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以轨为笔,书写新时代国企社会责任答卷

2025-03-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国企担当,与城市共生长
  建成运营线路8条、总里程352公里,日均客运量144.5万人次,公共交通分担率最高达61%;在建线路8条、154公里,从主城区向周边区域辐射延伸……在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征程中,四通八达的地铁线网如同“城市生长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2024年,青岛地铁获评全国新时代班组建设示范单位、山东省全员创新企业、青岛市榜样企业,多项工程先后荣获詹天佑奖、国际隧协超越工程奖、美国建筑大师奖等多项国家级、国际级奖项。
  荣誉的背后,是青岛地铁在“1635”战略引领下,秉持“为人民建地铁、为城市建地铁”理念,以创新驱动引领行业变革、以绿色发展赋能生态文明、以民生温度回应城市期待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国有企业深度匹配城市发展战略的使命担当。
创新驱动:技术突破,重塑行业标杆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青岛地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国产自主化、绿色低碳化、智能智慧化推进科技创新,促进流程再造、业务重构、组织变革。
自主技术重大突破
树立全球技术新标杆

  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是国家示范工程全自主运行 TACS线路,多项工作实现“从0到1”的历史性跨越,在行业率先应用五大专业智慧运维系统,成功构建首个全场景化、全功能的智慧车站系统,生产运作和应急响应效率提升30%,故障率降低15%,核心系统可靠性由99.99%跃升至99.9996%,年节约成本超过8700万元。
数智地铁全域推进
打造智慧城轨新范式

  创新实施“轨道交通+人工智能”行动,入选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实施项目。围绕智慧建造、智慧运行、智慧运维加快打造智慧城轨体系,行业首个智慧城轨垂域大模型正加快研发,智慧工地平台创新WBS管理体系,线网级供电、机电智慧运维系统及智慧段场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发布团体标准6部、企业标准4部。基于TACS的灵活编组、线网列车自动监控MATS等关键技术均取得阶段性进展。
“轨道+低空”融合发展
点燃新质生产力引擎

  低空经济作为新交通范畴业态,能够与传统的地面交通、地下轨道交通、海上交通、空中交通等融为一体,共同构建大交通体系,代表着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和全新的消费服务模式,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置身风口,抢抓先机,青岛地铁集团构建“轨道交通+低空经济”双业融合新格局,快速“切入”这一万亿级新赛道。2024年11月27日,青岛地铁牵头组建全市低空经济联盟,并当选理事长单位,集聚上下游企业及科研机构158家,标志着低空经济发展步伐全面提速。青岛低空快线联航启动并成功实现首飞。从地铁4号线登瀛车辆基地至青岛胶东国际机场,51公里的航程仅需15分钟即可到达,低空直航通行效率相比地面交通提升4倍多,让青岛成为北方地区首个实现市内摆渡航线的城市。青岛地铁、通号城交联合青创研投,成立通号青铁低空交通(青岛)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低空飞行管控平台及服务平台业务,加快推进青岛市低空飞行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树立了央地合作新典范。
  在TOD一号工程,青岛地铁探索让新社区空间的策划设计更顺应发展趋势,研究推动巡检、物流、客运、货运、城市治理等无人系统运行场景有机融合,通过打造“地下轨道交通+地面智慧交通+空中无人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以全空间无人体系为特点的智慧城市示范区,使“智慧城市”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绿色实践:铺就低碳轨道,赋能生态之城
  绿色能源、绿色出行等都是实现绿色低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从国内首家发布《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到全球首列碳纤维列车的轻盈驰骋,再到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精准调控,青岛地铁一系列实践描绘出一幅绿色发展的壮美生态画卷。凭借系统性绿色实践,青岛地铁荣获行业首个运营企业节能信用AAA级认证,被认定为交通运输部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单位和协会中等规模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创建示范工程。
向“绿”而行
打造全生命周期绿色地铁

  青岛地铁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在业内率先发布了《青岛地铁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确定了到2028年实现“节电30%、降碳40%”的战略目标,明确了64项重点任务。深入实施绿色城轨九大行动,强化绿色城轨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创新践行“绿色”目标,加快绿色技术应用布局,全力打造零碳车站、零碳场段、零碳线路,推进“源网荷储控”一体化建设,全面推广应用装配式建造、饰面高性能混凝土、复合储能等技术。从地铁建设到日常运营,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地铁。
绿色成绩亮眼
交出绿色“硬核成绩单”

