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山涧的小溪
——写在“小逄观星”专栏开设21周年之际
2025-03-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逄春阶
到今年3月17日,“小逄观星”专栏开设整整21年了。我真没想到,一个文艺评论专栏能坚持这么长时间。每周一篇,确实很熬人,我居然坚持下来了。从一开始的手写,到电脑写,再到deepseek帮着写,总想观出点儿新东西、不一样的东西,但越来越难。
承蒙不弃,这个专栏先后5次被评为山东省新闻名专栏,专栏文章结集出版的《人间星话》获得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专栏文章《问问自己凭什么吃饭养家》获得中国文联“啄木鸟奖”年度推优作品。这个专栏不仅是我倾诉心声的平台,更是我与读者共同成长的见证。好多稿子是写在采访的途中,在火车上、汽车上,飞机上。我要搜罗素材,寻找角度和结构。每一篇评论,都有我对娱乐现象的一点思考,都有对人生哲理的一点见解,力求写得有趣,有点深度,与读者分享着这个世界的点点滴滴。
21年的步履,让我收获了无数的宝贵财富。我收到了来自读者的无数留言和反馈,它们或鼓励、或批评、或建议,但无一不充满着真诚与热情。这些留言和反馈,是我前进的动力,是我坚持创作的源泉。它们让我更加明白,我所做的不仅仅是在写文章,更是在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是在用文字传递着爱与温暖。
这个专栏,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一部分,它就像一棵树,剖开横断面,是一圈一圈的年轮。它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更加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事,更加热爱这个多彩的世界,更加关注人间的美好。我体味着感性表达和理性反思交织的快乐。
专栏就像是我的GPS,指引着我前行。从一开始关注娱乐圈的明星,到关注文体圈的明星,再到关注文化界的艺术家,我观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由于我能力所限,写的好多文章还不到位,有时候,剑走偏锋,以偏概全,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再是我的势利所限,有势利之心,也就丧失了戳穿假象的勇气。当然,有时我也想,残缺和不周全,也是一种独特存在,是带有人的痕迹的审美。
我来自一个小地方,就是一条发源于山涧的小溪,小溪如果没有两岸夹着,就自由散漫了,就没有了方向,不等流到大海,就消失了。而这个“专栏”,就是我的两岸,它约束着我,规范着我,让我往前走,往大海的方向走。一路欢唱着,哗哗流淌,水面上有飞鸟的倒影,有月光和星光,而读者,就是岸边的垂柳与白杨,他们的倒影在溪面上婆娑……
21年里,厌倦了的时候,文思枯竭了的时候,我也想过放弃。但是杨柳的倒影,提醒我,鼓励我,我感念他们的牵挂,他们的呵护,他们的在乎,感念他们的爱。
在炼字、炼词、炼句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字的魅力与力量。它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让彼此的心灵得以相通;它像一座桥梁,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产生共鸣。我始终相信,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够传递情感,激发思考。现在有了deepseek,组织文字更便捷了,但推敲、酝酿、琢磨的功夫却一步不能省,而恰恰是这个功夫,让文字闪光。
AI时代,文艺评论何为?答案或许就在技术与人文的共生中。我同事说,为机器立心、人机合一。换言之,机器就是助手,而人类以不可替代的生命经验和思想为作品注入灵魂。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谈到AI时代的写作,说了这么句话:“必须敏捷,更必须沉着”。我们断然不会也不能把自己完全交给一台机器。我同意他的观点,并以此鼓励自己写出更个人化的东西。
我要感谢我供职的《大众日报》,她宽容了我的浅薄,鞭策着我向上向善向美。我要向每一位陪伴我走过这21年历程的读者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到今年3月17日,“小逄观星”专栏开设整整21年了。我真没想到,一个文艺评论专栏能坚持这么长时间。每周一篇,确实很熬人,我居然坚持下来了。从一开始的手写,到电脑写,再到deepseek帮着写,总想观出点儿新东西、不一样的东西,但越来越难。
承蒙不弃,这个专栏先后5次被评为山东省新闻名专栏,专栏文章结集出版的《人间星话》获得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专栏文章《问问自己凭什么吃饭养家》获得中国文联“啄木鸟奖”年度推优作品。这个专栏不仅是我倾诉心声的平台,更是我与读者共同成长的见证。好多稿子是写在采访的途中,在火车上、汽车上,飞机上。我要搜罗素材,寻找角度和结构。每一篇评论,都有我对娱乐现象的一点思考,都有对人生哲理的一点见解,力求写得有趣,有点深度,与读者分享着这个世界的点点滴滴。
21年的步履,让我收获了无数的宝贵财富。我收到了来自读者的无数留言和反馈,它们或鼓励、或批评、或建议,但无一不充满着真诚与热情。这些留言和反馈,是我前进的动力,是我坚持创作的源泉。它们让我更加明白,我所做的不仅仅是在写文章,更是在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是在用文字传递着爱与温暖。
这个专栏,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一部分,它就像一棵树,剖开横断面,是一圈一圈的年轮。它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更加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事,更加热爱这个多彩的世界,更加关注人间的美好。我体味着感性表达和理性反思交织的快乐。
专栏就像是我的GPS,指引着我前行。从一开始关注娱乐圈的明星,到关注文体圈的明星,再到关注文化界的艺术家,我观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由于我能力所限,写的好多文章还不到位,有时候,剑走偏锋,以偏概全,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再是我的势利所限,有势利之心,也就丧失了戳穿假象的勇气。当然,有时我也想,残缺和不周全,也是一种独特存在,是带有人的痕迹的审美。
我来自一个小地方,就是一条发源于山涧的小溪,小溪如果没有两岸夹着,就自由散漫了,就没有了方向,不等流到大海,就消失了。而这个“专栏”,就是我的两岸,它约束着我,规范着我,让我往前走,往大海的方向走。一路欢唱着,哗哗流淌,水面上有飞鸟的倒影,有月光和星光,而读者,就是岸边的垂柳与白杨,他们的倒影在溪面上婆娑……
21年里,厌倦了的时候,文思枯竭了的时候,我也想过放弃。但是杨柳的倒影,提醒我,鼓励我,我感念他们的牵挂,他们的呵护,他们的在乎,感念他们的爱。
在炼字、炼词、炼句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字的魅力与力量。它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让彼此的心灵得以相通;它像一座桥梁,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产生共鸣。我始终相信,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够传递情感,激发思考。现在有了deepseek,组织文字更便捷了,但推敲、酝酿、琢磨的功夫却一步不能省,而恰恰是这个功夫,让文字闪光。
AI时代,文艺评论何为?答案或许就在技术与人文的共生中。我同事说,为机器立心、人机合一。换言之,机器就是助手,而人类以不可替代的生命经验和思想为作品注入灵魂。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谈到AI时代的写作,说了这么句话:“必须敏捷,更必须沉着”。我们断然不会也不能把自己完全交给一台机器。我同意他的观点,并以此鼓励自己写出更个人化的东西。
我要感谢我供职的《大众日报》,她宽容了我的浅薄,鞭策着我向上向善向美。我要向每一位陪伴我走过这21年历程的读者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