咱就回家。”每次听到可以回家的肯定答复,父亲都会露出心满意足的表情,说:“好,我再睡会儿。”
  一周后,大夫下了病危通知,父亲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人生最后一站落在哪里,也被提上日程。
  林一的母亲希望老伴葬在青岛。“农村那荒草地里,能是什么好地方?”母亲见过电视里城市的陵园,向阳坡上干净整齐,父亲一旦回了乡下,自己百年以后也将落脚在那里,母亲不喜欢那些被荒草遮盖的地方。
  医院走廊上不断走来手里攥着一摞名片的人,仿佛能读懂家属脸上的愁容,他们递上名片,上面写着:一条龙服务,运送遗体,按公里数收费。
  “把父亲安葬在城市,周围一个认识的人也没有,这是他最难过的事啊。”林一的妹妹说道。一家人商量后,还是决定送父亲回乡下,安葬在爷爷奶奶身边。
  林一提前联系好一家殡葬服务公司,父亲去世在半夜12点多,殡葬公司的人接到电话后半小时便赶了过来,直接送达目的地殡仪馆。司机开车前安慰林一:“你们的距离不算远,2小时就到了。我送过最远的一个,从广州到东北,我们2个人轮换着开车,开了三天三夜。”
2 乡村平芜是归处
  乡村是父亲的安乐窝,可对林一来说,却已经是陌生的存在。乡亲们来殡仪馆出席父亲的葬礼时,林一对着那些模糊的面孔,却叫不出是“几爷爷”还是“几奶奶”。
  在林一的老家,墓地叫“林地”。一般是村里农田旁边的一块空地,周围被各种树木和杂草掩盖。如果不是有大爷引路,穿过几条林间小道,林一是找不到那处地方的。后来,林一用手机给妹妹发了定位,地图上面显示周围没有任何标记物。
  因为父亲去世比较突然,之前他并没有规划自己安葬的地方,墓地旁边都是别人家的农田,也不能随意扩充地脚,所以只能非常局促地挨着爷爷奶奶的坟茔,“就这样吧,挨着咱爹咱娘近点也挺好。”林一的大爷说道。
  今年清明节前,林一准备给父亲和爷爷奶奶的林地修整一下,“起码种一圈松柏吧。”她跟姑姑商量了这个想法,姑姑说:“这事你干不了,得找村里人,要不谁给你搬树、种树去。”
  林一又找了大爷。大爷今年快80岁了,体力活干不了了,答应找村里几个老人帮忙。林一先是托熟人买了十几棵松柏,又订好车和几个工人。林地周围都是小路,货车进不去,因此搬运费就占了3/4,在林一的预算中,大头都是人工费用。
  “现如今在农村,能找着人干活就算不错了,都是老头了。”大爷感慨。
3 魂归碧海枕浪眠
  与林一大费周折地在乡下为父亲整修墓地不同,50岁的苏西为父母选择了更为生态的安葬方式——海葬。
  3月13日,苏西刚完成父母亲的海葬,海葬证书的封皮是蓝色的,里面有一首诗:“长眠大海,回归自然。迎着初升的太阳,踏着摇曳的海浪,撑起心灵的风帆,随风远航……”
  苏西祖籍青岛,爷爷奶奶从青岛到潍坊创业,在潍坊扎根,组建起大家庭。如今家里只有苏西,在大学毕业后又回到青岛定居。
  爷爷奶奶20年前先后去世,苏西的父母把他们的骨灰送回青岛一处陵园内安葬,花2万多元买下一块墓地。如今同等墓穴的价格直逼20万元,每年还要交200元的管理费。
  “管理费是5到10年交一次,如果长期不交费,被迁走怎么办?毕竟现在墓地值钱。”苏西一直有这个担心,想着下一辈或者下下辈子孙未必能记住祖辈的墓地。
  苏西的母亲是10年前去世的,父亲是2年前去世的,两人的骨灰都存放在青岛殡仪馆的简易格子里。如果送回潍坊安葬,一年几次祭扫,自己来回折腾实在不方便。这两年,苏西一直在考虑父母“叶落何处”的问题。
  一次,苏西听到邻居说起海葬,她一下子有了感触。“父母在青岛照看外甥时,最喜欢带外甥去海边看海鸥、挖螃蟹了。”想着父母生前在青岛居住时,一家人快乐的海边时光,把二老安葬在大海里也是不错的选择。
  苏西小心翼翼地给潍坊的姑姑和大姨分别打了电话,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她担心长辈们不能接受这样的安葬方式,没想到两位长辈都很支持。
  “老人葬在哪里,是做儿女的心意,也要看你们的方便。当初把你爷爷奶奶葬在青岛,虽然他们回到了老家,但是我们每年清明节还要跑去青岛祭扫,年轻的时候还能跑得动,等八九十岁跑不动了,岂不是见不上面了?”姑姑这样说道。
  大姨也表示:孝敬老人是生前的事,身后不管葬在哪里,都是一种表达哀思的形式,“你记得你父母,再过几代人,谁还能记得他们?”
  得到长辈们的同意后,今年春节期间,苏西便开始为父母联系海葬。工作人员告知,四五月份已经约满,只能等3月份的安排。
  苏西提前2天收到了工作人员的通知。3月13日,她从青岛团岛飞扬码头出发,同行参加海葬的共有百余人,除了青岛本地的,还有来自济南、潍坊等地要将亲属海葬的人们。
  大家乘坐轮船来到东经120度24分至26分、北纬36度00分至02分的海域。这片不到11.1平方公里的蓝色海域,是青岛的海葬专属区域。
  到达指定海域后,苏西拿着由青岛市殡仪馆统一发放的鲜花和亲属的可降解骨灰坛,从船舱走到船舷一侧,按照工作人员教授的方法,将绳子穿过可降解骨灰坛上端的绳子两端,对齐,缠绕在手中,然后一手握绳子,另一只手将悬挂坛子的绳子慢慢放下,直到绳子在手中剩下一点,再轻轻松开一端,骨灰坛便顺着绳子顺利降落到海平面上。骨灰坛会在大海中降解,逝者的骨灰融入大海的怀抱,于自然中永存,这样的方式不会污染海洋环境。
  随后,苏西将鲜花撒落海中,看着那些花瓣随着海浪漂向远方。“将来我也要海葬,这样我和我的爸妈就能在大海里重聚了。”苏西对同行的儿子说道。
  (应采访者要求,林一、苏西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