  2024年,青岛地铁1、8号线光伏建设并网发电,完成6条线72座车站环控节能改造,全年节电6000万度、光伏发电1200万度、减碳4万吨。6号线以及三期十余座装配式地铁车站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减少用工80%,减少建筑垃圾60%,降低碳排放20%,节约耗材55%。
  全球首列碳纤维列车“碳星快轨”在青岛地铁1号线上线,投入商业运营。“碳星快轨”的车体、转向架构架等主承载结构,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碳纤维复材在地铁车辆主承力结构上的商业载客运用。相较传统金属材料车辆,车体减重25%,转向架构架减重50%,整车减重约11%。车身更轻,跑起来更节能,运行能耗降低7%,每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01亩。
  青岛地铁探索总结了建设过程中的绿色降碳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的“全链条成熟可复制渣土资源化利用解决方案”,在固废处置领域已取得专利12项,累计为地铁三期建设接收处置工程渣土189.44万吨,真正实现了工程渣土“变废为宝”。
民生答卷:畅达幸福,温暖一座城
  2024年日均客运量144.5万人次、公共交通分担率提升至44%、最高达61%,行业16项关键指标13项全国第一,乘客满意度连续8年为“非常满意”水平,铁路、机场换乘衔接覆盖率98%、86%,处于全国最高水平……这组数字背后,是青岛地铁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执着坚守,更是对城市文明窗口形象的温暖守护。
智慧出行,让城市更高效
  70座车站试行闸机常开“无感通行”,占比超40%,通行效率显著提升;青岛北站实现国铁换乘地铁“单向免安检”,换乘时间压缩40%;实现支付宝、微信刷码乘车和琴岛通乘车,更好满足市民乘客出行需求。6号线一期智慧车站可通过视频AI识别技术精准聚焦乘坐轮椅、行动不便等需要帮助的特殊人群,自动开启特殊人群主动服务场景,提供更加精细化、主动式的服务。
暖心服务,让城市更有温度
  坚持乘客至上,恶劣天气、节假日等主动延时运营,2025年跨年夜延时至凌晨3点20分,2700多名员工坚守岗位,14万名乘客通过地铁平安返程,获得网友“青岛上大分”的赞扬。员工使用AED设备成功挽救4名乘客生命,21名员工获“见义勇为”称号。首次推出旅游季“一元通城”,开通“赶集专列”等特色服务,“乘着地铁逛青岛”成为市民游客的新选择,为青岛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城市赋能助力。“畅达幸福”品牌故事荣获全国交通运输年度最佳交通故事。地铁志愿服务协会全年服务超10万小时,荣获志愿服务大赛国赛银奖、省赛金奖。在很多青岛人眼中,如今的青岛地铁,不仅仅是一个快速靠谱的交通工具,更是连接城市温度的幸福纽带。
治理革新:
破局而立,锻造世界一流企业

  从市场化改革到风险管控,青岛地铁以治理现代化为引擎,走出了一条国企改革与创新驱动的融合之路。
改革攻坚激活“一池春水”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青岛地铁按照治理现代化、经营市场化、人才专业化、管理价值化、视野国际化“五化”要求搭建市场化改革目标体系,一企一策制定考核激励机制,完善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充分激发经营活力,经营类单位利润同比大幅增长。
“三位一体”筑牢发展根基
  青岛地铁坚持把一流目标体系、班组建设、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系统推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基层治理持续迸发出新活力。持续健全世界一流目标体系,充分发挥目标导向和牵引作用。深化班组建设夯基工程,18个建设班组获评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管理标准化班组,班组文化荣获省企业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544个班组全面参与星级评定,班组五小创新申报超2000项,一线职工智慧转化为提质增效的强劲动能。健全完善五大领域保障体系,持续增强创新力、执行力、服务力、协同力,推动工作效能极大提升。
党建统领持续强根铸魂
  青岛地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升各项工作的政治站位。坚持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完善“三张清单”,推动子公司党组织应建尽建、党建入章。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建立党外知识分子领衔的创新工作室等11个,70余项创新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涌现出省担当作为好干部和市“两优一先”等7个先进典型。
  轨行千里,大道致远
  2025年,青岛地铁将迎来开通10周年,集团也将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将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以‘1635’战略为指引,深化‘轨道交通+低空经济’双业融合,统筹建设、运营、开发、经营、资本运作‘五大赛道’,打造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为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贡献地铁力量!”展望未来,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信心满怀。
  从地下铁轨的延伸,到城市天空的探索;从技术攻坚的星辰大海,到民生服务的温暖如春,青岛地铁以责任为轨,以创新为轮,以改革为引擎,向着更广阔的未来加速前行。
  
①青岛地铁6号线抓马山车辆基地运用库
②乘客在6号线车头处打卡体验
③青岛地铁飞轮储能设备
④跨年夜当晚主动为乘客提供热心服务
⑤青岛地铁6号线列车
国企担当,与城市共生长
  建成运营线路8条、总里程352公里,日均客运量144.5万人次,公共交通分担率最高达61%;在建线路8条、154公里,从主城区向周边区域辐射延伸……在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征程中,四通八达的地铁线网如同“城市生长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2024年,青岛地铁获评全国新时代班组建设示范单位、山东省全员创新企业、青岛市榜样企业,多项工程先后荣获詹天佑奖、国际隧协超越工程奖、美国建筑大师奖等多项国家级、国际级奖项。
  荣誉的背后,是青岛地铁在“1635”战略引领下,秉持“为人民建地铁、为城市建地铁”理念,以创新驱动引领行业变革、以绿色发展赋能生态文明、以民生温度回应城市期待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国有企业深度匹配城市发展战略的使命担当。
创新驱动:技术突破,重塑行业标杆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青岛地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国产自主化、绿色低碳化、智能智慧化推进科技创新,促进流程再造、业务重构、组织变革。
自主技术重大突破
树立全球技术新标杆

  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是国家示范工程全自主运行 TACS线路,多项工作实现“从0到1”的历史性跨越,在行业率先应用五大专业智慧运维系统,成功构建首个全场景化、全功能的智慧车站系统,生产运作和应急响应效率提升30%,故障率降低15%,核心系统可靠性由99.99%跃升至99.9996%,年节约成本超过8700万元。
数智地铁全域推进
打造智慧城轨新范式

  创新实施“轨道交通+人工智能”行动,入选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实施项目。围绕智慧建造、智慧运行、智慧运维加快打造智慧城轨体系,行业首个智慧城轨垂域大模型正加快研发,智慧工地平台创新WBS管理体系,线网级供电、机电智慧运维系统及智慧段场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发布团体标准6部、企业标准4部。基于TACS的灵活编组、线网列车自动监控MATS等关键技术均取得阶段性进展。
“轨道+低空”融合发展
点燃新质生产力引擎

  低空经济作为新交通范畴业态,能够与传统的地面交通、地下轨道交通、海上交通、空中交通等融为一体,共同构建大交通体系,代表着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和全新的消费服务模式,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置身风口,抢抓先机,青岛地铁集团构建“轨道交通+低空经济”双业融合新格局,快速“切入”这一万亿级新赛道。2024年11月27日,青岛地铁牵头组建全市低空经济联盟,并当选理事长单位,集聚上下游企业及科研机构158家,标志着低空经济发展步伐全面提速。青岛低空快线联航启动并成功实现首飞。从地铁4号线登瀛车辆基地至青岛胶东国际机场,51公里的航程仅需15分钟即可到达,低空直航通行效率相比地面交通提升4倍多,让青岛成为北方地区首个实现市内摆渡航线的城市。青岛地铁、通号城交联合青创研投,成立通号青铁低空交通(青岛)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低空飞行管控平台及服务平台业务,加快推进青岛市低空飞行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树立了央地合作新典范。
  在TOD一号工程,青岛地铁探索让新社区空间的策划设计更顺应发展趋势,研究推动巡检、物流、客运、货运、城市治理等无人系统运行场景有机融合,通过打造“地下轨道交通+地面智慧交通+空中无人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以全空间无人体系为特点的智慧城市示范区,使“智慧城市”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绿色实践:铺就低碳轨道,赋能生态之城
  绿色能源、绿色出行等都是实现绿色低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从国内首家发布《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到全球首列碳纤维列车的轻盈驰骋,再到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精准调控,青岛地铁一系列实践描绘出一幅绿色发展的壮美生态画卷。凭借系统性绿色实践,青岛地铁荣获行业首个运营企业节能信用AAA级认证,被认定为交通运输部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单位和协会中等规模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创建示范工程。
向“绿”而行
打造全生命周期绿色地铁

  青岛地铁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在业内率先发布了《青岛地铁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确定了到2028年实现“节电30%、降碳40%”的战略目标,明确了64项重点任务。深入实施绿色城轨九大行动,强化绿色城轨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创新践行“绿色”目标,加快绿色技术应用布局,全力打造零碳车站、零碳场段、零碳线路,推进“源网荷储控”一体化建设,全面推广应用装配式建造、饰面高性能混凝土、复合储能等技术。从地铁建设到日常运营,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地铁。
绿色成绩亮眼
交出绿色“硬核成绩单”

  2024年,青岛地铁1、8号线光伏建设并网发电,完成6条线72座车站环控节能改造,全年节电6000万度、光伏发电1200万度、减碳4万吨。6号线以及三期十余座装配式地铁车站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减少用工80%,减少建筑垃圾60%,降低碳排放20%,节约耗材55%。
  全球首列碳纤维列车“碳星快轨”在青岛地铁1号线上线,投入商业运营。“碳星快轨”的车体、转向架构架等主承载结构,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碳纤维复材在地铁车辆主承力结构上的商业载客运用。相较传统金属材料车辆,车体减重25%,转向架构架减重50%,整车减重约11%。车身更轻,跑起来更节能,运行能耗降低7%,每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01亩。
  青岛地铁探索总结了建设过程中的绿色降碳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的“全链条成熟可复制渣土资源化利用解决方案”,在固废处置领域已取得专利12项,累计为地铁三期建设接收处置工程渣土189.44万吨,真正实现了工程渣土“变废为宝”。
民生答卷:畅达幸福,温暖一座城
  2024年日均客运量144.5万人次、公共交通分担率提升至44%、最高达61%,行业16项关键指标13项全国第一,乘客满意度连续8年为“非常满意”水平,铁路、机场换乘衔接覆盖率98%、86%,处于全国最高水平……这组数字背后,是青岛地铁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执着坚守,更是对城市文明窗口形象的温暖守护。
智慧出行,让城市更高效
  70座车站试行闸机常开“无感通行”,占比超40%,通行效率显著提升;青岛北站实现国铁换乘地铁“单向免安检”,换乘时间压缩40%;实现支付宝、微信刷码乘车和琴岛通乘车,更好满足市民乘客出行需求。6号线一期智慧车站可通过视频AI识别技术精准聚焦乘坐轮椅、行动不便等需要帮助的特殊人群,自动开启特殊人群主动服务场景,提供更加精细化、主动式的服务。
暖心服务,让城市更有温度
  坚持乘客至上,恶劣天气、节假日等主动延时运营,2025年跨年夜延时至凌晨3点20分,2700多名员工坚守岗位,14万名乘客通过地铁平安返程,获得网友“青岛上大分”的赞扬。员工使用AED设备成功挽救4名乘客生命,21名员工获“见义勇为”称号。首次推出旅游季“一元通城”,开通“赶集专列”等特色服务,“乘着地铁逛青岛”成为市民游客的新选择,为青岛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城市赋能助力。“畅达幸福”品牌故事荣获全国交通运输年度最佳交通故事。地铁志愿服务协会全年服务超10万小时,荣获志愿服务大赛国赛银奖、省赛金奖。在很多青岛人眼中,如今的青岛地铁,不仅仅是一个快速靠谱的交通工具,更是连接城市温度的幸福纽带。
治理革新:
破局而立,锻造世界一流企业

  从市场化改革到风险管控,青岛地铁以治理现代化为引擎,走出了一条国企改革与创新驱动的融合之路。
改革攻坚激活“一池春水”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青岛地铁按照治理现代化、经营市场化、人才专业化、管理价值化、视野国际化“五化”要求搭建市场化改革目标体系,一企一策制定考核激励机制,完善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充分激发经营活力,经营类单位利润同比大幅增长。
“三位一体”筑牢发展根基
  青岛地铁坚持把一流目标体系、班组建设、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系统推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基层治理持续迸发出新活力。持续健全世界一流目标体系,充分发挥目标导向和牵引作用。深化班组建设夯基工程,18个建设班组获评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管理标准化班组,班组文化荣获省企业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544个班组全面参与星级评定,班组五小创新申报超2000项,一线职工智慧转化为提质增效的强劲动能。健全完善五大领域保障体系,持续增强创新力、执行力、服务力、协同力,推动工作效能极大提升。
党建统领持续强根铸魂
  青岛地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升各项工作的政治站位。坚持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完善“三张清单”,推动子公司党组织应建尽建、党建入章。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建立党外知识分子领衔的创新工作室等11个,70余项创新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涌现出省担当作为好干部和市“两优一先”等7个先进典型。
  轨行千里,大道致远
  2025年,青岛地铁将迎来开通10周年,集团也将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将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以‘1635’战略为指引,深化‘轨道交通+低空经济’双业融合,统筹建设、运营、开发、经营、资本运作‘五大赛道’,打造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为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贡献地铁力量!”展望未来,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信心满怀。
  从地下铁轨的延伸,到城市天空的探索;从技术攻坚的星辰大海,到民生服务的温暖如春,青岛地铁以责任为轨,以创新为轮,以改革为引擎,向着更广阔的未来加速前行。
  
①青岛地铁6号线抓马山车辆基地运用库
②乘客在6号线车头处打卡体验
③青岛地铁飞轮储能设备
④跨年夜当晚主动为乘客提供热心服务
⑤青岛地铁6号线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